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為什麼大廠都在建設數據中心?

猛哥v 發佈 2020-08-21T20:27:13+00:00

2017年,騰訊作為貴州引進的第一波網際網路公司,率先在貴州挖山洞、蓋數據中心,一時之間聲勢浩大。馬化騰說,貴州的溫度和濕度都非常適合數據存儲,他要在這裡建立騰訊最大的數據中心,存放最具價值和重要性的數據資源,比如工業雲資料庫。

撰文|丹如

編輯|猛哥




1

因為和老乾媽的官司,騰訊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與貴州重逢了。

這次相遇,貴州還是那個坐擁「酒瓶子」與「醬罐子」的貴州,騰訊卻從貴州的「貴客」,變成了一隻分不清真假老乾媽的「憨鵝」。


緣,妙不可言。

2017年,騰訊作為貴州引進的第一波網際網路公司,率先在貴州挖山洞、蓋數據中心,一時之間聲勢浩大。

馬化騰說,貴州的溫度和濕度都非常適合數據存儲,他要在這裡建立騰訊最大的數據中心,存放最具價值和重要性的數據資源,比如工業雲資料庫。

引來騰訊這隻金鳳凰後,全球前十網際網路企業7家都將數據中心落戶貴州,其中不乏蘋果、甲骨文、谷歌、英特爾、微軟、IBM、惠普、戴爾這些國外巨頭,更不缺阿里、華為、百度、京東等國內大廠。

貴州一度因此被外界稱為「數谷」,其經濟內涵瞬間比原來只有酒瓶子和醬罐子洋氣了不少。

乘著數據中心的這股東風,扶搖直上的還有內蒙古,作為北方的另一個數據中心的新貴省份,繼阿里雲之後,快手也在內蒙古烏蘭察布興投資百億,號稱要建立國內最大的專門為「大數據、人工智慧」建設的數據中心。

雖然不知道騰訊和快手的數據中心到底誰更大,但「南貴北烏」這兩個被網際網路公司青睞,借數據中心的風口扶搖直上的事實已經足夠讓其他省份眼紅不已。

如果這些省份的官員擅用社交軟體,或許也會匿名在知乎提問「如何才能趕上新基建的風口?急,在線等。」


2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要搞懂 「新基建」到底指的是什麼?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分別為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

信息基礎建設是指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則是在信息基礎建設完成的基礎上,進行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的升級、以及科教、產業創新等基礎設施的搭建。

傳統基建中一個不變的真理是「要想富,先修路」,為了讓新一代信息技術獲得高速發展,「新基建」首先要修好傳輸網絡信息的「高速公路」,而這離不開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和物聯網。

如果說5G網絡、工業網際網路和物聯網主要是供信息肆意奔跑的通道,人工智慧是調度信息的大腦,那麼數據中心就是整條「高速公路」的地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數據中心對「新基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來看一下2020年迄今的科技新聞。

上半年,阿里率先表示要3年投入2000億建設數據中心,緊隨其後騰訊也宣布了5年內投入5000億的計劃,雖然市值上有所落後,但百度在建設數據中心卻不甘於人後,這家公司悄悄悄將雲伺服器規模擴容至500萬台,總投入預計將超過3000億人民幣。



掐指一算,僅BAT三家就砸出了一個萬億規模的市場,更不要說後面還緊跟著如近期宣稱將投資200億自建數據中心的快手,以及準備擴容遷居數據中心的京東。

事實上,除了網際網路公司,華為、中興等通信技術廠商的力量同樣不可忽視,他們和網際網路公司都成為數據中心這一巨型風口的主導者。

據賽迪顧問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在用的數據中心數量達到2213個,其中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數量占比12.7%,而與之形成對照是美國超大型數據中心在全球的占比為40%。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數據中心都是一門前途光明的行業。上到國家政策和全球趨勢,下到網際網路公司們之間的暗自較勁,無一不催動著各大省份學習「南貴北烏」,投入到這股興建數據中心的熱潮當中。

上個月,連西藏坐不住了,宣布全球海拔最高雲計算數據中心一期的落成。


3



你出「3000億」,我出「5000億」,你「國內最大」,我「亞洲最大」,沒有錢也不要緊,我們還有「全球海拔最高」、「專門為人工智慧設計的大數據中心」。

公司與公司、地方政府之間暗自角力的稱號之戰,並不影響行業的本質發展,但卻讓這個原本不那麼性感的行業變得活潑起來。

「數據中心」並不是一個新鮮的產物。

1945年第一台計算機的誕生時,就出現了與之配套的數據機房,為了服務好ENIAC以及70年代以前的超大型計算機,人們還在機房內研發出了UPS,精密機房專業空調等配套設施,幫助計算機散熱和集中供電。

由此可以看出,數據中心的第一功能就是存放計算機、以及為之提供配套服務。事實上,直到今天,絕大多數人對數據中心的理解也只停留在「機房」這一層面,在他們看來所謂數據中心,無非就是一個擺放伺服器的物理空間。

這種理解並不能算錯,直到今天國內大部分的數據中心的性質都接近電信運營商主導的地產項目。

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計算資源被重新整合優化,人類世界產生的數據量以及信息傳輸需求爆炸式增長,簡單地存放伺服器已經不能滿足計算機在新階段的發展需求。

數據機房在新時期升級為數據中心,在滿足物理需求(蓋房子,供水電、散熱)之外,還要符合系統需求(高性能計算、存儲、網絡通信)以及高效運維、綠色節能等多種需求,才能跟上軟體技術的發展,帶領人類進入信息技術革命的新階段。

聽起來是不是特別玄乎?

落回到科技公司紛紛開始興建數據中心的現象上,你就會發現這是數據中心地位的上升,甚至成為一個國家的重點建設項目,有著非常接地氣的理由和必然因素。

對於企業而言,動輒投入上千億,背後驅動的因素是生存。國內第一波數據中心自建熱潮出現在2010年前後。

那一年,騰訊、百度、阿里三家網際網路公司,拉上浪潮、華為等硬體廠商開始第一波數據中心自建的探索。

百度是三家公司最早組建專門的伺服器團隊,他們在2011年對二三十家國內外的伺服器及相關廠商進行調研,並起草了初步的規範。騰訊則是最早自建數據中心的公司,2006年他們就在深圳寶安租的一棟廠房進行機房改造,2007年則啟動了在天津濱海數據中心的二期數據中心,但由於是第一次嘗試,這次自建探索花了三年時間才完成。

阿里的數據中心自建與雲計算業務息息相關,阿里雲2009年成立,第二年阿里就開始自建第一代數據中心,到2013年,阿里伺服器規模突破10萬台後,這家公司不僅自建數據中心,還搞起了自研硬硬體,花了六年時間把整個數據中心從伺服器、交換機、網絡通信設備到散熱技術、機櫃設計統統自研了一遍。上一家這麼做的公司是谷歌,而這家公司2014年在基礎設施上的支出就超過了百億美元。

第二代網際網路公司們踩著前輩的腳步,更早的意識到數據中心的重要性。以最近在數據中心行業頗為高調的新玩家快手為例,這家公司的投資人晨興資本創始合伙人張斐就曾表示,一個公司的邊界是由它的智能和計算能力所決定的。

智能與計算能力,表面上看來主要由軟體決定,但根據摩爾定律的發展來看,無論軟體跑得再快,最終還要落回到硬體的研發周期與突破上,這也是為什麼伺服器規模可以成為衡量一家科技公司真正實力的重要指標。

目前全球服務規模達到百萬的玩家只有不到10家,其中谷歌、亞馬遜、微軟在2014年後就達到了百萬級規模,而Facebook、騰訊、阿里等新巨頭則是在2018年之後才陸續邁入伺服器大戶的行列。

快手2019年啟動K3戰役的同時,也啟動了自建數據中心的計劃。按照這家公司最新的估值286億美元的計算,投資百億自建數據中心對它而言,幾乎算是這家公司成立以來,最大手筆的支出。

但作為一家定位於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算法的公司,快手的提前布局稱得上是明智。其IDC負責人張子堅在最近接受採訪時就表示「數據中心的規模,是業務快速發展的一個映射,逼著我們必須站在未來看現在,要不然後面會非常痛苦。」

快手正在經歷的這種成長之痛,而BAT們在十年前就經歷了一遍,這種痛苦的本質實際上就是急速成長的業務與硬體本身的建設周期的矛盾。

對於那些宣稱要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這些領域大幹一場的科技公司們,無論站在過去的節點,還是當下的浪潮當中,他們都必須儘快做出押注。

押注的籌碼可能是當下要支付的上億或上百億,而賭的是未來十年他們的業務增長必然會超過當下數據中心的承載能力。

4


「新基建」之所以會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實際上也是我們國家對於下一代信息技術變革的押注。

一位從事數據中心行業超過十年的專家稱,行業正在經歷第四次科技革命,上一波科技革命由網際網路帶來,而這一次科技革命的主題是數字經濟體,數字經濟體的承擔實體就是數據中心,它已經變成了一個國家的戰略資源,相當於國家的鐵路、高速公路。

在這一波變革中,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都是幫助國家搭建數字經濟體的技術手段,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以及當下正在進行的各行各業的產業升級都是數字經濟體的表現形式,但這些最終都要落回到數據中心這個承載實體上。

儘管外行看著如今的數據中心行業熱鬧非凡,但行業內的人都很清楚,如今國家仍舊處在數字經濟體的早期階段,雖然早已是世界聞名的基建狂魔,但於數據中心這一產業,無論是技術人才的儲備,還是地域分布目前都處在一個發展不均衡的狀態。

首先是地域分布的不均衡,儘管近兩年」南貴北烏「的聲勢無比浩大,內蒙古和貴州兩大省份引來了包括騰訊、阿里、蘋果、快手等一大波網際網路公司前來興建數據中心。但受到網絡運營商以及數據中心客戶分布的限制,如今主流數據中心的選址仍舊集中在核心城市周邊。

之所以選擇核心城市或者周邊,是因為一個好的數據中心的選址必須要滿足高效傳輸信息的需求,以阿里云為例,他們的數據中心要求為客戶提供的網絡傳輸速度要在三毫秒之內,因此當眾多科技公司漫山遍野的建數據中心時,他們必須要離客戶近一點,再近一點,這樣雲計算提供的存儲和計算能力才會保持最佳水準。

能達到最佳條件的城市非核心城市莫屬,但北京上海承載能力早就達到了極限,無法滿足數據中心這種高耗能產業的發展,向周邊甚至更偏遠的城市外遷就成為了數據中心產業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實際上,歐美數據中心的布局也遵循了中心城市向衛星城市輻射的規律。只不過由於歐美國家運營商各自獨立,其網絡節點分布也比較均勻,所以各大公司在為數據中心選址時也可以非常靈活。

但我國國情與歐美不同,無論是寬頻資源、人才還是網際網路用戶,都更集中在以秦嶺淮河-騰衝為軸線的東部,另外一邊儘管有更廉價的電費和更利好的政策導向,仍舊很難成為科技公司們的首選,真正發揮其地理位置的優勢。

當然,科技公司們在數據中心的選址上也並不是只考慮理性因素。比如李彥宏把百度的數據中心建在山西陽泉,劉強東在江蘇宿遷搭建了京東最大的數據中心。

相比南貴北烏這兩個靠自己爭得一席之地的省份,大佬們的鄉土情結之下的數據中心選址,恐怕更讓那些沒生出網際網路大佬的省份捶胸頓足。

但也不必就此喪失鬥志。自2015年起,北京上海由於地產資源、水電資源的緊張,就在讓數據中心產業外遷至周邊城市,類似於如阿里在張北、杭州的數據中心都是他們在核心城市周邊找到的落腳點。

按照如今數字經濟體對數據中心的需求,下一代數據中心必然向著超大數據中心發展的趨勢,國內數據中心的熱潮仍舊有一段較長的發展期。

今年7月3日,騰訊宣布華南最大的數據中心集群在廣東清遠數據中心開服,不到一個月後,阿里雲就宣告,其位於南通、杭州和烏蘭察布的三座超級數據中心正式落成,陸續開服,將新增超百萬台伺服器,輻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經濟帶。加上此前開服的張北、河源數據中心,目前阿里雲在全國已建成五大超級數據中心,未來還將在全國建立10座以上的超級數據中心,為新基建提速。

對企業而言,下一代數據中心必然要服務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應用技術和落地業務,因此除了動輒成百上千億的投資外,技術的比拼仍舊是重中之重。

今年3月,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阿里雲將全力投入數字經濟新基建,將阿里巴巴20年建設的技術能力帶給全社會,幫助政府和企業建設面向未來的新型基礎設施。」

2010年就開始定製伺服器的阿里雲如今早已在第四代數據中心全面應用了自研硬體,包括但不限於自研伺服器、晶片和網絡通信設備,其中阿里雲自研的伺服器已經覆蓋了阿里巴巴業務部門80%-90%的數據中心,在初步實現了自主可控後,如今雲服務中至少60%-70%以上的工作由自研伺服器完成。此外,在綠色節能這一指標下,阿里雲圍繞自研的液冷伺服器,目前在引領全球新一波散熱技術的革新。


過往20年,由於數據中心是一個集中了存儲、計算、網絡通信三大硬體的產業鏈的複雜行業,其搭建涉及運營商、地產商、硬體廠商、OEM、業務方等多方利益,再加上數據中心本身對安全性和保密性的極高要求,最終就導致傳統的數據中心行業始終封閉而混亂。

大部分企業只能通過託管機構來存放和運維伺服器,只有如谷歌、微軟、亞馬遜這樣的巨頭才有自建數據中心的能力,但由於他們從不對外公開自己的設計細節,後來者想要趕上他們,總要經歷漫長的探索期和前期巨大的資金消耗。

以最基本的數據中心自建能力來看,同時起步的騰訊數據中心和Facebook數據中心,後者因為挖到了谷歌的數據中心人才,僅僅一年就宣布完工,其面積達到3萬平米,PUE(節能指標)低至1.073,遠低於1.51的「業界平均值」,而騰訊受天氣和工期的影響,花了三年才建完了第一個數據中心。

小到蓋樓速度,大到數據中心的硬體和系統能力,儘管軟體領域國內在不少領域超越了國際競爭對手,但數據中心這種考察軟硬體一體能力的行業仍舊需要BAT和新玩家們奮起直追。

2011年,國內BAT三家公司聯合英特爾發起了圍繞數據中心開源的天蠍計劃,彼此之間的交流逐漸增多。2018年前後,這幾家公司又紛紛加入了全球最大的計算機開放項目OCP,投身於數據中心開源的第一線,並為其貢獻來自中國的技術力量。

這一輪技術變革,中國沒有遲到,也不會早退,所有醞釀於黎明前的競爭也才剛剛開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