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晶片不行,我國為啥幾十年前不發展晶片?

芭樂科技社 發佈 2020-08-24T09:31:25+00:00

現在國內的華為公司因為晶片的問題,被美國公司整得「死去活來」,如果還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華為就危險了,當時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國內的半導體行業2000年才開始真正的發展,之前的幾十年都在做些什麼?

原創內容、請勿抄襲。

文|薰兒

工業基礎不行

現在國內的華為公司因為晶片的問題,被美國公司整得「死去活來」,如果還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華為就危險了,當時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國內的半導體行業2000年才開始真正的發展,之前的幾十年都在做些什麼?

實際上,國內發展半導體的時間很長了,在幾十年前就一開始發展半導體了,不過國內的工業基礎不行,所以一直在搞「逆向工程」。在上個世紀70年代,我們就曾經先後逆向仿製美國DEC和IBM公司的晶片。

但是說實話,製造晶片哪有那麼容易,晶片內部的原理就是電子的流動,要實現電子的流動就必須有PN機,上個世紀70年的所謂「逆向工程」實際上就是用人工的方式來製造PN節,一個熟練工人、一把鉗子、一個顯微鏡。

用這種方式製造出來的晶片良品率不足百分之一。反觀當時的美國公司,比如英特爾、仙童等等,從「八叛逆」發明了集成電路的製造方法以後,一次性能夠生產出來的晶片成千上萬。但是國內不是不想發展,而是真的發展不了。

精密的工具機、精密的鏡頭、精密的化工技術,缺少了哪一個都不行。

我國跟國際的差距在縮小

其實現在國內的晶片製造業沒有那麼差,只不過跟國外一比,才分出高下,現在中國國內的上海微電子,目前已經研製出了193納米波長的極紫外光光刻機,能夠輕易而舉地實現28納米線寬的集成電路的製造。

而且中微半導體的蝕刻設備現在也是世界一流的水平,蝕刻是考驗精密控制的,這也正正說明了國內的工業基礎正在一點點的完善,並沒有那麼不堪。

再有就是國內的江蘇省實際上有不少的半導體企業,其中的新美光和南大光電在半導體材料上都是一流,前者製造出來了單晶矽棒,可以切割為晶圓;後者在光刻膠上打破了美日的壟斷。

總而言之,國內半導體的發展跟國際的差距正在縮小,現在的差距在10年到20年之間,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只要10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追趕

實驗室製取跟工業量產的區別

其實國內有些實驗室是可以製作出高精尖的晶片的,只不過就是幾片而已,這叫做實驗室製取,畢竟像中芯國際的193納米波長的深紫外光光刻機,極限是可以達到7納米的,前提是要多次曝光。

光刻就相當於畫個草圖,實驗室有多種方法去畫圖,但問題是這種方面不能夠實現工業化的量產。無法大規模地普及,這就是實驗室製取跟工業量產的區別。

但是也別擔心,國家現在正在進行一個5年的晶片計劃,計劃在2025年將晶片的自給率由30%提到70%。很多專家像張召忠也表示,在未來,中國晶片遍地走,究竟結果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下方留言。

想了解更多,那就關注我們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