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夢想!這群寧波少年上演「樂隊的夏天」

寧波日報 發佈 2020-08-25T17:27:42+00:00

音樂派對演出場景8月21日晚,位於鄞州區徐戎路39號集合廣場內的燈塔音樂現場,31個寧波少年集結,「我們的時代」音樂派對正在上演——這是一次由老師和家長眾籌的公開演出,音樂限量,門票免費。在熱浪滾滾的寧波盛夏,後浪帶著音浪來了。

音樂派對演出場景

8月21日晚,位於鄞州區徐戎路39號集合廣場內的燈塔音樂現場,31個寧波少年集結,「我們的時代」音樂派對正在上演——

這是一次由老師和家長眾籌的公開演出,音樂限量,門票免費。在熱浪滾滾的寧波盛夏,後浪帶著音浪來了。

一次觸動為孩子們立一個小目標

演出前1小時,燈塔音樂現場人聲鼎沸,除了不間斷的彩排,附近的居民聞聲而來,圍觀舞台上的小樂手們。這個平日裡充斥著眾多著名成年樂隊的專業演出場所,還是第一次交給一群少年主宰。

「我們的時代」音樂派對發起人沈孫暉,是31個少年背後的家長之一。12歲的兒子沈思潼,6歲開始接觸架子鼓,現在已經是團隊里公認的「高手」之一。

「2018年夏天,我第一次帶兒子來燈塔音樂現場看演出。舞台上的表演嘉賓之一,是兒子的架子鼓啟蒙老師範達。」范達的另一個身份,是「灰汁團樂隊」的鼓手,這支成立於2015年的本土樂隊,被很多寧波搖滾樂迷奉為「寧波骨灰級搖滾樂團」。「小傢伙在台下看到老師演出,興奮地想衝到舞台上去,被工作人員攔住了。當時有個念頭在我心裡一閃而過,小朋友對音樂有熱愛,想表達,他們也應該有一個舞台。」

特殊的2020年,因為疫情影響,許多專業考試暫停,孩子們的練習卻沒有一天停止過。連續兩年暑假,沈孫暉和兒子一起追看《樂隊的夏天》,電視機前的少年,已經會學著樂隊彈空氣吉他。看著他一臉享受的樣子,沈孫暉再度生出想法:可不可以為孩子們眾籌一次音樂會?

7月22日,沈孫暉找到范達,商量為孩子們眾籌一次演出的可行性。在范達老師的學生中發起,自願報名,既為孩子們立一個小目標,也可以當做一次暑假的匯報演出。

「可以試一試,但要在專業場所里演出。」范達給出的專業建議,讓沈孫暉心裡有了底。當晚,他把眾籌音樂會的想法發到微信群,因為時間晚了,只有兩三個家長響應,沒想到第二天一早,群里就「炸了鍋」,報名的人一下子增加到31個!

這是一次不設「門檻」的眾籌音樂會——

只要熱愛音樂,熱愛架子鼓,無論年齡大小、水平高下,都可以報名參加。「平時比賽的時候大家都非常辛苦,這次演出,希望給每個孩子帶來的是鍛鍊和經歷,以及對音樂的純粹享受。」

「我們的時代」音樂派對現場

一種樂器

激發他們的無限潛力

架子鼓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樂器之一,每年有不少相關的專業比賽,在寧波開設賽區。

31個小樂手中,年齡最小的不過幼兒園大班,最大的今年高中畢業,考上了浙江大學。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小跟著范達學習架子鼓,學習音樂,也日日感受著來自老師的熱情和夢想。

《魯邦三世》《少年》《西遊記序曲》《夜空中閃亮的星》《Magic Island》……范達為每一個孩子選定一首新曲目,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孩子們幾乎每天主動參與排練,演出漸趨成熟。

學架子鼓不單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要想學好,身體協調性、樂感、天賦、努力,缺一不可。在范達眼裡,努力比天賦更重要。

「給孩子一個小目標,能發現他們真的潛力無限。」史晟涵媽媽說,看著孩子在舞台上自信的樣子,更篤定了參加這次眾籌音樂會的選擇,「希望我們的活動和《樂隊的夏天》一樣,明年還能有第二季、第三季,一直做下去。」

家長們和老師之間,也已經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在確定場地後,范達核算了演出的成本,每人承擔500元左右,包括演出場地租金、請專業的攝影攝像團隊、製作獎品等等。

「范老師提出,如果音樂會有超支,就由他來兜底,我們都很感動。」劉佳寧的媽媽在演出當晚幫忙組織簽到,她說兒子學架子鼓的時間雖然不長,但遇到了范達這樣的好老師,讓小朋友獲益匪淺,「范老師很純粹,也很佛系,他對音樂的熱愛影響了我們很多家長。我兒子說,打架子鼓是他從小到大堅持最久的事情了,以後也會繼續下去。」

最忙碌的是12歲的鄭家豪,身兼樂手和主持人兩種角色。學習架子鼓8年,他在舞台上已經有幾分成熟樂手的「范兒」。鄭家豪的媽媽說起了這些年架子鼓給兒子帶來的改變,積極、專注、有耐心,從過去靜不下心來彈鋼琴到現在主動要求學琴,「拿到一些獎之後,他更自信了,未來他想去考專業的音樂院校,我們很支持他。」

一次眾籌

集結全家人的青春與夢想

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中,舞台在嗨,觀眾在叫。

所有的爸爸媽媽既是觀眾,也是工作人員,搬運獎狀獎品、整理演出服、協調現場觀眾……每一步,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今天的演出對孩子們來說既是一次表演和展現的機會,更是一次團隊協作的磨鍊,讓我們這些『80後』父母看到了『00後』和『10後』的力量。」看完演出,比兒子更激動的劉佳寧媽媽在群里留下自己的心聲。

值得一提的是,當孩子們的演出曲目逐漸確定,群里的家長們建議,家長也應該有一個節目,與孩子們在舞台上用音樂互動切磋。於是,四個熱愛音樂的爸爸組成了「加斯特山」(JUST 3)樂隊,帶來了《突然的自我》和《父親》兩首歌。

這個看上去一時間難以理解的名字,背後卻飽含深意——

「這個名字是陳雨辰的爸爸取的,一開始中文名是『如山樂隊』,翻譯成英文是Just like a mountain,寓意父愛如山。」沈孫暉說,樂隊並不會僅限於3人,如有下一次演出的話,歡迎其他家長加入。

這一晚,眾籌不僅僅是一次音樂派對,更是許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與夢想。很多年後,或許他們仍然會記起人生第一次的音樂現場。

演出的最後,和范達聊起這次音樂派對的主題,為什麼要以「我們的時代」為名?

「這是新褲子樂隊的一首歌,我的想法是,後浪來了,這個時代是他們的。」

連結

架子鼓即爵士鼓,是爵士樂隊中十分重要的一種打擊樂器,它通常由一個腳踏的低音大鼓(Bass Drum,又稱「底鼓」)、一個軍鼓、二個或多個嗵嗵鼓(Tom-Tom Drum)、一個或兩個吊鑔(Crash Cymbal)、一個節奏鑔(Ride Cymbal)和一個帶踏板的踩鑔(Hi-Hat)等組成。當然有時因演奏需要會增設一些如牛鈴、木魚、沙槌、三角鐵、音樹,不管增設多少器件,都是由一人演奏。鼓手用鼓槌擊打各部件使其發聲。爵士樂中常用的鼓槌有木製的鼓棒,由鋼絲製成的鼓刷,由一捆細木條捆成的束棒等。

架子鼓形成於20世紀40年代,它包含著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音色的手擊樂器和腳擊樂器。手擊樂器有小鼓、嗵鼓、吊鑔等,腳擊樂器有大鼓、踩鑔。在此基礎上,根據演奏的需要,可隨時增減附加打擊樂器。在樂隊中鼓手掌握著樂曲的速度和節奏等重要環節,尤其是在爵士樂中,鼓手特別需要與其他樂手保持默契的合作狀態。

架子鼓起源於美國,始時專為爵士樂伴奏。「爵士」二字,並非指英國皇室的勛位,而是一名早期美國黑人樂手的名字,全名為爵士波·布朗。早期的爵士樂是美國底層黑人自娛自樂的音樂形式,當這位著名的黑人樂手演奏時,人們常常興奮地高呼「爵士,再來一個!」後來,這種音樂就因這位黑人歌手而得名,習慣上稱作「爵士樂」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