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前小型金銅佛造像有多精緻?國博展出山東博興出土佛像

新京報 發佈 2020-10-28T19:17:26+00:00

新京報快訊小到一隻手掌,甚至一根手指,但依然線條流暢、紋樣清晰、面目生動,一組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出土佛造像,今天起在國家博物館展出。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小到一隻手掌,甚至一根手指,但依然線條流暢、紋樣清晰、面目生動,一組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出土佛造像,今天(10月28日)起在國家博物館展出。

北齊螺髻梵王立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相由心生——山東博興佛造像展」今天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期4個月。該展覽系統展示了山東博興地區歷年來出土的石雕、金銅、白陶佛造像。其中,該地區出土的金銅佛造像屬小型佛像,多為平民或比丘出資製作,主要用於在家供養或隨身供養,獨具藝術風格。

展覽選取了119件(套)展品,分為博善興佛、金像流輝、金像銘願三個部分,從造像藝術特色、地域時代風格及造像銘文內涵,來展示博興地區佛造像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北魏太和二年落陵委造觀世音像,此像是目前山東境內發現的紀年最早的佛造像之一。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博興地區目前已發現有龍華寺、般若寺、興國寺、高昌寺等古寺遺址30多處,證實了北朝、隋代這一區域寺院文化興盛和民間造像活動的頻繁。其中,龍華寺遺址的總面積約120萬平方米,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北朝至隋代最大的寺院遺址。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龍華寺遺址附近不斷出土佛造像,尤以1983年出土的金銅佛造像最具影響力。當年出土了94件金銅佛造像,其中45件帶有銘文,35件具有確切紀年,歷北魏、東魏、北齊、隋四代,長達125年之久。這批金銅佛造像所跨年代之久、紀年序列之清,在區域佛造像中實屬罕見,被專家學者稱為「中國小型鎏金銅佛像斷代的標尺」。

觀眾在看北齊盧舍那佛立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展覽中展出的東魏「疃子造像」,出土於博興縣疃子村,該像為一佛二脅侍背屏式造像,雕刻精美、細膩,線條流暢。東魏佛立像採集於隋代高昌寺遺址,是北朝小型金銅佛像的代表作。北齊時期的螺髻梵王立像出土於龍華寺遺址,薄衣貼體的特色是北朝時期中印佛造像藝術合璧的產物。

從這些展品可以看出,博興金銅佛造像具有濃厚的地方特徵,一鋪三尊的組合形式、闊舟形背光、覆蓮座等呈現出鮮明的地域面貌。造像小巧但內容齊全,裝飾繁簡適宜,體現出高超的造像技藝。

值得注意的是,展出的一尊老子像是這批造像中唯一一件道教造像,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紀年銅造老子像之一,表明當時已出現了佛道融合發展局面。此次展覽由國家博物館與山東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文物局)、山東省濱州市政府共同主辦。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協作記者 浦峰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