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跑鞋的構造與功能

健康界 發佈 2020-08-24T06:41:15+00:00

作者:足踝外科王醫生對於每個虔誠的跑步愛好者,跑鞋就像是一位親密的愛人,一路呵護陪伴,相濡以沫。跑鞋上的每個部件、每個細節,都與雙腳親密接觸,在奔跑的道路上相互對話交流。各位跑者,請低頭仔細端詳一下你的跑鞋,它們的構造與功能你有了解多少呢?鞋 面讓我們從上往下開始講。

作者:足踝外科王醫生

對於每個虔誠的跑步愛好者,跑鞋就像是一位親密的愛人,一路呵護陪伴,相濡以沫。跑鞋上的每個部件、每個細節,都與雙腳親密接觸,在奔跑的道路上相互對話交流。

各位跑者,請低頭仔細端詳一下你的跑鞋,它們的構造與功能你有了解多少呢?

鞋 面

讓我們從上往下開始講。首先是鞋面,它指的就是鞋底以上的部分,傳統跑鞋鞋面會選用帶網眼的人造纖維面料,通過膠水粘合或者縫合的方式固定在鞋底上。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跑鞋廠商開始使用編結材質或者一體列印成形的鞋面。不管何種材質、何種技術,好的鞋面應該具備以下的特點:分量輕、透氣性好、包裹貼合度佳,具備一定的彈性而不會在跑步過程中產生牽扯感,最好還能兼顧耐用性。

鞋領,指的是包裹踝關節的那圈類似衣領的結構。鞋領的作用是穩定腳跟與踝關節,為了兼顧穩定與舒適,有些款式採用加厚襯墊的構造,有些則單純依靠造型設計。

不會對內踝、外踝凸起的骨骼以及後方的跟腱造成摩擦不適,跑起步來腳跟不會滑動,這樣的鞋領才是好鞋領。

鞋後跟,傳統跑鞋的後跟通常是半剛性的,是整個鞋面中最堅固的部分,這樣的構造能夠為腳跟提供包裹與支持,有些款式還會在後外側加用穩定帶以提供額外的穩定性支持。

極簡跑鞋則沒有加強的後跟結構,這能允許腳跟在奔跑過程中自由活動(距下關節的活動),就像赤腳跑步那樣。

有研究顯示,加強的鞋後跟並不能完全控制腳跟的活動,但它能幫助維持腳跟的中立位置,因而能在腳跟落地時獲得更好的穩定性。

鞋鞍,也就是位於鞋領、鞋後跟前方,繫鞋帶的那個部分。鞋鞍部通常會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固,鞋帶繫緊之後能夠與足的中部充分的貼合,並在內側足弓的位置提供一定的支持。跑鞋設計者還會在外覆材質、鞋帶相關構造上做一些改進,以更好地貼合跑者們的各種腳型。如果鞋鞍部在穿著時服服帖帖,讓你覺得安全舒適沒有滑動,那就對了。

鞋舌,位於鞋帶下方,覆蓋整個腳背,起到襯墊作用分散壓力,可以避免鞋帶造成的摩擦不適

傳統鞋舌真的就像條舌頭,兩邊都是空的,灰塵沙礫都往縫裡鑽,把鞋子弄髒不說,萬一掉進石子了還容易弄傷雙腳。現代設計的鞋舌兩邊一般都是摺疊式封閉設計,可以有效阻擋灰塵異物的侵入,這在越野跑鞋中特別重要;另外,有些側方翻開的「卷餅」式設計還能方便快速穿脫。

鞋頭,鞋面的最前部就是鞋頭了,這個部分容納五個腳趾以及前腳掌(跖趾關節)。寬敞透氣的鞋頭可以讓五個腳趾頭充分舒展,避免過度摩擦起水皰,腳趾前方及側方的包頭部件可以保護腳趾不受外物碰撞,這也是越野跑鞋的標配。

鞋 底

接著,我們再來聊聊鞋底。鞋底主要分為外底和中底。

舉起一雙跑鞋,我們能夠看到的鞋底其實是鞋的外底。顧名思義,外底就是鞋底最外層直接與地面接觸的部分,通常採用橡膠或泡沫高分子複合物材質。好的外底能兼顧抓地力、耐磨度、輕便性以及彈性,另外,形狀與跑者的腳底儘可能地接近,以提供舒適穩定的感覺。

中底,指的是外底與鞋面之間的那層鞋底,通常採用泡沫材質,起到緩衝應力及能量回彈的作用,是整雙跑鞋的核心部分。

目前用於跑鞋中底的主要有以下這些材質:EVA(乙烯醋酸乙烯酯)、PU(聚氨酯)、TPU(熱塑性聚氨酯)和Pebax(聚醚嵌段醯胺),高分子名字好複雜,記住縮寫就行了。這些材質各有各的特點:EVA輕便柔軟而富有彈性,生產成本較低,是跑鞋中底的標準材質,它的缺點是遇冷容易變硬,時間久了會喪失彈性;PU相對受溫度變化的影響較小,彈性及耐用性也更好些,但重量將近是EVA的1.5倍;TPU通過熱塑處理,可以獲得比前兩者更好的彈性及耐用性,可惜重量問題依然存在;Pebax的彈性最好,在寒冷環境下也不受影響,重量介於TPU與EVA之間。

不管怎樣,跑起來舒適,不覺得太硬也不覺得太軟,才是正確選擇。

鞋跟減震緩衝,除了中底提供一定程度的彈性緩衝之外,很多跑鞋還額外附帶足跟減震緩衝的設計,似乎這樣能夠減輕跑步時路面對人體關節造成的衝擊。

然而研究顯示,跑步時的減震緩衝主要是靠人體各個關節自下而上完成的,鞋跟緩衝部件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所以,不要盯著鞋跟是否有減震緩衝,而是應該綜合關注跑步過程中腳跟著地的平衡、減震、穩定性以及觸地那一刻的舒適感。

前足減震緩衝相對腳後跟,前足可能更需要緩衝減震,因為在跑步過程中,前足受力推進的時候,足部諸個關節都是牢牢鎖緊呈剛性狀態的,在這時提供緩衝減震,能夠更好地保護足部減少衝擊損傷。另外,這樣的設計還能產生一定的回彈效應,減少跑者的能量消耗。

鞋跟落差,鞋底腳跟位置的高度一般是高於腳掌位置的,它們之間的高度差值稱為鞋跟落差,常規落差為8~10mm,落差0~4mm的話會更符合足部的自然狀態,極簡跑鞋一般都是低落差的。大部分的跑者會覺得穿高落差的跑鞋跑起來更舒服,如果改穿低落差跑鞋的話會覺得小腿後方的跟腱與肌肉有緊繃不適的感覺。

鞋墊是什麼就不用解釋了吧。鞋墊的功能是配合腳形防滑減震,立體的構造還能為足弓提供一定的支撐,跑起步來更為舒適。

至於矯形鞋墊,多數情況下沒有必要,即便是扁平足跑者,只要達到動態平衡沒有不適,就不需要「標配」足弓墊。如果跑者長期存在脛骨內側骨膜炎、應力性骨折與足底筋膜炎,倒是可以嘗試一下矯形鞋墊。

友情小貼士

選跑鞋就像選伴侶,選對了步履輕鬆,選錯了苦頭吃盡。市場上各大運動品牌的跑鞋爭奇鬥豔,了解它們的構造與功能,才能幫助大家尋覓到那雙理想的伴侶。

(圖片轉載自網絡)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guikequan@hmkx.cn)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