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升到7.3分,13年後,李連杰的影帝之作終於被正名

電影僚機 發佈 2020-10-28T14:54:15+00:00

這個影帝歸功於2007年年底上映的《投名狀》,當時《投名狀》可謂是風光無限,金像獎12提8中,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重量級獎項都被它收入囊中。

2008年,出道20多年的李連杰終於站上了金像獎的領獎台,拿下了金像獎影帝。

這個影帝歸功於2007年年底上映的《投名狀》,當時《投名狀》可謂是風光無限,金像獎12提8中,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重量級獎項都被它收入囊中。

票房上也是捷報連連,最終以2億佳績問鼎年度華語片票房冠軍。

不論怎麼看,《投名狀》都應該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然而,真的如此嗎?

遲到的肯定

佳績背後,其實隱藏著不少「陰霾」。

和別人比,《投名狀》確實贏了。可是和自己比,《投名狀》卻輸了。

《投名狀》投資高達3億元,票房收入卻只有2億元,連本都沒收回來。

因為《投名狀》入不敷出,陳可辛一度欠下巨債,只能租房度日,連吳君如都賣掉跑車拿出存款來幫他還債。

外人看來風光無限,其實已經風雨飄搖,冷暖自知。

而《投名狀》在市場上的口碑,其實也不佳,多年來,豆瓣評分一直在6分多浮動。直到近幾年年評分才開始一路上升,目前是7.3。

其中3星評價占了38%,比重很高。

出於好奇,我大致翻了一下以往的點評,畫風大致是這樣的:

嗯?這...

《投名狀》雖然有些地方不盡如人意,比如大哥龐青雲和二嫂蓮生的感情線處理得比較草率,還有金城武的口音讓人有點出戲等。

但這部電影不應該是低分之作,甚至稱得上同題材電影里的佳作,特別是看完未刪減版之後。

完整版里的人物塑造更為豐滿

《投名狀》在故事上其實是很有嚼頭的,耐人尋味。

故事圍繞龐青雲(李連杰飾)、趙二虎(劉德華飾)、姜午陽(金城武飾)三人展開。

龐青雲原是清軍將領,由於同僚作壁上觀,他率領的隊伍全軍覆沒,只有他裝死才得以逃過一劫。

趙二虎和姜午陽是盜亦有道的強盜,帶著幾百號人在亂世中劫掠軍糧,養活村中老小。

姜武陽見龐青雲武藝超群,便將他招入麾下。在一次搶劫軍糧時,龐青雲不僅救了姜武陽,還擒殺了清軍將領扭轉局勢。

但是不久後,清軍就找上門了,強盜們一夕之間又一無所有了。

於是龐青雲勸趙二虎和姜午陽投靠清軍,三人最後決定每人納投名狀,結拜為異性兄弟。

龐青云為大哥,趙二虎為二哥,姜武陽為三弟。

何為投名狀?

綠林的規矩,必須要有一份生死契約,而許多綠林組織的契約就是殺一個人,最知名的就是林衝上梁山入伙被要求納投名狀。

為何要有投名狀?

殺人之後就再也沒有回頭路,只有招安才能免罪。也就是說,龐青雲殺了平民之後,他就也沒了退路。

公映版里並沒有殺人的鏡頭,完整版里其實是有的,他們三人各殺了一個外人,龐青雲殺人前還有一句台詞,「記住我的臉,下回投胎找我報仇」。

其實這個鏡頭是很有必要的。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龐青雲並非嗜殺之人,但是他也不是心慈手軟之人,為了達到目的,他不介意殺無辜的人。

而趙二虎和姜武陽也不是良善之輩,殺人毫不猶豫,此時他們心裡只有自己人,沒有別人。

之後,三兄弟守望相助,聯手抗敵,從舒城一路打到蘇州,最後拿下了南京城。

在幾年征戰里,趙二虎和姜武陽漸漸接受了大哥口中為民請命的理想,而龐青雲的野心卻漸漸暴露。

在舒城,龐青雲怒喝趙二虎,「你給我記住,戰場上只有一個是頭」,他暴露了本性里的權力欲。

在蘇州,龐青雲不顧趙二虎勸阻,哪怕是知道兄弟二人將就此決裂,也要屠殺降兵,他暴露了本性里的狠厲。


在南京,龐青雲用自己將被伏擊的假消息騙趙二虎去城外救他,以此誘殺趙二虎,暴露了本性里的無情。

那麼龐青雲的血真的是徹底冷到骨子裡嗎?

並非如此。

屠殺降兵後還有一個很關鍵的鏡頭在公映版里是沒有的,那就是龐青雲流淚了。

誘殺趙二虎時,龐青雲舉杯隔空對話趙二虎,滿是哀傷。

姜武陽刺殺龐青雲時,龐青雲處處手下留情。

假仁假義?

我想不是的,龐青雲是真的不舍,只是他的野心不容許他有這樣的不舍。

姜武陽以為龐青雲殺趙二虎是因為想占有二嫂蓮生,所以他殺了二嫂想保全二哥。

其實姜武陽不知道的是,大哥殺二哥的主要原因不是二嫂,而是二哥擋住了大哥的野心。

關於姜武陽,也有一個關鍵鏡頭在公映版里被改動了。那就是在蘇州屠殺降兵之後,姜武陽對二哥說了三次「大哥是對的」,看似在說服二哥,其實是在說服自己。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姜武陽對大哥的盲目遵從,哪怕心裡有所動搖。

三兄弟對「義」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趙二虎像關羽,義薄雲天。姜武陽像張飛,盲目狂熱。但龐青雲卻不是劉備,他更像宋江,兄弟是他的刀,殊不知他也只不過是別人手裡的一把刀而已,飛鳥盡良弓藏。

對龐青雲來說,為了自己的「理想」,義可以舍。

對趙二虎來說,義氣對兄弟也對別人。

對姜武陽來說,義氣只對兄弟。

發現沒有,這三類人,在現實生活中,也不難對號入座。

不僅劇情上值得反覆咀嚼,動作和畫面上也同樣很有觀賞性。

比如遠景和近景交替的壯觀戰爭場面。

蘇州屠殺後屍橫遍地的悲涼。

還有乾淨利落的打戲。

這些都能看出電影主創們滿滿的誠意。

怎麼看,都不像粗製濫造的作品。

怎麼看,都不像只值6分多的電影。

李連杰的高片酬值嗎?

李連杰的高片酬也是這部電影被影迷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有媒體曾報導,李連杰這部戲的片酬高達1億,這還是友情價了。

不論這個數值正確與否,李連杰的高片酬是肯定的,比起劉德華、金城武、徐靜蕾等主演都高出不少。

那麼,陳可辛拿這麼多錢請李連杰,值嗎?

不論戲裡戲外,李連杰都是值得。

戲外,李連杰可以說是陳可辛的定海神針。

有了李連杰,不僅投資好拿了,還多了一位導演「聯絡員」。

《投名狀》的動作指導是程小東,擅長拍文藝片的陳可辛在戰爭場面和動作戲上和程小東有諸多分歧,有時還會中止拍攝,激烈探討一番。

誰也很難說服對方,怎麼辦呢?

此時李連杰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他和程小東是多年好友,同時對拍攝動作片頗有心得,於是經常作為陳可辛和程小東之間的傳話筒。

陳可辛有什麼想法,李連杰去和程小東溝通,程小東有什麼意見,也由李連杰去說服陳可辛。這麼一來,不僅緩解了劇組的緊張氛圍保證了拍攝進度,還使得兩人的想法能夠在電影里得到很好的平衡。

戲裡,李連杰在片中貢獻了職業生涯中最好的表演之一。

武戲自不必說,公認的業內佼佼者,正常發揮。

文戲呢?

當龐青雲和二嫂私會被三弟發現時,李連杰僅用眼神就征服了觀眾。

先是緊張的下意識眼神閃躲,夾雜著內心深處的羞愧。

船過橋後,已是眼神凌厲,殺氣縱橫,一瞬間的轉換,上位者的氣勢在此刻一覽無餘。

這樣內心戲豐富的表演,在電影里並非個例,屬於常規操作。

當時和李連杰爭奪金像獎影帝的還有劉德華(《投名狀》)、劉青雲(《神探》)、任達華(《跟蹤》)等,最終還是花落李連杰,足見業內對李連杰在《投名狀》中表演的認可。

李連杰和《投名狀》之間的關係,是互相成就。

十多年來,同行襯托下成為佼佼者

武俠電影鼎盛期過後,不少電影人其實都是在吃老本,老電影的翻拍之作層出不窮,《投名狀》也是其中之一。

《投名狀》的故事框架是歷史上的刺馬案,但故事主線沿用的還是1973年張徹導演的《刺馬》。

與諸多連作業都抄不好的翻拍電影不同,《投名狀》在《刺馬》的基礎上有了更細膩的處理,弱化了兒女情長,將更多的筆墨放在了對三兄弟之間的情義的詮釋上。

《投名狀》既是《刺馬》,又不只是《刺馬》了。

並不是說《投名狀》超越了《刺馬》,其實《投名狀》在改編後,感情線的模糊處理反而成了這部電影的不足之處。

但是《投名狀》強化的另一條線,撐住了整部戲,同樣看點十足,這就是它的成功之處。

2007年那會,其實國內古裝武俠片產量已經大不如前。

在《投名狀》之後,佳作更是寥寥無幾。

比如劉德華後面主演的《三國之見龍卸甲》、《新少林寺》,還有甄子丹主演的《錦衣衛》、《關雲長》,都是名導加大明星的配置,可是在口碑上都一言難盡。

十多年後,觀眾回過來再看《投名狀》,猛然發現,咦,還是不錯的嘛。

《投名狀》固然是一部被低估的佳作,但更為重要的是:

我只是一般優秀,其他全靠同行襯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