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學霸甘當「光明使者」

南方日報 發佈 2020-08-20T13:51:27+00:00

作為一名學者型醫生,汕頭國際眼科中心信息資產保障部部長、白內障專科副主任王耿跟緊時代步伐,將臨床與科研緊密融合,在完成繁重的日常診療工作之餘,投入大量精力鑽研最前沿的技術。

王耿醫生。

援非期間,王耿為患者看診。

近年來,隨著眼科醫學的迅速發展,對醫生的知識、技術更新疊代提出更高要求。作為一名學者型醫生,汕頭國際眼科中心信息資產保障部部長、白內障專科副主任王耿跟緊時代步伐,將臨床與科研緊密融合,在完成繁重的日常診療工作之餘,投入大量精力鑽研最前沿的技術。

從醫16年,王耿以其精益求精的醫術和服務大眾的仁愛之心,為無數患者解除眼疾病痛。這名曾在2005年及2008年分別以中國地區第一名及第三名的成績通過國際眼科理事會(ICO)考試基礎及臨床部分的青年醫生,迅速成長為白內障專家團隊中出色的青年骨幹,並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

●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 宋芾

通訊員 李培煌

盡力為低齡患者恢復視功能

王耿平時為人低調話少、不苟言笑,但這位「高冷」學霸在病人面前卻很熱情、周到、細緻。

在普通人印象中,白內障似乎是中老年人的眼疾,殊不知,其在少年兒童中也有一定的發病比例,特別是先天性白內障,加上近年來白內障發病越來越低齡化,目前已成為兒童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耿曾接診過一例先天性白內障合併原始玻璃體持續增生症的患者,小姑娘只有10歲,右眼視力下降已有幾年,來院時視力僅剩眼前數指。由於先天性白內障合併原始玻璃體持續增生症手術難度較大,且術後大多數恢復不理想。在與病人及家屬充分溝通後,王耿為小姑娘先進行白內障手術聯合人工晶體植入,再施行後囊膜切除術。

術後,小姑娘的右眼視力很快恢復到0.25。再次見到王耿時,小患者的媽媽再三表達謝意:「你拯救了我女兒的人生。」

還有一些先天性白內障的患者,因家境貧寒,眼病拖到十幾歲都未得到規範治療,王耿便熱心聯繫社會資源,為其資助手術費用。

躋身國際眼科醫學舞台

從事眼科工作16年,王耿擅長各種白內障的診斷及手術治療,並善於使用各種屈光性人工晶體,在教學及醫師培訓工作方面也有豐富經驗。

2017年5月的一天,對於王耿來說是一個特別有意義的日子——他隨同汕頭國際眼科中心常務副院長張銘志教授以觀察員的身份,應邀出席在英國劍橋大學舉行的國際眼科理事會ICO國際眼科醫師考試命題專家會議。這是該理事會自1995年舉辦國際眼科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考試以來,首次有中國專家參與試題命題相關工作。

在該次試題命題會議上,張銘志教授與王耿代表中國眼科醫學界與20多名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眼科專家共商考題,一起為全球眼科醫生「把脈」。

隨後,在2018年6月,王耿又作為中國援非「光明行」專家團隊成員之一,隨隊前往非洲蒲隆地執行眼科醫療援助任務。其間,他曾突然發燒胃痛、冒虛汗,因為不想耽誤手術進度,咬牙堅持工作,團隊成員非常擔心他感染瘧疾,逼著他休息。幸好服藥後並無大礙,第二天,尚未痊癒的他又照常投入緊張的工作。

為使臨床工作更有針對性,王耿的科學研究方向主要是影像學在青光眼診斷中的應用,根據研究成果形成的8篇醫學論文都被國際權威的SCI收錄,總影響因子達到25.18。此外,他還曾獲得兩項研究成果獲省、市級科技進步獎。

希望更多醫生掌握白內障手術技能

作為一名醫生,王耿工作之餘還十分熱心公益,院內的「中華健康快車」「援藏光明行」等公益慈善項目都能看到他清瘦的身影。2018年4月,王耿作為援藏志願者前往西藏參加「光明行」項目。首次踏足高原,他沒有絲毫畏懼,頂著高原反應堅持完成高強度的診療、手術和培訓當地醫生的工作。

說起從醫,王耿表示,2008年選定白內障專業方向,「當時國內每百萬人接受白內障手術率還很低,那個時候覺得老百姓需要這類醫生,而且可治性的致盲性眼病,手術意義更大。」

援非經歷讓王耿覺得震撼,「你無法想像,白內障是一種每個人都可能患上的致盲眼病,在一些非洲國家,全國上下都找不到一名會做白內障手術的醫生。」王耿說,希望今後有越來越多的眼科醫生掌握這項技能,成為「光明使者」。

■醫生簡介

王耿

博士、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汕頭國際眼科中心信息資產保障部部長、白內障專科副主任。曾赴香港中文大學及德國魯爾大學進修眼科。

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白內障學組委員,中國老年醫學會眼科分會委員,廣東省白內障學組委員,廣東省醫學教育協會委員,廣東省視光學學會視光教育委員會常委,廣東省醫院協會第二屆醫用耗材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眼科管理分會委員,廣東省衛生經濟學健康促進與傳播專業委員會委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