毛主席高度評價魏武帝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

盧志丹 發佈 2020-09-04T23:05:20+00:00

1952年11月1日,毛主席視察河南安陽,對隨行人員說:「漳河,就是曹操練水兵的地方。1954年夏,毛主席在北戴河吟誦曹操《觀滄海》一詩後,對身邊保健醫生徐濤說:「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


1952年11月1日,毛主席視察河南安陽,對隨行人員說:

「漳河,就是曹操練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在這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還在這一帶實行屯田制,使百姓豐衣足食,積蓄力量,逐漸統一北方,為後來晉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

1954年夏,毛主席在北戴河吟誦曹操《觀滄海》一詩後,對身邊保健醫生徐濤說:

「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曹操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1954年7月23日,毛主席在寫給女兒李敏、李訥的信中講道:

「北戴河、秦皇島、山海關一帶是曹孟德到過的地方。他不僅是政治家,也是詩人。他的碣石詩是有名的,媽媽那裡有古詩選本,可請媽媽教你們讀。」

1957年4月10日,毛主席在與《人民日報》負責人談話時,提到曹操:

「歷史上說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義。其實,曹操不壞。當時曹操是代表進步一方的,漢是沒落的。」

1958年11月,毛主席在接見河南安陽縣委書記時,談到曹操,說:

「曹操這個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賢納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

毛主席在讀《三國志》時,圈畫批註得較多的是有關魏國的開創者魏武帝曹操的內容。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動盪亂世,也是人才輩出的時代。文韜武略曹操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在三國群雄競爭中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如毛主席所高度評價的「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是因為他有著傑出的政治才幹和軍事才能。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東漢桓帝時代宦官集團的中堅分子曹騰的養子。曹嵩在養父曹騰的扶持下,官運亨通,一直做到太尉。曹氏家族隨之飛黃騰達,「父子兄弟,並據州郡」。曹操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大宦官豪門之家,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三國志》上說曹操少年機警,好吟詩作文,「好飛鷹走狗」,「任俠放蕩」。由於曹操抱負遠大,關心天下大事,熱衷於政治,剛滿22歲就受到州郡的推薦,以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以騎都尉隨皇甫嵩、朱俊鎮壓穎川黃巾軍有功,遷濟南(王)國相。一年數遷,官位扶搖直上。

東漢末年,掌握實權的宦官集團對皇帝的控制和對朝政的把持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因此宦官集團不僅是廣大民眾痛恨的目標,而且也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眾矢之的。曹操敏銳看清了這樣一個現實,他不願意同這樣一股惡勢力同歸於盡。他深夜闖入宦官張讓府中,意在挑釁。而當府中眾人一齊吶喊,要圍住捉拿時,他卻一路棍棒,然後輕鬆地越牆而去。這使他在士夫集團中博得了很高的稱讚,終於博得了士夫集團的知名人物橋玄的賞識:「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稱曹操為「命世之臣」。曹操的由此聲名鵲起。因此當外戚何進誅殺宦官時,作為宦官之孫的曹操,居然也能參加到士大夫集團的核心裡去,預聞消滅宦官的秘謀了。

在東漢至三國的歷史轉折時期,曹操所以能夠作出巨大的歷史貢獻,與他在政治上占據了主動地位密切相關。而造就曹操政治上主動地位的主要原因,是他採取的「挾天子以令天下」的策略。

「挾天子以令天下」並非曹操首創的舉動。在曹操之前,董卓就曾挾持過天子。然而,時機並不成熟,當時的漢朝廷還沒有衰敗到徹底崩潰的地步,各路諸侯也不答應。在輿論的抨擊和軍閥的圍攻下,董卓失敗了。不過,經過大動亂之後,東漢朝廷也就氣數將盡了。董卓死後,漢天子淪為董卓部將的手中玩偶而被迫四處流徙,皇帝的尊嚴掃地以盡。後因糧食恐慌,漢獻帝不得不回到洛陽。而洛陽早已被董卓燒成一片焦土,二百里內荒無人煙。百官無房屋可住,只得搭些帳棚來居住。飢餓的威脅日益嚴重,「群僚飢之,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穭,或飢死牆壁間」,漢獻帝可以說已是走頭無路。這樣的朝廷還有何威望可言,所以多數諸侯再也不將漢天子放在眼裡了。

董卓失敗之後,各路諸侯中實力最強大而又最具威望的是袁紹。袁紹也面臨著如何對待漢朝廷的問題。在袁紹集團的內部,就有過所謂「迎駕」與「不迎駕」的激烈爭論。目光短淺的袁紹採納了後一種意見,不打算挾持天子。

兩漢江山近四百年,劉氏宗族的統治已深入人心,更何況兩漢時期曾出現過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發展的時期,百姓受益頗多。普通人心中已形成了只有漢室江山才是天命所歸的強烈意識,對漢室宗親懷有深厚的感情。這就是劉備後來深得民眾之心的一個重要原因。曹操以政治家的敏銳眼光和豐富經驗,看準了這一點。曹操雖然擁有一定數量的部眾,但是實力相對弱小。他要生存壯大,就必須藉助外力以提高政治地位與社會影響。而此時漢朝廷已經狼狽不堪,恰好能夠成為任憑擺布的政治幌子。所以曹操決定迎駕。

公元195年,曹操大敗呂布。公元196年,又擊敗汝南穎川一帶的黃巾農民軍,攻下許縣(今河南許昌縣),勢力擴大,地盤穩定。這時他決定「奉迎天子都許」。他派弟曹洪率兵先行,接著親自趕赴洛陽,朝見漢獻帝,藉口洛陽殘破,把漢獻帝接到許縣,暫定為漢朝都城。並用漢獻帝的名義任命親信荀彧為侍中,守尚書令,以便自己外出征戰時,中樞的大政可由荀彧來調度。從此,漢獻帝就成為曹操手中的傀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僅使自己的地位高出一切文武大臣,而且以後發號施令或是征伐異己,都用漢帝名義,名正言順,造成了政治上極大的優勢。

曹操的政治事業能夠不斷取得成功,也與他積極開展軍事征戰密切相關。

曹操對自己的部屬乃至在其勢力範圍內首先厲行法治。他深諳商、韓法家之道,認為「撥亂之政,以刑為先」。因此,他嚴於治軍,所謂「吾在軍中持法是也」。舉凡將士調試弓弩、執持器械、舒結幡旗、鳴止鼙鼓以及船戰、步戰等等,他都規定了嚴明的法紀。他還特別禁止軍人貪財擾民,命令「士將戰,皆不得取牛馬衣物」,「軍行,不得斫伐田中五果桑柘棘棗」。所有這些都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征戰之暇,曹操亦十分留心於兵家之道,自陳「吾觀兵書戰策多矣」。他曾為《孫子兵法》作注,並在《<孫子>序》中表述了「聖人之用兵,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的積極戰爭思想。他將古代兵法活用於戰爭實踐之中,以高超的指揮藝術,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先後擊敗公孫瓚、陶謙、袁術、呂布、楊奉、張繡等軍閥割據勢力。特別是官渡之戰幾乎全殲實力雄厚的袁紹主力,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官渡之戰後,曹操進一步掃清袁氏殘餘勢力,並北征與袁氏相勾結的烏丸,殺其單于。至此,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基本上被曹操所控制。

漢建安十三年(208)秋,時年54歲的曹操南征荊州,降劉琮,敗劉備於當陽,進抵赤壁,與孫權、劉備聯軍隔江對峙。但因水戰不利,致使統一事業受阻,由此導致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此後,曹操又蕩平了關西馬超、韓遂以及漢中張魯,進一步安定了後方。儘管終魏之世並未實現全國統一,但曹操對幅員遼闊的北方地區的廓清與經營,無疑為七十多年後西晉混一宇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改變自動亂以來的飢貧局面,建安元年(196),曹操採納了棗祗、韓浩等人的建議,推行了著名的屯田政策。根據「分田之術」,屯田戶用公家牛耕種,公家得六成,耕者得四成;用自己的牛耕種,則對半分。「五年中,倉廩豐實」,「公私有蓄」,糧倉豐滿,民眾殷實,軍備充足,流民問題暫時得到解決,社會危機日趨緩和。北方的農業經濟逐漸恢復,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毛主席對曹操的屯田政策很重視。對《三國志》有關這方面的記述,他都圈點斷句,多處畫了著重線。有的地方,天頭上還畫著三個大圈。特別對曹操所說的「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一語,毛主席密密畫線,天頭上還畫了圈記。

綜上所述,曹操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在社會危機日益嚴重的動亂時代,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幹和軍事才能。儘管他最終沒能統一中國,但他卻奠定了後來西晉統一中國的重要基礎。1975年,毛主席對北京大學女講師蘆荻說:漢末開始大分裂,黃巾起義摧毀了漢代的封建統治,後來形成了三國,這是向統一發展的。三國的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對統一都有所貢獻,而以曹操為最大。司馬氏一度完成了統一,主要就是他那時打下的基礎。

曹操不僅具有很高的政治、軍事才能,而且還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他「外定武功,內修文學」,與其子曹丕、曹植都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史稱「三曹」。當時,在曹氏父子周圍匯聚了許多文人學士,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建安文學」。

曹操詩的總量,不及二子。然而,毛主席對於曹丕、曹植詩幾乎鮮有評論,而對曹操的一些詩歌,則顯得特別偏愛,尤為欣賞。

毛主席故居藏有四種版本的《古詩源》和一本《魏武帝、魏文帝詩注》。對於其中收錄的曹操詩歌,他都多次密密圈畫,或用紅鉛筆畫著粗線,或用紅、藍兩種筆作圈記。當讀到編者評曹操詩風「孟德詩,猶是漢音。子恆以下,純乎魏響。沈雄俊爽,時露霸氣」時,他圈點斷句,以示重視和贊同。透過那大大小小的圈圈點點和色澤不一的著重線,人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讀曹操詩的激動之情和讚嘆之態。



曹操的《龜雖壽》詩,具有激昂慷慨、積極進取、飽含哲理的多方面的審美價值。毛主席對這首詩極為欣賞。1961年,毛主席在致胡喬木的信中說:「你須長期休養。不計時日,以愈為度。曹操詩云: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以永年。此詩宜讀。」此信中,是將曹操《龜雖壽》視為養生格言摘抄書贈的,表現了他對曹操這首詩的喜愛和對同志的關懷。毛主席還曾將《龜雖壽》全篇書贈日本政要石橋湛三。

毛主席很讚賞曹操本色、通脫的獨特詩風。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曹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尚通脫」,「通脫即隨便之意。此種提倡影響到文壇,便產生多量想說什麼便說什麼的文章」,「更因思想通脫之後,廢除固執,遂能充分容納異端和外來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他膽子很大,文章從通脫得力不少,做文章時又沒有顧慮,想寫的便寫出來」。對魯迅的這幾句話,毛主席讀過後均畫了著重線,還在天頭上畫著大圈。可見,毛主席與魯迅一樣對曹操詩文之通脫風格的看重和欣賞。通脫隨便,易露本色,這種詩風為毛主席所稱道,因而他說曹操「文章詩詞,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是「真男子」。

曹操是歷史上罕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也是在歷代頗多爭議的人物。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天下」政策歷來受到封建君主的顧忌,因為此舉樹立了威脅皇權的極壞榜樣。因此,早在曹魏政權滅亡後不久,對曹操的負面評論就開始出現了。不過,相對而言,在唐朝之前,甚至到北宋,對曹操的頌揚還是各類評論中的主流。宋朝南遷之後,曹操的形象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南宋人認為曹操敢於「挾天子以令天下」,就是不忠於君主。既然不能忠君,那就是奸臣,這是品德上最大的詬病。再加上理學家的渲染,曹操的臉譜徹底改變,歷史偉人變化成為欺世奸雄。元朝時通過小說家和戲劇家的生動描繪和渲染表演,曹操的形象便日漸醜化。到明朝初年,羅貫中搜集民間說唱故事編寫成為《三國演義》,因其影響力無與倫比,這就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終定型,而長期被世人切齒痛恨。

曹操的形象,從唐朝以前的「超世之傑」演變為南宋以後的「欺世奸雄」,主要的原因乃是封建正統觀念作祟。只有撇清封建正統觀念,才能給予曹魏政權,特別是曹操本人,以客觀的歷史評價。所以,徹底地為曹操翻案只能發生在封建帝制被推翻之後。

中國封建帝制在辛亥革命的炮聲中覆滅之後,最早給予曹操以「英雄」評價者是反封建的鬥士魯迅先生。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方法。」「其實,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毛主席在上世紀50年代再讀魯迅先生這篇文章的上述語句時,曾用粗重的紅鉛筆畫著著重線,以示他對魯迅有關曹操的看法的贊同。他在各種場合多次呼籲給曹操「翻案」,給予曹操實事求是的評價。在毛主席的推動下,經過學術界的討論和努力,曹操的「奸臣」形象在人們心目終於發生改變。1959年8月11日,毛主席在廬山會議上說:「曹操被罵了一千多年,現在也恢復名譽。」此後京劇舞台上的曹操,在眉心添加了一紅點,以示是好人。

毛主席雖然主張為曹操翻案,但他不認為曹操是一位歷史的「完人」,而是以辯證的態度,有功說功,有過說過。毛主席認為曹操的主要缺點有二:一是有時也優柔寡斷。1966年3月,他在杭州的一次談話中說:曹操打過張魯之後,應該打四川。劉曄、司馬懿建議他打。曹操不肯去,隔了幾個星期,後悔了。二是不能嚴於律己。《三國志》中的《武帝紀》記載建安八年,曹操曾下令說:「《司馬法》『將軍死餒』,故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將者,軍破於外,而家受罪於內也。自命將征行,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其令諸將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毛主席讀史至此,揮筆批道:「赤壁之敗,將抵何人之罪。」明確指出赤壁之敗是曹操的一個重大軍事失誤,批評曹操言不由衷,責人嚴而對己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