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廣州艦,從英國進口,舊中國用作客輪,人民海軍當旗艦

兵說 發佈 2020-08-20T02:13:41+00:00

在極度缺乏軍艦的人民海軍眼裡,這些性能不一,新舊混雜的艦隻無一例外都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倘若是專門按照軍艦標準設計,有一定噸位和武備,且經歷過二戰風浪的軍艦,則更要被視若珍寶,原來名不見經傳的護衛艦和驅逐艦甚至都能被委以旗艦的重任,這其中就包括我軍的第一代「廣州」艦。初代廣州艦的身世極為複雜,她原本是英國建造的「城堡」級反潛護衛艦,二戰爆發之初,迫於德國U型潛艇的威脅,英國需要大量專用於反潛的驅逐艦,但此時英國各大造船廠產能嚴重不足,無法提高足量的驅逐艦,於是英國人只得在「花」級護衛艦的基礎上,設計出「城堡」級反潛護衛艦。

作者:風千里

「廣州」艦、「開封」艦南下,「瑞金」艦、「興國」艦迅速北上,創造了有利陣勢。(但),「廣州」艦8時33分才運動南下,失去了打擊敵單艦的良機。採用編隊異航向(反航向)射擊,影響了命中率……——1954年第二次菜花歧海戰後,華東軍區海軍參謀長馬冠三總結

人民海軍剛剛成立之初,通過起義、俘獲和轉讓等方式搜羅過來的艦隻,來源混雜,有英美轉讓過來的二戰舊艦,有日本賠償過來的老爺艦,還有從商船改裝而來的武裝船隻。在極度缺乏軍艦的人民海軍眼裡,這些性能不一,新舊混雜的艦隻無一例外都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倘若是專門按照軍艦標準設計,有一定噸位和武備,且經歷過二戰風浪的軍艦,則更要被視若珍寶,原來名不見經傳的護衛艦和驅逐艦甚至都能被委以旗艦的重任,這其中就包括我軍的第一代「廣州」艦。

初代廣州艦的身世極為複雜,她原本是英國建造的「城堡」級反潛護衛艦,二戰爆發之初,迫於德國U型潛艇的威脅,英國需要大量專用於反潛的驅逐艦,但此時英國各大造船廠產能嚴重不足,無法提高足量的驅逐艦,於是英國人只得在「花」級護衛艦的基礎上,設計出「城堡」級反潛護衛艦。

與之前英國設計的護衛艦相比,「城堡」級擁有更大更堅固的船體,該艦艦長76.81米,寬11.13米,吃水4.11米,標準排水量為1060噸,滿載1590噸。且擁有更遠的航程和更改的適航性,該艦的動力系統為2座三缸鍋爐和1台三級膨脹式往複式蒸汽機,功率2750馬力,雖然最大航速只有16.5節,但對付潛艇則完全夠用,而且該艦可以以10節的巡航時速,持續航行9500海里,這樣強大的續航力對於在廣闊的大洋之上搜尋敵方潛艇至關重要。武器方面,該艦擁有1門4英寸(約102毫米)主炮,10門20毫米高射機炮,1座三聯裝烏賊彈發射裝置,1座深水炸彈發射器。英國人為「城堡」級裝上了最新的144和147B型聲吶,部分後期艦還裝上了搜索雷達。由於造價低廉,英國竟一口氣建造了60餘艘,但因為服役時大戰已近尾聲,故沒有創造什麼重要的戰績。

二戰結束後,各大國紛紛開始拋售剩餘物資,捉襟見肘的英國人也不例外,「城堡」級部分艦隻首先被轉讓給了加拿大海軍,而本身就是大英帝國僕從的加國財力也不容樂觀,因此又將其中4艘「城堡」級以每艘24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當時的南京當局。

這四艘來華護衛艦分別是「蒂爾森堡」號(Tilsonburg,即原英國「PembrokeCastle」號),「奧蘭治維爾」號(Orangeville,即原英國「HedinghamCastle」號),「布文維爾」號(Bowmanville,即原英國「HunneyCastle」號)和「亨伯斯通」號(「Humberstone」,即原英國」NorhamCastle」號)。雖然在當時的海軍強國眼中只是微不足道的配角,但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確實難得的大艦。

不過抗戰勝利之初,重建海軍對南京來說還並不是緊要之事,這四艘遠涉重洋的軍艦竟暫時沒有加入海軍序列,而被當時的輪船招商局和私營輪船公司看中,被用來充作沿海客輪使用,以彌補當時天津-上海航行運力的不足。其中輪船招商局買下「蒂爾森堡」號」,「奧蘭治維爾」號和「布文維爾」號,分別更名為「大經」,「大統」和「大純」號,後又更為「錫麟」,「秋瑾」和「元培」號。而「亨伯斯通」號則被福民輪船公司買下,更名為「大綸」號。

由於這四艦原本就是軍艦,船身修長,航速較快,作為客船從上海駛往天津僅需要50小時,而普通客船則至少要花3天半的時間,因此這四艦經過簡單改裝後,被當作特快班輪使用,一時間大受歡迎,為輪船招商局和福民輪船公司帶來了豐厚利潤。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不斷發展,南京岌岌可危,原來用於客輪的軍艦又要重新披掛上陣了。除了「大綸」號外,其餘三艘城堡級都被蔣軍徵用,用於向台島輸送兵員和戰略物資。在解放大軍即將解放上海之際,「錫麟」和「秋瑾」正在駛往台島的途中,而元培艦則因為遭遇颱風受損被遺棄在碼頭,且艦況堪憂。在經過上海航業職工聯合會的搶修後,終於駛出碼頭,加入人民海軍。

1950年初,人民海軍對元培艦進行了改裝,主要涉及艦上武器升級:即拆除原有的一門英制口徑主炮炮,換上三門新引進的蘇制B-13-2C型130毫米主炮,使該艦的火力成倍提升,幾乎達到了驅逐艦的水準。副炮也改為5座37毫米機關炮,反潛方面改為4座BMB-2型深水炸彈裝置。加裝大量重型蘇制裝備的「元培「艦重量提升不少,最大航速也降至14節,這為日後那場伏擊戰的失利埋下了伏筆。

當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在南京江岸集結,舉行軍艦命名和授旗儀式,被改裝一新的「元培」艦被正式更名為「廣州」艦,並擔任華東海軍第6艦隊旗艦,她的麾下有5艘護衛艦和1艘江防炮艦,之後又有5艘修復的軍艦加入。這艘在二戰中只作為配角的反潛護衛艦,驟然成為領導11艘艦船的艦隊總指揮,可謂空前絕後。雖然在三個月後,廣州艦就被更新銳的南昌艦取代旗艦位置,但依然是第6艦隊主力。而在海峽對岸,「廣州」艦的姊妹艦「秋瑾」和「錫麟」號也被改裝成巡邏艦,並被更名「德安」與「高安」艦,相比於同級的「廣州」艦,這兩艦的改裝就顯得敷衍得多,從主副炮,到雷達,都使用報廢艦隻上的設備,這讓兩艦在實戰中問題不斷,高安艦曾參加1953年的東山島之戰,最後蔣軍慘敗,高安艦僥倖逃脫。

朝戰結束後,人民海軍開始積極參與到爭奪東南沿海制海權的作戰中,在解放沿海島嶼的戰鬥中,廣州艦作為第6艦隊主力,更是多次披掛上陣。到1954年,面對蔣軍艦艇對我漁場的不斷襲擾,華東軍區海軍決定以魚雷艇/巡邏艇為主,護衛艦和航空兵為輔的方式開展護漁作戰。

4月24日,第6艦隊司令員邵震和副司令員馮尚賢率領「廣州」和「開封」艦開進舟山,支援先期到達的「瑞金」和「興國」二艦,四艦組成編隊,由廣州號擔任旗艦,從27日起從定海南下護漁。次日上午8時,在南田島菜花歧以南的北澤海域,巡邏的「瑞金」和「興國」發現了蔣海軍的「太和」號護衛艦,隨即引發炮戰。三艦對峙一段時間後,太和號掉頭與前來的「信陽」和「太康」艦會合,隨即反撲。

「瑞金」和「興國」上的76毫米主炮無法對抗「信陽」的119毫米主炮,一時處於下風。中午時分,「廣州」和「開封」二艦抵達戰場,廣州艦立刻用130毫米炮向敵開火,太和艦中彈負傷,130毫米炮彈在其水線以上撕開了一個大口,戰局開始對我方有利,然而緊急時刻,作為旗艦的廣州艦居然連續向友艦發送了錯誤指令,導致負傷的敵艦趁機逃離戰場,全身而退,此戰我艦隊雖然成功打退敵艦,而且沒有任何人員傷亡,但卻坐失擊沉敵艦的良機,此戰嚴重暴露出我海軍通信能力和命中效率方面存在的巨大缺陷。

[1968年的廣州艦,舷號變為「53-602」,以紀念1953年6月2日偉人視察該艦。也就在這一年,她的兩艘姊妹艦在台島退役拆解]

5月16日,我艦隊再次在菜花歧海域與敵短兵相接。當日凌晨,在東磯列島垂死掙扎的蔣軍,派遣5艘軍艦向頭門山方向反撲,不久被「瑞金」和「興國」二艦擊退,第6艦隊司令員邵震決定在此地進行埋伏,尋殲來犯的敵海軍。

上午11時,巡邏的開封艦發現了敵「太和」艦的動向,隨即前往誘敵,長沙艦擔任側後迂迴,南昌和廣州艦則在後方隱蔽待命。而在一個月前在同一片海域吃過虧的太和艦也提高了警惕,在察覺情勢不對後立刻轉舵南下逃離,「南昌」和「廣州」艦看到誘敵深入之計被識破,立刻開足馬力出擊,兩艦的齊射火力在太和艦兩側激起沖天的水柱,但因為艦上指戰員一系列操作失誤,艦炮瞄準頻頻失著,廣州艦發射146發130毫米炮彈,南昌艦發射26發100毫米炮彈,卻僅命中一發,太和艦最終安然逃離。兩次尋殲蔣軍艦均未果,足見人民海軍成立之初在技戰術方面的嚴重不足。

在此後的歲月里,廣州艦主要負責東南沿海的巡邏任務,在艦船短缺的人民海軍內一直充當主力艦,直到新型國產護衛艦入役後,廣州艦才逐步退居二線,直到1974年方才退役拆解。而他的兩艘姊妹艦「德安」和「高安」艦(後更名為率真艦),則早在1968年就退出現役。英制「城堡」級的傳奇終於隨著廣州艦的退役而就此畫上句號。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