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微雕以小見大 引領藝術細刻美學風尚

智能製造網 發佈 2020-09-04T23:44:29+00:00

不管是塑造人物形象、動物形象,還是豪華房屋、古老建築,一個成熟雕塑作品的完成,除了需要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外,還需要入木三分的雕刻工藝。

智能製造網訊 雕刻藝術的誕生,由來已久。不管是塑造人物形象、動物形象,還是豪華房屋、古老建築,一個成熟雕塑作品的完成,除了需要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外,還需要入木三分的雕刻工藝。3D列印的出現,讓微雕這門藝術找到了綻放光彩的新動力。


  在雕塑藝術的創作中,起初需要雕塑家對所表現的對象進行詳細觀察,然後再運用雕塑技法把所要表現的對象創作成小稿,一般會創作多款不同的小稿來對比、取捨,最後再進行實際的創作和塑造,以放大到需要的尺寸,這個過程比較煩瑣、耗時較多。如果在雕塑創作過程中藉助3D列印技術,則傳雕塑工藝會發生一系列變化。

  金屬3D列印依靠雷射將金屬粉末熔解成型,可以直接從3D模型生成雕塑作品,不再需要經過手工轉化鑄造階段,這樣做既省時又省力,引起了諸多藝術家的重視。綜合來看,金屬3D列印不僅突破了手工造型在細節表達方面的限制,還能徹底改變雕塑造型的生產方式,並實現造型革新對於傳統雕塑體系的合理延伸和多元拓展。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享譽世界、眾人皆知。由來自Exaddon(ETH分離出的公司)的喬治?埃爾科拉諾(Giorgio Ercolano)和ETH教授托馬斯?贊貝利(Tomaso Zambeli)領導的團隊(生物傳感器和生物電子實驗室)共同使用3D列印創建了一個由純銅而非大理石製成的微雕,這個大衛連同底座只有1毫米高,引髮雕塑界人士廣泛關注。

  土耳其藝術家YamurUyank將前沿技術作為一種藝術表達手段來產生新的空間感,並創造了3D列印的混合角色砂岩雕塑。將具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三世(俗稱亞歷山大大帝)和古希臘的伯里克利的創新組合,YamurUyank創造出了名為「自我創造:與之共存」的作品,該作品通過在大英博物館融合兩個原始雕塑的數字模型製成,具有強烈的現代感。

  3D列印在藝術品設計及製造領域的應用,也引發了許多業內人士的擔憂:3D列印會取代傳統雕刻藝術嗎?

  從藝術性上來說,3D列印技術不會取代雕塑藝術,它只能作為一種工具來使用。藝術和機器的本質區別在於:藝術家個人化的情感、思想、想像、體驗是不可能被機器所完全模擬、仿造的。

  隨著3D列印技術的不斷進步,藝術家能夠擴展藝術創作的更多可能性,從而帶來更身臨其境的創作體驗。歸根結底,3D列印技術的製作過程是一種機械化的操作,與藝術家的創作有著根本區別。藝術自始至終都離不開人的形象思維和個人情感抒發,3D列印作為一個沒有生命的機器,無法處於自主創作狀態。

  從市場化的角度來看,3D列印技術對於雕塑衍生品的製作也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不必擔心此舉是否會降低市場購買力的門檻,願意斥資購買原版雕塑的受眾和花小錢購買行畫或複製品的人群並不重合。

  重新審視對空間的新美學、技術、動態感知、審美構架,並使用技術作為一種藝術表達方式來產生新的空間感和造型感,使得藝術家在創建一系列雕塑形式和交互式裝置的過程中產生靈感,並藉助3D列印等技術將這種藝術的價值發揮出來。

  相信在攻克了鑄造3D列印材料、軟體、工藝、設備等難題之後,藉助3D列印所能製作完成的藝術品類型將更加豐富,微雕作品的細節刻畫和紋理表現將有更靈動的展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