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解螺旋 發佈 2020-10-28T18:52:24+00:00

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Patcliffe)和雷格·塞門扎(Gregg L·Semenza)。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

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機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僅僅是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就干出了多少翻車的騷操作。


學術造假

最常見的操作就是學術造假。除了最近被爆出的兩位,1998年的醫學獎得主之一路易斯·路伊格納洛(Louis J. Ignarro)因為發現一氧化氮對於心血管的作用而獲獎。這一研究更是促使了偉哥研發,因而他還被稱為「偉哥之父」。

現在,這位「偉哥之父」的文章在PubPeer上被錘了28篇。

大部分文章還是玩PS修改WB結果,但也有些是自我抄襲,比如這兩篇相隔一年的文章,就有大段的重複內容。

還不僅如此,當一些學術打假人將他學術不端證據公開之後,他沒有第一時間做出作者回應,而是直接律師函警告,並要求刪帖!

那現在這位牛逼哄哄的諾獎得主在哪呢?

他來到了中國,並加入了康寶萊營養諮詢委員會。


另一位被爆學術不端的諾獎得主是日本的山中伸彌,他於2012年因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ell)獲獎。但在獲獎兩年後的2014年,他的一篇論文數據就被質疑。這篇文章於2000年發表在EMBO J上,雖然也不是諾獎的關鍵論文,但也為他後來誘導幹細胞的研究奠定了方法學基礎。

收到舉報後,京都大學就對山中伸彌進行了調查。雖然最後認定論文結論沒有問題,但山中彌伸本人承認無法提供證實其數據無誤的實驗記錄。因為這些實驗是他同事完成的,關鍵實驗記錄已經丟失(這事有多嚴重可以去問下韓春雨老師)。


種族主義

詹姆斯·沃森(James D. Watson),教科書中的「DNA之父」,25歲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1962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這位毫無疑問是開山立派的大宗師級人物,可惜,晚節不保。作為一個遺傳學家,他堅定的認為基因是人的決定性因素。


他曾多次公開表示,黑人的智力就是低於白人。

他還曾在一場演講中宣稱,人體皮膚顏色與性慾有關聯,理由是決定皮膚顏色的黑色素被證明可以提高性慾。

他在接受採訪時還說過,如果通過檢測一個孕婦發現腹中胎兒可能是同性戀,應該允許她墮胎。

而「愚蠢的人」和「相貌不佳的女性」,在他眼裡都應該通過基因工程的「治療」和改造。


他的種種「政治不正確」言論,讓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先是在2007年被暫停了冷泉港實驗室的職務,僅保留榮譽頭銜。他離開了自己經營了40多年的沃森實驗室,陷入了經濟窘迫。在2014年甚至公開拍賣了自己的諾貝爾獎章,最後以475萬美元成交。同時還拍賣了獲獎宴會上發表演說的5頁紙手稿,合計61萬美元。

2019年,冷泉港實驗室更是因為他頻繁的種族主義言論,剝奪了他的榮譽頭銜。

不過在將來,詹姆斯·沃森很可能也會來中國發展,畢竟在深圳還有個以他命名的研究中心。


沉迷偽科學

科學家痴迷神學並不罕見,比如大名鼎鼎的牛頓爵士,前半生用於科學研究,後半生就開始搞起了鍊金、證明上帝等「迷信」活動。


諾獎得主中也有不少人陷入了偽科學的泥潭。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呂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他因為發現愛滋病毒而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同時也是位集偽科學大成的人物。

作為世界著名的病毒學家,他在今年4月16日的電視節目中發表觀點: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是人為的,而病毒是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泄漏的。

這認知和一些印度科學家差不多,後者還把論文發在了預印本平台BioRxiv上。

當然,這篇神論文遭到了同行們的無情嘲諷,最後自己撤了稿。

現在,大家知道這位呂克.蒙塔尼的言論是什麼水平了吧?

不過他最奇特的偽科學理論還是要數 「水的記憶」。簡單的說,就是在高度稀釋的水溶液中的細菌DNA能夠誘導水分子發射電磁波信號。即使把DNA稀釋到理論上水中已不存在任何DNA分子,他仍然能檢測到電磁波信號。他認為水對DNA會有「記憶」。


更進一步,他認為在自閉症、阿滋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等病人的高度稀釋體液中都能檢測到這種電磁波信號。

結合兩者,他提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這些神經系統疾病都是由於腸道菌群跑到大腦里損害了大腦,可以用抗生素治療,也可以用某種頻率的電磁波來消滅細菌DNA產生的電磁波。


由此引出了一句科研界的名言「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機制不明,腸道菌群」。

那這位偽科學大師最後去了哪了呢?

2010年78歲高齡的他由於歐洲的退休制度無法獲得公立基金,決定受聘於上海交通大學做全職教授。但在饒毅等一眾科學家的反對下,最終沒有對蒙塔尼的引進提供任何支持。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很多諾獎得主在本國學術圈「聲名狼藉」後,會選擇來中國發揮餘熱(順便撈金)。

因為中國人崇拜諾獎,進而也崇拜諾獎得主,以為他們必定是科學大師。但科學不相信權威,諾獎代表的僅是獲獎人過去的貢獻,不代表未來的成就。而我們引進的大師不能僅僅是為了充門面,更要對我國科學發展有切實的益處。

就比如楊振寧大師,不僅用他的人脈招攬了許多一流科學家回國,還親自為清華本科生上物理課,這樣的大師我們自然無任歡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