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小說看曹操:開一代文風,成就建安七子

金娃趣說 發佈 2020-10-28T23:21:13+00:00

在很多文藝作品中,曹操都是一個欺世奸雄的形象,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如此,在很多戲曲中更是如此,他經常以「白臉奸臣」的形象上場。可見在人們心目中,曹操的負面形象實在是深入人心。

在很多文藝作品中,曹操都是一個欺世奸雄的形象,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如此,在很多戲曲中更是如此,他經常以「白臉奸臣」的形象上場。可見在人們心目中,曹操的負面形象實在是深入人心。

不過無論人物大小都有其多面性,曹操當然也是如此,拋開他的軍事政治作用不說,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就是不容忽視的。正是在他的帶動下,才形成了漢魏之際雄健深沉、意境宏大的「建安風骨」,產生了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文學巨匠。

曹操生於漢末亂世,自幼就有大志,在馳騁疆場之餘,他經常用詩歌、散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真實反映民生疾苦,稱得上是魏晉文學的代表人物。他的現存詩歌有20多首,都是樂府詩體。

作為政治家、軍事家,曹操十分關注時事,自然而然會在詩歌之中有所表達和流露,《薤露行》和《蒿里行》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薤露行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疆。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盪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薤(xiè)露,是指薤葉上的露水,《薤露》是古代送葬時唱的輓歌。詩中的「廿二世」指東漢靈帝,他任用何皇后之兄何進想要剷除把持朝政的奸宦,無奈所託非人,何進因為猶豫遲疑而導致行動失敗,沒能成就大事,皇帝也被奸人挾持。後來董卓把持朝中大權,又殺死了少帝劉辯,大漢基業被毀,繼位天子再次被挾持。君臣子民陷入顛沛流離之中,無奈踏上遷都之路,一路之上君臣相顧含悲,百姓哭聲不絕。

曹操在這首詩中以悲愴的筆調描繪出當時政治動亂、民不聊生的場景,表達出他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文學家對漢室傾覆深深的哀痛之情。全詩從大處落墨,格調悲涼慷慨,儼然是為國家喪亂、君民受難所唱的哀歌。

《蒿里行》堪稱是《薤露行》的姊妹篇,此詩用白描手法真實記錄了當時軍閥混戰的紛亂場面,以及由此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幾句,作者直抒胸中悲憤,讀來催人淚下。

曹操以樂府寫時事的此類詩歌為後世稱道不已,被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還善於在詩歌中抒發理想,設想君賢臣良的太平盛世,在這類言志詩中,《短歌行》、《觀滄海》極具代表性:

「短歌行(其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詩歌巧妙運用比興手法,寓情於景,情理交融,抒發了作者希望招賢納士及早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全詩基調昂揚,感情充沛,特別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南朝鍾嶸在其詩論專著《詩品》中評價:「曹公古直,頗有悲涼之句」。

曹操一生親自參加戰役頗多,經常「橫槊賦詩」。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軍北伐遠征烏桓,一路山高路遠,危險重重,經過長途跋涉和全軍的英勇奮戰,大軍最終取勝回師。在歸來途中,路過碣石山時,他登高遠眺,只見大海蒼茫,風光遼闊壯觀,不由興起而作抒懷詩《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是建安時期描寫自然景物詩作中的名篇。想到北伐烏桓已經取得勝利,北方統一有望,詩人心中滿是豪情壯志激奮不已,因此眼前所見儘是生機盎然,景象奇幻。詩句語言質樸卻氣象雄渾,後代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價它「有吞吐宇宙氣象」,顯然代表了歷代讀者的激賞之情。

曹操不僅自己能詩,更帶動自己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在詩詞歌賦上的創作,三人合稱「三曹」。曹丕的詩歌委婉悱惻,多寫愛情與傷感,他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典論·論文》是現存最早的文學專論。曹植在建安時期最負盛名,他流傳下來的詩賦文章有100多篇,其中《七步詩》創作於和哥哥曹丕的殘酷鬥爭中,詞淺意深,流傳很廣。

曹家的顯赫地位和父子三人的文學成就,對當時的文壇產生重要影響,那時的詩人們開始在詩歌內容上更多關注時事,表達對當時人民所受災難的同情,在文學風格上繼承和發揚了漢樂府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產生了不少好作品,湧現出以建安七子為代表的一批優秀詩人。

「建安七子」是東漢建安年間頗具文名的七位文學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其中孔融能詩善文,他的六言詩反映漢末現實,散文則鋒利簡潔。王粲代表作《七哀詩》、《登樓賦》中所表現的哀思,很能代表建安風骨。曹丕在他所著的《典論·論文》中,稱讚這七個人「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對他們極盡褒獎之詞。

拋開前人的固有印象看曹操,可以領略到這位重要歷史人物的多個方面,他不僅僅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更是一位極具膽識和才華的文學家,他的作品引領讀者走進一個寬宏博大的境界。正是在他的倡導和帶動下,大批關注民生、敢於表現社會現實的優秀詩人應運而生,形成了繁榮的建安文學現象,對後世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金娃趣說」過往人物,讓歷史更鮮活有趣,歡迎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