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時期漢陽百姓生活,兩班制度下的荊棘之路,階級分明的血淚史

安陵說史 發佈 2020-06-09T09:01:48+00:00

朝鮮王朝又被稱為李氏王朝,這是一個由李氏一族統治的時代,這個時代擁有著輝煌的歷史,也在經歷著慘痛的變革。

引言:

朝鮮王朝又被稱為李氏王朝,這是一個由李氏一族統治的時代,這個時代擁有著輝煌的歷史,也在經歷著慘痛的變革。

這是一個獨特的時代,它學習東方文化,了解世事變化,儘管最終走向了滅亡,卻仍是東南亞地區在那個時期存在較久的王朝。

那麼這個獨特的時期百姓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呢?

朝鮮王朝是典型的貴族占據主導地位的王朝,這時期的「兩班」體制下的普通百姓,真的沒有生存的餘地嗎?

這個封建制度下的百姓被壓迫的真的喘不過氣嗎?為了更好的了解這個時代百姓生活的狀態,我們粗略的把這時期的百姓生活,分成三部分進行分析。

那麼,通過史書典籍,穿越歷史長河,去看一看在東南亞地區這朵奇葩王朝的風姿,去了解一下王朝中心百姓生活的狀態。

一、建國初期,定都漢陽,社會發展

朝鮮王朝的建立雖然不是正統的,但是對於高麗末期動盪社會的拯救是值得肯定的。

同樣,這個朝代做出的貢獻也是不容小覷的,這個當時東南亞存在最久的王國有著它獨特的魅力。

  • (一)政局變化,國都難選,敲定漢陽

李成桂在高麗末期動盪的狀態下,建立了朝鮮王朝,由明朝朱元璋定名「朝鮮」。

最開始定都高麗舊都,隨著時間的發展,改遷至漢陽,中途朝鮮政局發生變化,改遷國都到開京,又隨著政局的平穩。

漢陽又一次被選為了朝鮮王朝的國都,從此一直延續至至今。

雖然如今它已不叫漢陽,改叫首爾,這裡仍然有著朝鮮王朝遺留的文明,激勵著韓國人民前行。

  • (二)建國初期,鞏固發展,社會穩定

農業一直都被看作古代王國發展的基礎,所以作為朝鮮王朝都城漢陽發展也是。

朝鮮王朝也是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朝鮮與中國交好,學習借鑑了中國優秀的農耕文明。

從技術到方法,都在這裡得到了實踐,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就是這時期農業改革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同時,這時期還誕生了許多關於農業的技術書籍,如,《農事直說》、《閒情錄》等也都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

重視農業,自然也就重視農民,社會安定,國家才能夠健康發展。所以農民的生存狀況對李朝的發展也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依靠農業發展的朝鮮王朝在建國初期就意識到了農業稅收的重要作用,繼續延續了高麗時期的「科田法」。

不斷改善著貴族對土地兼并的現象,同時也在不斷拯救釋放著奴婢。這樣好的舉措就使得,底層百姓的生活有了一定的好轉。

這個時期的其他行業也相應的得到了發展,尤其是都城附近的手工業及商業,更是繁榮一片。

漢陽甚至還出現了商人的集中現象。國家批准的商業組織也開始和之前的小商鋪進行了競爭。

由此可以看出來,這時期的商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發展。

農業,商業,手工業各行各業都在國家的鼓勵下,有條不紊的發展著,普通百姓的生活也較之前有了一定的改善。

二、建國中期,各項發展,社會活躍

經過一系列的改革以後,朝鮮王朝也迎來了發展上的高潮,這個時期的政局穩定,社會安定,外部環境友好。

因此,這個時期各項發展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同時無論是貴族階級還是底層平民生活的都很好。

  • (一)社會發展,民族繁榮

李氏建立以後,很重視國家體制的建設,於是注重文臣武將的利用,學習了漢文化的科舉制度,文科武力同樣重用,就形成了「兩班」制度。

朝鮮中期的發展對於兩班貴族來說是十分好的,經濟上,國家獎勵他們田地,這就使得他們不僅擁有錢財還有土地;

政治上,重用他們,設立科舉考試讓他們更好的升官升職,這樣的權利就使得貴族階級越發展越好。

同時,這些官僚相互勾結,形成各自的黨派。明爭暗鬥,爭取自己的利益,他們甚至在暗中對科舉制度動了手腳,從而使得自己的隊伍更加壯大。

這樣這些兩班越來越富裕,底層人民越來越難出頭。

所以,大部分財物掌握在這群小部分群體里,國家權利握在這群人手裡,他們自然是幸福的,自然是繁榮的。

但是這樣不平衡的控制也使得百姓生活格外艱難,升官之路被擋就算了,就連土地都要被兼并,百姓生活痛苦,這為後期的農民起義埋下了禍根。

  • (二)經濟繁榮,百姓安居

無論什麼時候,古代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農業的發展,前期經過國家改革以後,農業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到了中期國家同樣堅持農業的發展,於是實施了「職田制」,有了法律制度的保障,人民土地的利用率就變高了。

既改變了土地兼并的局面,也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有地可以耕種,最起碼的衣食住行有了保障,所以這一時期的百姓生活的還是相當安定的。

農業的發展也側面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當時的朝鮮採用米納稅,即允許邊遠地區可以用米上交稅收。

這就減輕了那些人民的負擔,同時辦理這些業務的人員也不斷活躍了起來,稱之為「貢人」。

這就為底層百姓提供了新型的就業就業機會,讓百姓能夠有錢生活。

海外貿易的加大,也使得商人群體不斷壯大,與清朝、日本的交易往來,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市場的活躍。

外國的商品不斷來到國內市場,這就從而豐富了百姓的生活,甚至打破了以前對於女性佩戴假髮的限制,可見這時期的百姓生活還是很富足,擁有一定的自由的。

雖然,朝鮮王朝效仿了中國的科舉制度,但是在實施的時候出現了不公平的對待。

這就使得科舉制度發展的不平衡,也使得科舉制下的人才利用不到位。雖然被兩班控制的科舉制度,有的部分還是能夠照亮底層百姓的黑暗生活。

在《經國大典》中限制了庶孽的參與,對於其他階級還是相對寬鬆的,所以有那麼一群人符合了審查要求以後也是能夠參與科舉考試的,能夠迎來自己的美好明天。

但是這往往是一條艱難的路,在各方面里的限制還是很難使得百姓入職朝廷的。

不過,總體這個時期還是處於向好的狀態發展著,這時期的文學也在不斷的興盛。

出現了市民階級的通俗化大眾化文學,無論是《春香傳》還是《沈清傳》都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市民階級閱讀的需要,也從側面號召百姓參與改革的浪潮。

除了文學上的活躍現象,文藝界也是欣欣向榮,出現了《定大業》,《保太平》《與民樂》等樂曲,體現了國家的繁榮已發展。

而且朝鮮王朝還依靠自己的能力,開創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白瓷產業,由此可見,這個時期,社會處於繁榮向上的局面。

但是這樣的繁榮是有局限性的,而且隨著「兩班」勢力的不斷壯大,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讓這群能夠溫飽的百姓也徘徊在溫飽線上了,這樣的情況也成為後期社會動盪的一個根源。

三、建國後期,內憂外患,百姓艱難

朝鮮王朝的衰敗,從朝鮮王朝中期的繁榮中就可以窺探出一二,社會看似欣欣向榮。

但是大部分權力掌握在少部分人手裡,社會發展極度的不平衡。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著,這是繁榮的假象。真正的後果,也就在社會的不平衡發展中到來了。

黨派相爭,政治黑暗,社會不平,農民起義讓這個城市開始衰敗,國內還沒有安撫好,國外的戰爭也在不斷的打響著,這個內憂外患的國家中每個人過的都很辛苦。

後期沒落的貴族,雖然還享受著兩班的稱號,但是生活上確是大不如前了。

詩人朴趾源在《兩班傳》中就寫道:「生平子好讀書,無益縣官糴!咄,兩班!兩班不值一錢!」指出了朝鮮後期貴族的生活狀況。

貴族都如此艱難了,那麼普通百姓,更是難上加難!在現存的照片中可以窺見這個城市背後的底層人民生活的不堪與艱難。

在漢城邊緣有的只是百姓用木草搭建的房屋,這樣破爛不堪的房屋都能出現在都城附近,那麼其他偏於地區的生活更是難以想像。

這時期開始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學派,他們被稱為實學派,借鑑了中國的文化發展。

但更多的立足於當時本國內的社會發展狀況,發出了文人的哀鳴,強調民生的重要作用。

指出:「若農民民不聊生,任何國家都無法生存,而即令沒有君主,人民卻能照樣興旺發達。」

然而當局者似乎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人民仍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結語:

如今,這個特殊的王朝,消失在了我們的世界,但它留下來的文明仍然激勵著人們前行。

拂掉歷史的塵埃,去看一看歷史王朝的風華,感受這個時代的變遷。

現在,朝鮮王朝已不再,漢陽王城已改名。

但是在王朝中,百姓所遭受的壓迫是深深印在歷史上的烙印,在時光變幻中,始終讓人記憶猶新,農業社會中百姓所遭受的苦難和不公平的待遇,深刻在生活的扉頁中。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關注的都不該是國家本身是否富有,而是居住在城中的百姓,是否得到幸福。

參考文獻:

《朝鮮王朝實錄》

《經國大典》

《保太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