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推同伴落水齊溺亡,曾服抑鬱症藥物:抑鬱症患者真會殺人嗎?

李中瑩 發佈 2020-10-28T17:46:33+00:00

對方也落水,卻使勁把女子往水裡按,疑似蓄意殺人。不少網友看到這則消息,感到很氣憤:「殺人犯就是殺人犯,跟抑鬱症有什麼關係?」「抑鬱症連自殺都沒力氣,怎麼可能殺人!」「不要甩鍋給抑鬱症,抑鬱症患者會名譽受損。」10月26日晚上,自稱「被推下水女子的女兒」的網友通過微博解釋說:媽媽和推人下水女子只是10多年前的朋友,多年沒有聯繫,並不是閨蜜。她不認同「抑鬱症殺人」的說法,她解釋,自己也患有輕度抑鬱症,換位思考,抑鬱症患者不可能殺人。的確,在警方沒給出說明的情況下,判斷「抑鬱症」是謀殺動機,有失偏頗。案件背後藏著多少恩怨糾葛,殺人者是否還患有其他精神疾病,急需公正客觀的調查。但滿螢幕的「抑鬱症不可能殺人」,也讓我心生疑惑:如果我們身邊有抑鬱症患者,到底需不需要提防他有殺人傾向?

前幾天,一則視頻在網上瘋傳:

一名女子俯身繫鞋帶,被同伴推下水庫。對方也落水,卻使勁把女子往水裡按,疑似蓄意殺人。

10月24日,警方宣布:兩名女子雙雙溺亡。

而且,推人下水的女子生前曾服用抗抑鬱藥物。

不少網友看到這則消息,感到很氣憤:

「殺人犯就是殺人犯,跟抑鬱症有什麼關係?」

「抑鬱症連自殺都沒力氣,怎麼可能殺人!」

「不要甩鍋給抑鬱症,抑鬱症患者會名譽受損。」

10月26日晚上,自稱「被推下水女子的女兒」的網友通過微博解釋說:媽媽和推人下水女子只是10多年前的朋友,多年沒有聯繫,並不是閨蜜。

她不認同「抑鬱症殺人」的說法,她解釋,自己也患有輕度抑鬱症,換位思考,抑鬱症患者不可能殺人。

的確,在警方沒給出說明的情況下,判斷「抑鬱症」是謀殺動機,有失偏頗。

案件背後藏著多少恩怨糾葛,殺人者是否還患有其他精神疾病,急需公正客觀的調查。

但滿螢幕的「抑鬱症不可能殺人」,也讓我心生疑惑:

如果我們身邊有抑鬱症患者,到底需不需要提防他有殺人傾向?

抑鬱症真的不可能導致患者殺人嗎?

為了求證,我多方請教和查閱,最終得出確實的結論:

抑鬱症患者,的確會因抑鬱產生殺人和傷人的傾向。

但這存在一個大前提。

01

震驚中國的「陝西米脂427故意殺人案」里,行兇男子趙某因初中曾受霸凌,在母校門口持刀行兇,殺死9人,砍傷11人。

警方調查時,男子父母拿出了抑鬱症病例,證明趙某長期患有抑鬱症,希望法律能夠從輕發落。

十幾年前受過霸凌,十幾年後復仇殺人,殘害毫無瓜葛的學生,殘暴得令人髮指,整個網際網路一片聲討譴責。

但評論區里,網友義憤填膺的方向讓人很迷惑:

「抑鬱症不可能殺人!我們不相信他有抑鬱症,他就是個殺人狂!」

還有大V們言辭鑿鑿地「偽科普」:

「抑鬱症患者的症狀是情緒低落,思想消極,自殺傾向,絕不可能殺人。」

其實,這樁案件的重點是趙某「報復」殺人,抑鬱並不是殺人動機,也不可能成為減刑理由。

但某些情況下,抑鬱症的確可能成為殺人動機。

2016年,一位患有抑鬱症的父親張某,由於頻繁想死,又擔心自己死後女兒沒人照顧,就先將女兒和狗先殺死,再試圖自殺。

被警方逮捕後,他解釋自己抑鬱很多年,妻子過世後自殺傾向越發嚴重,生活痛苦不堪,已經體會不到半點快樂。

他想死,但一想到女兒要在這個不快樂的世界繼續生活,就覺得比死還難受,不如幫女兒早一步解脫。

這種殺人行為,和暴力激情殺人有著動機上的不同。病理學書籍《抑鬱症》在「抑鬱症病人及其自殺的特點」一章中,將其解釋為:

「抑鬱症病人多認為生活在世上是一種苦難,為了脫離苦海,多有自殺傾向,但不捨得離開他們最疼愛的人。


他們怕親人朋友在世上受苦,擔心活著的人悲傷,於是自殺前先把親人朋友殺害,這被稱為『自殺擴大』,『家族殺人』,『憐憫殺人』。」

和一般殺人行為不同的是,「自殺擴大」者往往先殺人,後自殺,他們殺害的對象是自己最疼愛,最親密,最憐憫的人。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自殺擴大」,時間多選擇早晨或上午,場所多選擇家中,而且殺人後不逃也不躲。

就那麼平靜地,絕望地看著摯愛之人的屍體,等待死亡降臨。

02

知乎上有個問題:抑鬱症患者有殺人傾向嗎?

一位匿名用戶回答:

「部分患者確實有,至少我有。


『抑鬱症患者都是自我傷害,才不會害人』,說出這種話的人,一定對抑鬱症不了解。


我得抑鬱症的最大誘因,是校園霸凌。剛確診的時候我一心求死,但為了家人我努力活下來,因為這種努力,我有了更多時間去恨。


我死了,他們活得好好的,我的父母二十多年的栽培一場空,始作俑者瀟洒快活,是不是特別不公平?


每當想到這點,我就特別想殺了他們。


為什麼我到現在都沒有殺人?不是因為我善良,而是因為我還有父母,不想讓他們背負罪名。


如果我無牽無掛,我一定會動手的。」

國家各類犯罪案例庫中,抑鬱症患者殺人案並不罕見:

第十屆全國司法精神病學術會議指出,一般殺人案中,抑鬱症患者犯罪占16.8%-23%,殺死親人愛人的「自殺擴大」行為居多;

1997年,北醫大第六醫院精神病司法鑑定案例顯示,有33位抑鬱症患者共計殺害42人,24人殺人後自殺。

其中,87%的殺人者屬於激越,妄想和激情殺人,12%屬於「自殺擴大」。

攻擊是人的本能,拔掉牙的獸也還是獸。抑鬱症讓患者心境產生障礙,但沒有因病失去這種本能。

他們自卑多疑;悲觀消極;性慾缺失;睡眠障礙嚴重;總是覺得身體有種難以忍受的痛苦,卻不知道源頭在哪裡。

但他們憤怒時,也會遷怒兇狠;受挫時,也會怨天尤人;遭遇不公,也會渴望報復社會;想死時,也會想要拉個墊背的。

我曾認識一位抑鬱症作者,出於感同身受,我主動做了很多事:為她寫文,關心她的情緒,送她我寫的書。

她也很好,經常無條件幫助我,讓我一度以為我們達成了理解,算是朋友了。

可有一次我們發生利益糾葛,我主動求和,但她把我們的聊天記錄發到作者群里,罵我「綠茶婊」,說我良心被狗吃了,號召大家一起舉報我。

我沒有回應,默默退讓了。後來看到她在文中寫自己抑鬱惡化,必須住院療養,我依然感同身受,但不再表示同情。

因為我發現,我無法理解她。她的思維與常人不同,我永遠搞不懂。

也不知道她友善的外衣底下,何時會突然鑽出一隻惡狗,狠狠地咬我一口。

我們有著相同的傷痛,所以我抱以寬容;但我們有著不同的惡意,我必須抱以警惕。

03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林奕含,曾講述自己的抑鬱症症狀和傷痛歧視,呼籲社會對心理疾病患者去污名化。

她說,當她看見中文系的學生以「抑鬱症」為美和時髦,假裝自己得了抑鬱症來博取關注時,她很難受,因為她知道抑鬱有多痛苦。

可實際上,能理解這種痛苦的人微乎其微,大多數人依然是「別人怎麼認為,我就怎麼認為」。

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格利曼說,抑鬱症是心理的「感冒」。它常見,多發而且難以痊癒,但極少被人關注。

這種關注,除了對患者抱以更多的寬容關愛,還有以公正客觀的目光看待,不要戴上幻想濾鏡,以偏概全。

陽光會普照每一棵樹苗,陰影也會籠罩每一片荒原。沒有哪一種心理疾病,只會發生在善良的人身上。

「抑鬱症」並不是一個可以放鬆警惕的疾病,與患者相處,也要判斷她的患病誘因和症狀程度,評估她是否可能產生傷人行為。

比如,她是否曾經遭遇過長期傷害:虐待,忽視,性侵,霸凌……

她的父母是否用粗暴冷酷的方式對她,讓她耳濡目染學會了惡行?她是否消極多疑,總認為身邊總有人要害她?

再比如,她的抑鬱症是否嚴重,是否惡化成躁鬱症等雙相障礙,以致三觀扭曲,產生多種不良認知:

自卑極端,強迫重複,消極多疑,憤世嫉俗,過分誇大不幸……這些都是藏在殺人兇手背後的心理必然因素。

對抑鬱症患者來說,如何康復是個難題,因為抑鬱症復發率極高,但輕中度的抑鬱容易被治療。

患者主動求醫,配合治療;尋求社會支持,家人關心;正確看待自己,不要極端;改變工作生活環境,調整心態;多吃抗抑鬱食物,比如魚肉,富含維生素的蔬菜等等。

抑鬱症只是心境障礙,並非精神疾病,但如果患者本身就偏執多疑,多年與抑鬱搏鬥,不良認知被擴大,也會產生殺傷傾向。

南昌紅谷灘殺人案中,殺死24歲女子的男子持有「精神三級殘疾證」,患有雙相情感障礙,有可能會被免去懲罰。

但最終,法院認為男子行兇時意識清醒,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被告人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殺人償命,無論患有什麼疾病,無論有多情難自禁,這都是千古不變的事實。

就像日劇《非自然死亡》中,女主角在庭審時說:

「遺體擺在我們面前,就說明了生命被剝奪這個無法挽回的事實。不用知道犯人的心情,也沒必要理解你,我對不幸的身世不感興趣……

我只知道你殺害了一個無辜的女孩!」

抑鬱症患者需要被尊重,但真正的尊重,是客觀公正的判斷,理智清醒的關愛。

唯有這樣,才能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裡安身立命。

如同李嘉誠所說:對苦難之人報以憐憫,但也有捍衛自身安全的能力;對心理患者抱以寬容,但也能把握好彼此的關係界限。

一雙仁慈的眼,是對苦難最好的緬懷;一顆強大的心,才是給自己最深的關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