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還是拋棄,如何對待傳統文化,這是個大問題

酒歌說文 發佈 2020-10-28T22:30:23+00:00

因為工作原因,我參與整理編撰過《民間文化大系》之民間故事,在收穫滿滿的同時,也深刻體會到了老一輩民間文化工作者那句語重心長的話:「傳統文化喊得很偉大,但只有真正研究的人才明白,傳統文化沒有那麼光鮮神聖,還有很多陰暗晦澀的一面。」

作為一名年近五旬的民間文化工作者,我從事整理民間文化已經有二十多年,但依然感覺自己還是一名新兵,不斷在學習,不斷在追求進步。

因為工作原因,我參與整理編撰過《民間文化大系》之民間故事,在收穫滿滿的同時,也深刻體會到了老一輩民間文化工作者那句語重心長的話:「傳統文化喊得很偉大,但只有真正研究的人才明白,傳統文化沒有那麼光鮮神聖,還有很多陰暗晦澀的一面。

毫不誇張的說,大多數人的童年都是聽著民間故事長大的,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民間故事積澱著民間幾千年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既有觸及靈魂的人文思想,又有令人髮指的封建糟粕。

有人可能會好奇,民間故事以懲惡揚善為主題,宣講是非因果,好人有好報,怎麼會存在糟粕呢?

就拿眾所周知的《二十四孝》來說吧。

作為弘揚傳統文化孝道的經典之作,《二十四孝》共講述了二十個四個亦真亦假,以孝敬父母為主題的傳說故事。

從《二十四孝》誕生伊始,就被歷代吹捧為圭臬,至今還常見於各種媒體。中國人把「孝道」放在社會道德的第一位,最大的推手就是這本書,但若是細細品讀其中的故事,其反人類的糟粕思想也會讓人大跌眼鏡。

以「郭巨埋兒」為例,講述晉代人郭巨贍養母親,對母十分孝順。然而家中貧困,糧食不夠吃,為了能讓老母吃飽吃好,郭巨決定埋兒,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郭巨帶著老婆幼子來到野外,挖了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有了這一筆錢,夫妻兩人自然不用再埋兒子,從此衣食無憂,過上了好日子。但細細一想,為了贍養老母,就可以殺兒,所謂「虎毒不食子」,這種行為連禽獸都不如,也怎能擔當孝道「楷模」呢?

這樣的孝顯然是迂腐極端,超越人情常理,讀來令人不安與恐懼。也難怪魯迅先生曾猛烈批評,對其中的「孝殺」深惡痛絕。

類似這樣看似感人,其實讓人冒冷汗的孝事在《二十四孝》中還有很多。如「扼虎救父」、「恣蚊飽血」血腥味十足,行徑令人感到發指,完全沒有可行性,以自殘的方式突破了常識底線,為了道德拔高而漠視生命,侮辱智商。

放在當下,如果依然照辦《二十孝》,顯然就是一件荒誕的事情。明明有蚊香、殺蟲劑,你卻「恣蚊飽血」,就不是孝道,而是作秀。

「孝道」文化沒毛病,但拿著《二十四孝》一味的鼓吹「傳統文化就是好」,則是一種喪失理性的病。

除了「孝道」,民間故事中還充斥著大量有關「貞潔烈女」的故事,鼓吹「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迂腐思想,實際上就是把女性視為男性的財物以及附庸品,附加道德枷鎖。

近幾年,一些人打著復興傳統文化的旗號,開設"女德班",贊講烈女故事,鼓吹順從男性的荒謬言論,提出女性的一言一行應該和古代一樣,修身守節,遵女誡講婦道。

這是傳統文化嗎?

是的,但這明顯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無法跟隨時代的步伐,只能作為歷史資料永遠存放在書架,而是拿出來炫耀宣講復古。

提倡傳統文化不是壞事,能讓我們知榮辱,明是非,但必須契合時代特點,不能把所有的傳統文化都統統一字不動的繼承,必須加以鑑別,對照文明潮流所向,在多元平等的基礎上,拋棄其中的愚蒙無知,才能真正的發揚光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