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為何「硬槓」拼多多

中國青年報 發佈 2020-09-04T02:03:21+00:00

但從團購活動一開始,特斯拉就堅稱,未與拼多多及「宜買車」就該活動有任何合作,也未委託其中任何一方銷售產品,並表示保留追究相關方法律責任的權利,如消費者因團購活動產生任何爭議或權益受損,特斯拉不承擔任何責任。

特斯拉與拼多多的「拒絕團購交車」一事尚未完全平息。儘管日前有媒體報導說,拼多多武漢車主已提車,但消息很快又被特斯拉闢謠。圍繞「拒絕團購交車」一事,「挺特」派和「挺拼」派互吐口水,勝負難辨,幾度衝上微博熱搜。

梳理這次事件來龍去脈,其實並不複雜。7月21日,拼多多平台商家「宜買車」以每輛車補貼2萬元的優惠推出「25.18萬元團購特斯拉Model 3」活動,參與活動車輛有5輛。但從團購活動一開始,特斯拉就堅稱,未與拼多多及「宜買車」就該活動有任何合作,也未委託其中任何一方銷售產品,並表示保留追究相關方法律責任的權利,如消費者因團購活動產生任何爭議或權益受損,特斯拉不承擔任何責任。

有人也許會說,拼多多自掏腰包給消費者補貼,多少商家求之不得,為何特斯拉不僅不領情,還要鬧這麼一出彆扭?

其實,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這樣的補貼很難具有可持續性。近年來,外賣行業、網約車領域的一些平台型企業為爭搶用戶,前期通過補貼和低價策略吸引用戶、培養消費習慣,一旦獲得壟斷地位,平台型企業就會通過提價來獲取更多利潤。這種商業模式已被人們認定為「套路」。

問題還在於,這些平台企業經過一輪又一輪「燒錢」後,還不一定能活下來。若平台企業真的活不下來,消費者會更倒霉。比如,靠燒錢補貼快速「虛胖」的ofo小黃車如今已人去樓空、押金難退,共享單車行業最終還是走向了市場定價,騎行價格有所上漲。

特斯拉與拼多多之爭,實質上是產品與渠道的博弈。近年來,「渠道為王」還是「產品為王」的說法層出不窮,但並無定論。「渠道為王」擁護者認為,是渠道作為線,把產品的點連接到消費者面上,使產品觸達的消費者增多。而「產品為王」方面認為,網際網路對傳統分銷渠道造成了衝擊,越來越多的產品通過自己的產品優勢和營銷策略,縮短了產品到達消費者的環節,產品作為點,直接覆蓋消費者的面。當產品強於渠道時,產品會構建直接到達消費者的官方渠道;當產品弱於渠道時,會選擇代理商、分發平台等代理渠道。

其實,「產品為王」也好,「渠道為王」也罷,自然各有各的看家本領。就算渠道再強大,按照市場規則開展營銷活動,最起碼也需要與品牌合作方達成一致方案。此次拼多多在未取得與特斯拉合作、委託銷售的情況下,繞過了特斯拉,以「萬人團」低價購車為噱頭,讓消費者以一種狂熱的狀態去「拼」「搶」,最終卻未能保證「付款貨到」,該行為違背了商業誠信原則。

尊重市場規則,是一個商業社會是否成熟和持續發展的基礎。作為市場主體,企業為擴大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探索新的商業模式,為消費者提供補貼,本身無可厚非,但前提是不能肆意破壞市場規則,不能誤導和綁架消費者。特別是汽車作為大宗商品,對普通家庭而言是一項不小的經濟支出。平台在發起搶購活動之前,更有責任有義務把流程梳理清楚,避免潛在隱患。如果明知有交付風險,卻強行推進,不僅會對市場規則造成破壞,給平台聲譽帶來損害,也會對消費者權益造成傷害。

常言道:得消費者信任得市場。信任哪裡來?就來自企業對市場規則的遵守和對消費者權益的尊重。市場規則不容破壞,也不能破壞。此次特斯拉「硬槓」拼多多,為人們再次上了生動一課。

來源:經濟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