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大學生就業|復旦畢業生李響的選擇:扶貧先扶志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新民網 發佈 2020-08-23T20:53:42+00:00

但單位領導和同事都很熱情親切,更重要的是,離開一線城市,到最需要幫助的基層做一名選調生,這就是我的理想。

圖說: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本科生 李響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走出吉林省國資委大廳,一名男生心間充滿了衝勁和幹勁。他叫李響。8月10日,復旦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2020屆本科畢業生、吉林省選調生的他來此報到,一周後,就能上崗。

李響說:「面對全新的身份和工作環境,而且可以說是『舉目無親』,心中確實有些忐忑。但單位領導和同事都很熱情親切,更重要的是,離開一線城市,到最需要幫助的基層做一名選調生,這就是我的理想。相信自己會慢慢愛上這座城。」

對李響來說,這份理想並不是憑空設想出來的。

曾經,李響也會「理想化」地以為,讀上萬卷書,便有「指點江山」的底氣了。而本科四年間的專業學習和社會實踐經歷,讓服務基層的種子在他心中一點點萌芽。如今,他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政治學專業的學生,僅僅坐在書齋里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深入社會,才能讓學術觀照現實。」

在大一結束的那個暑假裡,李響來到位於四川省樂山市的馬邊彝族自治縣,參加「馬邊扶貧在行動」社會實踐和調研項目。馬邊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抵達當天,從市區到縣城,平原地區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在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上開了四個多小時。「要想富,先修路。當地的自然環境確實極大地限制了經濟發展。」李響對此至今印象深刻。

當地的教育水平也較低。本世紀初從山裡易地搬遷到平地的彝族老鄉,很多還不會說漢語,扶貧幹部只能叫老鄉家裡上學的孩子當翻譯,向他們解釋國家的扶貧政策。孩子們雖然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可以免費就學,但是有個鄉鎮的中學的輟學人數仍不少。

在前往馬邊之前,李響梳理過和扶貧相關的政治學理論,準備大展身手,寫一篇「具有理論高度的實踐報告」。可是剛到當地就發現,現實的複雜性,遠遠超過自己的設想。當地某鄉有一名「懶漢」,家中有五六個孩子正在上學,當地的扶貧政策免除孩子的一切學雜費用,可他依然選擇在家靠政府救濟度日。馬邊扶貧展板上「因發展動力不足而致貧」一項後的數字更是對李響產生了衝擊。「扶貧先扶志」,這是他從當地扶貧幹部處學到的第一條實踐經驗。

圖說:2017年,李響(右四)參加「馬邊扶貧在行動」社會實踐和調研項目

跟著扶貧幹部挨家挨戶深入調研,也讓李響對扶貧工作有了新的認識。「我曾經也有成見,想像中有的官員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但馬邊的扶貧幹部絕不是這樣,他們和當地老百姓走在一起,聊在一起,為老百姓排憂解難,老百姓有什麼事情也都會找到他們。」李響笑了笑,像是為自己一度誤解基層幹部有些慚愧。「在那以後,我就決定將來也要到基層工作。」

大三時,堅定了服務基層志向的李響加入了復旦基層就業協會,並成為選調生政策宣講團的第一批成員。宣講團成立之初,參與宣講會的人數並不多,少時只有六七名同學參加。李響卻並不氣餒,他說:「能看到有的同學眼神中充滿光芒。」

一次,幾位來聽宣講的女生在互動環節非常積極,對西部計劃和大學生村官特別感興趣。經過了解,她們來自中西部省份,希望通過考選調生重新回到家鄉,反哺基層。這讓李響感到自己的工作被肯定,他說:「能夠讓更多人知道中國基層社會還有選調生這樣一群默默付出的人,我很開心。」

在復旦的最後時光,為畢業論文忙碌之餘,李響還在研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研究公文寫作規範。他說,希望在真正投入工作之前做更充足的準備。

「作出選擇之前一定要確定自己是否真的熱愛這份事業。」回顧自己與選調生的結緣之旅,李響說:「如果沒有這份熱愛,那以後碰到困難時就有可能動力不足。而一旦確定志向,就需要儘早準備,不要辜負自己的熱忱之心。」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