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威尼斯:一座棲水而建,恐將被水覆滅的城市

建築檔案 發佈 2020-09-04T23:41:52+00:00

在《看不見的城市》中,旅行而歸的馬可·波羅向忽必烈汗匯報、描繪了他到過的五十五個城市,每一座城市都神秘而獨特,又似乎有某種隱藏其中的聯繫。


在《看不見的城市》中,旅行而歸的馬可·波羅向忽必烈汗匯報、描繪了他到過的五十五個城市,每一座城市都神秘而獨特,又似乎有某種隱藏其中的聯繫。

有一天,忽必烈終於忍不住說:還有一個城市你從未講過——威尼斯

馬可波羅回答道:「你以為我一直在講的是其他的什麼東西嗎?每次描述一座城市時,我其實都會講一些關於威尼斯的事。」

「記憶中的形象一旦被詞語固定住,就給抹掉了。也許,我不願意全部講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或者,在我講述其他城市的時候,我已經在一點點失去她。」

威尼斯就是這樣一座城市,唯一的浪漫 ,重複的夢境。

造城於水、於森林之上

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於公元453年,匈奴王入侵羅馬帕多瓦地區,當地居民為了逃難,轉而避往亞得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而威尼塔潟湖成為了其天然的保護屏障。

在潟湖內的灘涂之上,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們建起了威尼斯。

這是一座真正的水上城市。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威尼斯潟湖,也造就了其獨特建築風格。從湖中央的Rialto里亞托島開始,人們將一種名叫Briccola 的橡木插入威尼斯水下的泥土中。這種橡木的密度很大,胸徑卻很小,緊密地排列在一起,沒於水下的部分由於空氣的隔絕導致真菌很難存活,在極大程度上延緩了腐蝕的過程,由於長年累月的礦物質的吸附,愈發變得堅硬。

木質基礎上鋪設的是伊斯特拉特產的石料,厚重無比,防水性能極佳,石與石之間的縫隙間填上灰泥,使得這別具一格的木石基礎的穩定程度遠超一般的陸地。在此基礎上的許多建築最早仍使用傳統的磚木結構建造;由於磚木結構存在消防隱患,人們最終還是選擇了石料作為主要建材。

威尼斯整座城市的建築均紮根於水下,陸地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由118個小島組成,177條水道與400多座橋樑密布其間,只有一條長堤與義大利大陸半島相連。這些水道與運河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線性交通系統,城內沒有車輛,僅以舟船相通。

有人說,威尼斯城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上面是石頭,下面是森林。

威尼斯人的勤勞與五百萬根木樁,從湖水與淤泥中撐起了這座千年古城,從 9 世紀誕生以來,作為第一個公認的國際金融中心,曾一度掌握著地中海地區的經濟命脈。威尼斯共和國的鼎盛時期,這裡被譽為「主之城」、「尊貴之城」。

同時威尼斯也是文藝復興的主要陣地,威尼斯畫派的故土,其現存的建築、雕塑、歌劇等都代表著中世紀文化的精髓。城內古蹟繁多,有120座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教堂,120座鐘樓,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宮殿和眾多的海濱浴場。

威尼斯猶如飄在亞得里亞海上的一件藝術品,深厚的文化積澱、獨特的城市風貌成為威尼斯發展的最大資本。在中世紀的城市圖底上,發展出了擁有上百年歷史、世界三大藝術展之一的威尼斯雙年展,標榜「藝術」、「先鋒」和「創新」、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的威尼斯電影節。

危機四伏

威尼斯的一切都建立於水上,水曾是威尼斯的保護神,卻成了威尼斯最大的敵人。

威尼斯這座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一直在與水共生,也與水抗爭。從1966年,威尼斯城內水位高達1米,發生大洪災起,義大利政府就將防洪列為國家頭等大事。

義大利是非洲板塊的一部分,非洲板塊一直在向北漂移,似乎要擠入歐洲板塊下面,正是這種漂移引起了阿爾卑斯山的上升和威尼斯的下沉。每100年,威尼斯就會下沉1.3厘米。二戰後,為滿足工農業發展的需求,人們大量開採地下水,這種行為雖然後來被禁止,但惡果已不可挽回:整個城市在20年內下沉了30厘米,威尼斯人生活的中心——聖馬可廣場只高於警戒水位30厘米。只要海水倒灌,洪水發生,聖馬可廣場就會浸入水面下10厘米,而且情況還在不斷惡化。

2001年1月,威尼斯遭受了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水災,洪水持續了4天4夜,城市的大半部分都淹沒在水中。

2003年9月14日,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聚集在英國劍橋召開了一個大規模的國際性會議,據報導,這次會議是由威尼斯一家慈善機構——「威尼斯危機基金會」組織的,會議討論如何挽救義大利水城威尼斯。與會科學家指出,在1900年,威尼斯市中心最大的廣場——聖馬可廣場每年只會被水淹上10次,但如今,聖馬可廣場每年至少要被洪水淹上100次。與100年前相比,威尼斯的水平面如今上升了23厘米。如果不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挽救威尼斯的話,到2100年,威尼斯將完全被水淹沒,再也不適合人居住。

在 2018-2019 兩年內,威尼斯先後遭遇了 「十年內最大洪水」 和 「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洪災」。2019 年末的持續降雨,讓威尼斯城內的最高水位在一周內超出平均海平面 187 厘米,85% 的街道和陸地沒入水中,各著名景點無一倖免。

威尼斯的境況在不斷惡化,全球變暖使得威尼斯近期水災頻發,而如果海平面上升50厘米,整個城市將全部沉入水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向威尼斯發出警告,如果2021年之前仍不改善現狀,威尼斯將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同時,過度過度的旅遊開發導致了嚴重的人口外流,也在日益吞噬著這座城市原有的生命力。

2009年,在威尼斯人口首次下降到低於6萬之際,當地人為這座城市舉辦了一場模擬葬禮。葬禮上,一艘威尼斯特有的小划船載著一具粉紅色的棺材通過威尼斯大運河上最古老的橋樑——里阿爾托橋,船上的鋼琴彈奏著哀樂,象徵著威尼斯中心城區的衰落和死去。

一名演員朗誦道:「威尼斯啊,你沒有死去,你只是累了。」如今疲態盡顯的威尼斯,還能否重新煥發生機?

拯救計劃

對於威尼斯的居民來說,海潮侵襲已經成為了家常便飯,但是一種隱隱不安的感覺卻在增長:潮水來得越來越頻繁了。尤其威尼斯近兩年的洪災頻繁,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不禁人為它憂心。

威尼斯不僅是當地居民的家園,更是世界城市文明的遺產,很多人精神朝聖的目的地,沒有人忍心看著它消失在21世紀。

事實上,人們一直在尋找將威尼斯從危機中挽救出來的辦法。

-隔離海水

對威尼斯來說,防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擴建海灘、拓展海岸線、建造防護堤、修復古代海邊防護牆等常規手段還遠遠不夠。

義大利政府很早就意識到了這點,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提出一項叫做「摩西計劃」(MOSE Project)的防洪工程。在《聖經·舊約》中,摩西分開紅海帶領希伯來人逃脫了埃及人的奴役,而摩西計劃被命名為「摩西」,也借用了摩西分開海水保護人民的寓意。

「摩西計劃」由3個浮動水壩組成,分別建在威尼斯潟湖和亞得里亞海交匯的海水入口處。水壩壩體由79個活動水閘(擋板)組成,每個擋板體量巨大,寬20米,長30米,重達300噸。漲潮時,人們可以通過壓縮空氣泵控制其豎立或者水平,從而控制進入威尼斯的海水水量。

▲摩西水壩啟動示意圖

問題是,耗資60億歐元的「摩西」不僅預算大大超支,並且工期嚴重延誤。「摩西」本應在2011年投入使用,但已經延期至2021至2022年——78塊堤壩閘門已經安裝就緒,但升降動力結構還在安裝調試階段。威尼斯潟湖研究組織負責人皮爾保羅·坎波斯特里尼(Pierpaolo Campostrini)等專家已經提出警告,鑒於亞得里亞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加快,從而導致攔截堤壩「摩西」可能在投入使用後,只能為威尼斯保駕護航幾十年。

▲建設中的防洪堤

-填高城市

其實除了貪腐問題,水壩建設意見不統一也一定程度影響了工程進度。項目開動以來,遭到了義大利國家遺產協會「我們的義大利」(Italia Nostra)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等環境和保護組織的抵制:他們認為威尼斯潟湖是具有高生態價值的地方,建設堤壩後威尼斯潟湖與運河可能會淪為一潭死水,會對水體、土壤和水生物種造成重大傷害。

許多環保組織反對建水閘。他們認為,瀉湖與亞得里亞海的長期隔離會造成湖水停滯,從而威脅到湖內的生物。於是,有關方面又實施了多項補充計劃。

補充計劃中,最大膽的一項是將城市低洼地帶的地面、地基填高到1米,這樣既可保護最易遭洪水襲擊的地區免受水害,又可避免在不必要時啟動水閘。

在21世紀,已填高了960公頃低洼地,完成了目標任務的80%。有人提出,為何不乾脆把整個威尼斯的地面都填高呢?其實,真要那樣做的話,為保持威尼斯建築的功能,建築物的門就必須縮小。同時,填高聖馬可廣場是行不通的,因為這樣一來它將失去古蹟原來的風貌,這是人們所不能接受的。為此,人們填高了聖馬可廣場周圍的防護堤,並在廣場下面充填了一層防水彩土,以防止洪水上升而侵襲廣場。另外,填高所有的地面也是一項耗資非常巨大的工程。

填高到1米是較好的選擇,因為威尼斯全市只有5%的地面沒有達到這一高度而需要填充,花費約為4億美元。如果要填高到1.2米,就會有30%的地面需要填高,費用會猛增到20億美元。另一方面,只有當洪水水位在1米到2米之間時,才需動用浮動水閘。大概每年只需動用水閘7次,因此能把對水生物的影響減小到最低。

-灌水

帕多瓦大學環境工程學專家朱塞佩·甘博拉蒂(Giuseppe Gambolati)還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將大約1.5億噸海水灌入威尼斯城市下的沉澱土壤層,使整個威尼斯的城市海拔得以向上「提升」30厘米左右。甘博拉蒂告訴我們,根據他的計算,整個城市被「升高」後,海平面必須達到海拔140厘米水平,才能形成1次對威尼斯的潮水侵襲,然而在最近30年中,這種狀況每年平均只會發生4次。

甘博拉蒂的「注水提升地表」方案其實是一項歷史悠久,非常成熟的工程技術。自40年代以來,這項技術就被全球大型石油開採公司使用,以促進原油產量,以及防止在石油采空後,開採區出現大規模的地面塌陷。

根據甘博拉蒂的計算,只要花費2到3億歐元,也就是「摩西」工程3%到5%的預算,就能在十年內,圍繞整個威尼斯,在周長六公里的環形地帶上完成鑽井,將1.5億噸海水注入地下600到800米處,形成了一個人造「鹹水含水層」,從而將整個城市「頂」起來。

▲威尼斯潟湖衛星照片,

圖中紅點即為甘博拉蒂建議的鑽井與海水注入工程位置

甘博拉蒂說,這個人造含水層存留的時間可能長達一個世紀,因為在這個深度的地殼中,緊緻的黏土層能有效阻止海水上涌。

今年,新冠疫情使旅遊業蒙受了巨大損失,但沒有了以前滿城穿梭如織的遊客,威尼斯似乎原本的樣子開始顯現,本地人重拾了平靜的生活。

五月,義大利逐步解封,然而完全依賴旅遊業的威尼斯歷史中心城區,短時間內也無法恢復之前的爆滿的客流。

▲疫情期間,只有送貨船依舊穿行於威尼斯的河道中。

也許,是時候轉型了!威尼斯急需發展一個能平衡對旅遊業依賴的產業,危機也許能成為時機。

威尼斯的靈魂,凝聚在聖馬可廣場上的振翅欲飛的青銅翼獅體內,向世人昭示:這座古老的城市應以其原始又頑強的生命力,生長下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