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樂比賽四十年:培養多名華樂人才

中國僑網 發佈 2020-12-14T18:09:10+00:00

中國僑網12月14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的華樂比賽,始於1980年的新加坡全國音樂比賽(華樂組),1998年更名為全國華樂比賽。40年來,華樂比賽一直是培養華樂人才的搖籃。日前,2020年新加坡華樂比賽落下帷幕。

中國僑網12月14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的華樂比賽,始於1980年的新加坡全國音樂比賽(華樂組),1998年更名為全國華樂比賽。40年來,華樂比賽一直是培養華樂人才的搖籃。

日前,2020年新加坡華樂比賽落下帷幕。緊張激烈的比賽除了歷練出一批華樂新星外,也勾起許多人的青春記憶。

新加坡華樂團行政總監何偉山就是其中一位。1985年,在二胡高級組獲得冠軍的他,當即被新加坡青年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吳世勉看中,邀請他隨團赴倫敦演出,獨奏二胡名曲《江河水》。

與他同組的亞軍林傅強,如今是華樂團的副首席,同屆比賽的笛子公開組冠軍李新桂,目前是華樂團的嗩吶演奏家。何偉山說:「團里的本地音樂家們,至少八成以上都有過參賽經歷,華樂比賽無疑是我國華樂人才的搖籃。」

從全國音樂比賽到全國華樂比賽

前文化部公務員藍美蓮,對於當年的何偉山印象十分深刻。「那時的比賽大多在國家劇場舉辦,偉山總是早早就來練琴,一練就是大半天。」

全國華樂比賽的前身——全國音樂比賽(華樂組)於1980年首次舉辦,藍美蓮當時作為文化活動組的成員署理協辦,直到1990年代交由藝理會主辦,可以說是見證華樂比賽的「活歷史」。

她記得,1980年到1983年連續辦了四年比賽,1985年開始才改為兩年一度。當時剛剛抵新就任人民協會華樂團指揮的顧立民,十分投入地選曲、找評委,出了不少力。比賽一開始只有笛子、二胡、古箏和琵琶四樣樂器,1983年加入揚琴、笙和小合奏,1989年加入中阮和三弦。

1987年,比賽首次請到來自中國的評委,正是中國民樂界的泰斗彭修文,在當地引起轟動。兩年後,二胡大師閔惠芬也出現在了評委席上。

大賽從1998年開始由藝理會接手,正式更名為全國華樂比賽,成為專注於華樂的專業賽事。此後更多來自中國的民樂名家,如劉德海、高韶青等受邀訪新擔任評委,華樂比賽也成為新中兩國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動。

為了讓華樂藝術和事業得到更深入的發展,藝理會今年將賽事交由新加坡華樂團主辦,並更名為新加坡華樂比賽,希冀主辦方以更專業的視角發掘、培育未來的華樂人才。

近日,《聯合早報》邀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音樂家和本地新銳華樂室內樂團體鼎藝團,講述當年參加華樂比賽的故事和各自專屬的人生收穫。

陳德慶:因比賽選擇人生道路

1995年揚琴中級組冠軍,現為歌劇男中音歌唱家,40歲。

從小喜歡唱歌的陳德慶一早就打定主意,升中學後要加入合唱團或華樂團。在迎新活動上,頗有盛名的德明政府中學華樂團深深地打動他,讓他覺得學一樣樂器是個不錯的選擇。

本來他想學習二胡,因為弦樂獨有的旋律線條和人聲很像。但學長看他體格較大,讓他在倍大提琴和揚琴中選一樣,因為能扛起這兩樣樂器的新生不多。

1995年,剛學揚琴兩年半的陳德慶,首次參加全國華樂比賽一鳴驚人,奪得中級組冠軍。這樣的經歷對當時讀中三的他產生深遠的影響。

「首先,比賽真的很磨鍊人的意志和心性。打磨技術的同時,也要兼顧樂句的處理,這不僅需要毅力,也需要良好的心態。」陳德慶說:「拿到冠軍是很驚喜的事,讓我相信只要肯付出熱情和汗水,就一定會有收穫。」

大學在美國修讀會計和金融的一天,陳德慶路過音樂樓時,被裡面傳來的歌聲吸引,喚起少年時的夢想。

陳德慶還記得,他敲開過每一位聲樂教授的門想要拜師,屢屢碰壁,直到一位女高音請他入門,願意聽他演唱。一曲《奇異恩典》唱罷,老師當下決定教他。經過三年的學習,陳德慶不但拿到金融會計學位,更收穫數所音樂學院的錄取和獎學金。2005年,他正式成為舊金山音樂學院的科班學生。

如今他是一名活躍於舞台的歌劇演員,由他參演的歌劇《騙婚記》去年被《海峽時報》評為年度最佳古典音樂會。

他認為,華樂比賽的經歷,讓他有信心面對人生選擇。

倪恩輝:二胡老師教導傳統品德

2002年二胡公開組亞軍、2004年合奏組冠軍(鼟樂團),現為新加坡華樂團助理指揮,35歲。

如果口號營銷真有效的話,倪恩輝學華樂的故事絕對是一個經典案例。

他半開玩笑地回憶,1998年剛升入義安中學時,聽到校團「參加華樂,絕不後悔」口號就加入華樂團。或許他早就嚮往二胡,因為他覺得那麼細的兩根弦就能演奏出如此生動的聲音,是件很神奇的事。但無論如何,時隔多年他仍記得,那句打動他的口號,並以此為他華樂人生的起點。

那一年中國二胡名家張玉明剛剛移居新加坡。倪恩輝與他在中學相識,並在私下跟他學藝,一學就是12年。讓倪恩輝印象最深的,是恩師的言傳身教:「張老師是位嚴師,不光是在琴技。他教導我很多華人的傳統價值,比如經常強調要孝順父母等。」而且在學琴的過程中,他的華語水平顯著提升,也為他日後赴中國音樂學院進修指揮系碩士,打下基礎。

和陳德慶一樣,倪恩輝認為比賽是非常好的歷練。「你有一個很想要的目標,才會拚命去爭取,讓自己變得更好。」

前幾天,倪恩輝再次站在華樂比賽的舞台上,以新加坡華樂團助理指揮的身份,指揮得獎者音樂會。他說:「今年是很困難的一年,但我們依然堅持舉辦比賽。因為學藝的路上不可懈怠,比賽是件嚴肅且重要的事情。」

許凱翔:傳統是創新的根基

2000、2002、2004年笛子初、中、高級組冠軍,現為長笛演奏家,31歲。

許凱翔是長笛演奏家,他的音樂短片充滿現代感和時尚的跨界風。若非了解他本人,很難將他和傳統的華樂聯繫在一起。事實上,許凱翔是個不折不扣的多面手。

他畢業於南洋藝術學院華樂系,主修竹笛,隨後獲得全額獎學金,進入楊秀桃音樂學院主修長笛,目前正在紐約皇后學院的科普蘭音樂學院,修讀爵士樂表演碩士課程。此外,他曾在2011年全國印族音樂比賽的印度笛公開組獲得季軍。

出身於音樂家庭的他,自幼師從笛簫大師詹永明。詹永明是位享譽世界的江南絲竹樂大師,在傳統的絲竹樂訓練下,許凱翔從小就學會即興演奏;他也認為,演奏中音長笛時會有吹簫的通感,讓他的音色與眾不同。

所謂不破不立,許凱翔深知創新的前提還是紮實的基礎,否則「破」便無從談起。回頭來看,紮根於江南絲竹樂的基本功,讓他善於即興演奏,印度音樂的訓練讓他對節奏的掌握得心應手。當他把一切串聯起來,如今在爵士樂中找到自己內在的聲音,仿佛是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高程錦:創作內涵來源於華樂

2012、2014年揚琴青年組和公開組冠軍,現於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修讀作曲碩士,24歲。

本科和碩士都就讀於世界頂尖音樂學院作曲系的高程錦在入學前並沒有系統地學過作曲,也沒有專門的授業老師。有人說她是天才,她卻認為,這和她出身華樂的經歷密不可分。

高程錦曾是新加坡藝術學院揚琴專業的學生,卻在一門作曲通識課上被當時的藝術系主任、作曲家董葉明發現創作天賦。

「當時董老師讓我們在課上隨心創作音樂,我就用諾基亞手機鈴聲的旋律寫一小段賦格,很簡單的那種。」高程錦回憶,課後董葉明單獨找到她,肯定她的天賦,並鼓勵她要多創作。

當時從沒科班學過作曲的她,認為自己的創作能力來源於大量閱讀的樂譜,也得益於華樂作品中固有的歌唱性和故事性。

雖然在母親的引導下,高程錦小時候也學過鋼琴和小提琴,但她更喜歡在揚琴上演奏華樂作品。《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林沖夜奔》這些作品的名字充滿畫面和故事感,讓她忍不住走進那個世界。

在申請茱莉亞音樂學院本科時,她提交的作品之一就叫做《定風波》。她認為,故事感至今依舊是她創作的核心內涵。(張鶴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