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吐蕃擴張歷史

中科院之聲 發佈 2020-12-14T14:00:41+00:00

青藏高原人群歷史研究一直是人類學、歷史學、考古學和民族學關注的議題。公元6世紀,源於西藏山南地區雅礱河谷的吐蕃開始崛起,對鄰近部落進行兼并。公元633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征服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建都邏些(今拉薩),國號「大蕃」或「吐蕃」。

青藏高原人群歷史研究一直是人類學、歷史學、考古學和民族學關注的議題。公元6世紀,源於西藏山南地區雅礱河谷的吐蕃開始崛起,對鄰近部落進行兼并。公元633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征服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建都邏些(今拉薩),國號「大蕃」或「吐蕃」。在此後的200多年時間裡,吐蕃的勢力不斷擴張,頂峰時期統治包括東亞西部、中亞以及南亞部分地區,面積達400萬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為建立和發展與周邊地區的軍事、經濟、文化聯繫,吐蕃構建了多條交通要道,成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吐蕃統治期間遺留下大量的藏文文書(如敦煌古藏文文獻),為中國西部以及周邊地區的歷史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然而,吐蕃的擴張對青藏高原周邊人群的影響如何,至今還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亞平團隊與巴基斯坦健康科學大學副教授Allah Rakha開展了青藏高原周邊人群的群體遺傳學合作研究,從當代人群的DNA序列中追溯相關歷史事件的影響。據史書記載,吐蕃和唐王朝為奪取西域的控制權,圍繞勃律展開了半個多世紀的反覆爭奪。勃律位於今天巴基斯坦北部的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地區,扼守南亞、中亞和西藏之間的交通要道,是吐蕃進攻唐王朝安西四鎮(碎葉、龜茲、于闐、疏勒)的要道。吐蕃最終在公元757年征服勃律,其統治及影響一直延續幾百年。為此,研究團隊選取生活在巴爾蒂斯坦的巴爾蒂人(Balti)的群體及其周邊人群樣本進行了基因組重測序;通過整合包括古代DNA在內的多種遺傳變異數據,運用群體基因組學方法對巴爾蒂人群體歷史進行解析。

研究顯示,巴爾蒂人的形成受到一次藏族和克什米爾人(Kashmiri)的群體遺傳混合事件的影響;其中藏族貢獻了大約22.6%-26%的遺傳組分。混合時間估算為公元869-1391年間,時間發生在吐蕃控制勃律之後,但在巴爾蒂斯坦地區伊斯蘭化之前。線粒體DNA和性染色體遺傳標記的分析發現,源自藏族的男性和女性都參與了混合事件,並且男性貢獻的比例要高於女性,符合男性主導的軍事擴張的模式。基因組數據還揭示了巴爾蒂人採取了藏族族外婚而非克什米爾人族內婚(盛行於南亞地區)的習俗。相較於較低的遺傳貢獻,藏族對巴爾蒂人的文化影響更為明顯。歷史上,巴爾蒂人使用古藏語、信奉藏傳佛教並建有大量藏式風格的建築,使得巴爾蒂斯坦也被稱為「小西藏」(Little Tibet)。這支持少量的藏族人群擴張驅動了顯著的文化傳播的模式。

研究表明群體基因組學分析可以作為重要的歷史研究方法,體現了學科交叉的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成果以Tracing the genetic legacy of the Tibetan Empire in the Balti為題,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雲南大學與昆明動物所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楊興艷和Allah Rakha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張亞平和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彭旻晟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國際人才計劃項目、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以及雲南省科技廳項目的支持。

巴爾蒂人群的遺傳混合歷史分析

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