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家訓《王陽明先生則言譯讀》1.174修道論說

大方家訓 發佈 2020-10-29T04:44:24+00:00

人心古今同,世風時時變。家訓平常事,天下第一難。勸君莫遲疑,每天學一點。律身還訓子,富貴代代傳。三言兩語千條家訓系列《王陽明先生則言譯讀》1.174修道論說【原文】率shuài性之謂道,誠者也;修道之謂教,誠之者也。故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人心古今同,世風時時變。

家訓平常事,天下第一難。

勸君莫遲疑,每天學一點。

律身還訓子,富貴代代傳。


三言兩語千條家訓系列

王陽明先生則言譯讀》

1.174修道論說


【原文】率shuài性之謂道,誠者也;修道之謂教,誠之者也。故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①」《中庸》為誠之者而作,修道之事也。道也者,性也,不可須臾離也,而過焉,不及焉,離也。

【直譯】表率本性稱為人道,就是真誠的人;修養人道稱為教化,就是讓人真誠。所以說:「由真誠達到明曉,稱為本性;由明曉達到真誠,稱為教化。」《中庸》為了讓人真誠而創作,是修養人道的事情。人道的意思,就是本性,不可須臾片刻離開,而超過了,或者達不到,就是離開了。

【原文】是故君子有修道之功。「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②」微之顯,誠之,不可掩也。修道之功,若是,其無間,誠之也夫!

【直譯】所以,謙和明理的君子都有修養人道的功夫。「在沒有人看得見的地方,要警戒謹慎;在沒有人聽得到的地方,要驚恐畏懼。」細微的顯現,讓人真誠,不可掩蓋。修養人道的功夫,如果是這樣,沒有間隙,讓人真誠了。

【原文】然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③」,道修而性復矣。致中和,則大本立而達道行,知天地之化育矣。

【直譯】這樣以後,「喜悅、憤怒、悲哀、快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稱為中正;表露出來但都中正守節,稱為和諧。」人道得以修養,而本性得以恢復了。導致達到中正和諧,那麼偉大根本得以樹立,而通達人道得以暢行,知道高天大地的化生長育了。

【原文】非至誠盡性,其孰能與於此哉!是修道之極功也。而世之言修道者,離矣,故特著其說。

【直譯】沒有最高真誠,極盡本性,世人誰能做到這樣啊!這是修養人道的極致功夫了。世上言講修養人道的人,背離了,因此特別著述這個論說。

【備註】敬請參閱《王陽明全集》悟真錄之一文錄四:修道說。作於正德十三年(1518)【戊寅】,陽明先生時年47歲。

注釋:



①《中庸》: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②《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③《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附:〖相由心生〗陳摶《麻衣相神異賦》014


富者,自然體厚;

貴者,定是形殊。

富裕的人,自會當然體格豐厚;

高貴的人,一定就是形貌特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