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百年巨頭,福特為何借用大眾電動平台?

華爾街見聞 發佈 2020-12-14T02:24:40+00:00

導讀:百年「路徑依賴」之後,傳統車企轉型困局。2020年,福特汽車的股價經歷了一道反向拋物線,從年初的9.15美元開盤,跌至年中只有3.96美元,再一路跌跌撞撞回到9美元大關。可以說,福特的2020年難言順利。就在股價回歸9美元的當口,福特終於向電動市場又砸下了一記重錘。

導讀:百年「路徑依賴」之後,傳統車企轉型困局。

2020年,福特汽車的股價經歷了一道反向拋物線,從年初的9.15美元開盤,跌至年中只有3.96美元,再一路跌跌撞撞回到9美元大關。可以說,福特的2020年難言順利。

就在股價回歸9美元的當口,福特終於向電動市場又砸下了一記重錘。

近日,福特宣布將投資10億歐元改造其位於德國科隆的汽車製造廠,並將基於大眾汽車MEB純電平台,為歐洲市場打造一款掛有福特標的電動汽車;未來六年內,將向歐洲市場交付超過60萬輛基於該平台的汽車。

這是一次在過去燃油時代難以想像的合作。

因為在燃油車的世界裡,買車就是買平台、買架構,平台和架構就是車企得以立足的核心競爭力。所以無論借競品平台生產自家車型,還是借自家平台生產競品車型,都萬萬不可能發生

但電動時代,一切開始皆有可能——

福特對大眾電動平台的借用其實是意料之中。

大眾與福特早在之前就結成了「聯盟」。

2020年6月,大眾與福特雙雙發聲,表示兩者已簽署戰略聯盟協議,將在中型皮卡、商用車和電動車領域展開技術合作。

共用MEB平台之前,大眾已經在自動駕駛領域與福特開展了深度合作,大眾向福特旗下自動駕駛子公司Argo AI投資了26億美元,包括現金10億美元,以及大眾位於慕尼黑的自動智能駕駛部門(AID)估值16億美元,未來將共同研發自動駕駛技術。其中慕尼黑的自動智能駕駛部門(AID),將成為Argo AI在歐洲的新總部。

這似乎是場優勢互補的彼此合作,福特需要大眾的乘用車電動平台,大眾則希望獲得福特在皮卡、商用車方面的幫助。

後者的邏輯很好理解。福特幾十年來在皮卡和商用車領域建立起了巨大優勢,皮卡銷量全球第一,商用車尤其輕型商用車在美國、歐洲等市場同樣排名第一。就連福特現在僅有的三款純電車型,都是一款純電動皮卡福特F-150,一款純電動商用車Transit,和一款純電SUV Mustang Mach-E。所以,在商用車遲遲未建起優勢的大眾自然想學習經驗,在這個利潤率更高的細分市場分一杯羹。

但前者的邏輯其實有些耐人尋味。儘管大眾汽車全球銷量現在位居車企第一,但其實在電動領域尚屬初學者,所以早在MEB平台發布時,大眾就說過對MEB平台的期望是能被「共用」,歡迎友商共享平台,「我出平台,你出錢」,以最大化地發揮平台規模效應,分攤成本。這對大眾來說好處顯而易見,除了「創收」分攤成本,倘若加入共享的車企變多,規模漸起,MEB平台無疑將會被打造成為電動汽車的行業標準,那麼大眾屆時將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

特斯拉、豐田也都有過類似的想法,所以同樣都向外界開放過平台和專利,但幾乎沒有廠商會真正選擇使用其平台,與之共享。畢竟說到底,沒人希望自己現在或將來的核心競爭力(平台)掌握在別人手裡。

那麼,為什麼同為百年巨頭,福特卻選擇使用大眾的電動平台呢?

實則也是無奈之舉。

01

轉型電動投入成本巨大

對已經在燃油車領域深耕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傳統車企而言,轉型電動就像是大象轉身,需要背負太多從前沒有的成本,而且只能贏、不能輸。

這筆成本主要包括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絕不是小數目。

首先是研發成本。

目前自建純電動汽車平台的傳統車企少之又少,只有大眾、豐田、通用、現代,以及上個月剛剛下定決心的寶馬。為什麼?就是因為從資金而言,純電動汽車平台的開發門檻相當高,沒有足夠雄厚的資金實力,普通非巨頭廠商不敢輕易涉足。

比如電動轉型最為激進和決絕、喊著口號要「ALL IN 電動化」的大眾,為打造MEB平台,僅前期建設投入就高達60億歐元;後續2020~2024年的混合動力、電動汽車以及數字化等研發工作,大眾投入的預算更是高達600億歐元。即便與本田相比,這都相當於本田2019年度大半年的收入,可想而知對較小廠商而言,這筆成本根本無法承受。

所以包括本田、福特在內的大多非巨頭廠商,至今沒有自己的純電動汽車平台。

其次是人力成本。

這裡的「人力成本」,更多指的是對老員工們的利益觸及。

純電動汽車平台研發成本那麼高,錢從哪來?無外乎開源,節流。

所以決心轉型電動化後,大眾汽車CEO迪斯當即就決定在2020年前全球範圍裁員3萬人,並精簡掉一切非核心的業務和品牌。根據迪斯的計算,這項決定可以幫助大眾每年節省37億歐元的開支。

但節省下的這37億歐元,直接觸及到了工會和相關業務人員的利益,引起了工會嚴重不滿,以至於這項裁員計劃非但最終並沒徹底執行,還讓迪斯與工會的關係越來越僵。

這種僵硬的關係直接導致今年年中迪斯被迫卸任大眾品牌CEO,而且,近日迪斯向大眾監事會申請續約其大眾集團CEO合同至2025年時,再次遭到了工會拒絕。

11月29日,迪斯曾公開表達對自己當前處境的失望,並將大眾集團陳腐的體制問題放到了檯面上,「早在上任之初,我就下決心要改變大眾的體系,這勢必意味著要打破陳舊而僵化的結構,讓公司變得更加靈活和現代化……現在就要麼支持我,要麼開除我吧。」

而一旦憤怒的工會當真選擇「開除」迪斯,那麼大眾後續的電動化進程可謂前景難料。

更殘忍的是,即便大眾已經為轉型電動化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價,其在電動領域依然難言建立起了優勢,初養成的ID.3和ID.4,還需拭目以待。

最後還有轉型背後的沉沒成本。

隨著轉型進程逐漸推進,車企勢必會將人力、銷量和產能越來越多地向電動平台傾斜,那就意味著車企過去的燃油車廠區建設、產能投入等將遭遇巨大浪費。而且,轉型越深入,沉沒成本越高。

舉個以小見大的例子,12月7日,據美國媒體報導,通用汽車最近要求凱迪拉克經銷商做出選擇,要麼退出經銷網絡,凱迪拉克補貼30~50萬美元;要麼花費大約20萬美元對經銷商門店和系統進行升級,包括設置充電站和購買相關維修設備等,做好銷售電動汽車的準備。

目前,已經有大約150家通用汽車經銷商已決定退出凱迪拉克銷售網絡,而不是投資於銷售電動汽車所需的昂貴升級,這個數字占凱迪拉克在美國全部880家經銷商的17%。

連經銷商對轉型背後的成本與利潤壓力都缺乏信心與動力,廠商的艱難可想而知。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時候轉型比創新更困難。特斯拉把傳統車企拉入了自己擅長的賽道,讓傳統車企之前積累的內燃機技術逐漸變成沉沒成本,還同時面臨對純電技術的巨大的投入。

根據全球諮詢公司AlixPartners發布的報告,2019年全球汽車製造商的已動用資本回報率(ROCE)與2015年相比,平均下降了47%。

02抓住歐洲政府補貼的紅利

今年以前,無論從新勢力數量還是電動車銷量來看,中國一直都是電動化進程最快的國家,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於政府對新能源車企和新能源車主的巨額補貼。

特斯拉能在美國發展分外迅速,原因也離不開美國政府早期的補貼支持。

但自2018年開始,隨著電動汽車逐漸被市場認可並接受,基礎已打好,中國和美國的補貼政策就開始了主動或被動的全面退坡,比如2018年,特斯拉累計交付量達到20萬輛後,其曾享受的美國政府的單車7500美元稅收補貼就被減半,然後逐步縮減,直至最後會取消。

而與中國和美國相反的是,以德國為首的很多歐洲國家,對電動汽車和生產廠商的補貼力度卻在今年達到新高

比如,德國政府在2020年擴大了對電動汽車和基礎設施的補貼,包括價格低於40000歐元的電動汽車消費者補貼將提高50%;在此價格範圍內,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購買者補貼同步提升50%;對於超過40000歐元的電動汽車,補貼將增加25%;同時,補貼期限將從2020年底延長至2025年底。

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針對在德國建立電池生產製造企業、電動汽車廠商、自動駕駛研究機構的補貼等等。

這種力度取得了肉眼可見的效果,11月,德國整體車市同比下降3%,但純電動車銷量同比上漲523%,達到了28965輛;據德國研究機構Schmidt Automotive Research報告預測,今年以來,德國純電動車銷量已經遠超加州——特斯拉最大的市場所在地,所以特斯拉未來的市場重點,也將很可能轉向歐洲。

整個歐洲更是如此,2020年上半年,歐洲16個主要市場一共銷售了約38萬輛純電動車,銷量五年來首次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

所以,無論是從政府補貼力度還是區域市場紅利的角度而言,德國和歐洲都應當是福特純電動車起步階段的重地之一,他們應當以最快的速度應用上大眾已有的MEB平台,而不是再熬幾年等自家純電平台研發出來,白白錯過補貼和市場的紅利期。

03福特造血能力存疑

2018年,福特宣布在全球增加110億美元的投入,用於2022年之前在全球推出包括16款純電動車型和24款其他電動化產品,使用大眾MEB平台的費用,也算在了這110億美元里。

110億美元,看似不是個小數目,但相比前文所述大眾對電動汽車平台的投入,依然九牛一毛。

若想真正自研純電平台,在動輒幾百億美元的龐大支出面前,縱然是百年老店,現在的福特也有心無力。

近兩年的福特遭遇了發展瓶頸

2019年,福特汽車凈利潤4700萬美元,遠低於2018年的37億美元,降幅達到了98.7%;今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福特汽車營收347億美元,凈利潤24億美元,雖然高於市場預期,但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大眾對Argo AI的投資使其獲得了35億美元的收益。

福特不是沒有嘗試過自救。早在兩年前銷量逐漸開始下滑時,福特便使出了渾身解數,其中最重磅的改變,就是淘汰和停產盈利能力差的轎車,福克斯、蒙迪歐、林肯轎車等等,並將大部分資源分配到皮卡、SUV、商用車等車型中。

「我們或許會失去一些頑固的轎車客戶,但無論如何,我們將利用一切機會向他們推薦Ecosport和Escape(兩款緊湊型SUV)。這是我們權衡後的結果,我們要把資金投入到正在增長的領域,而不是衰退的領域。」 福特美國市場營銷、銷售和服務副總裁Mark LaNeve這樣解釋。

這個決定至今看來仍難以想像:一家以生產平價轎車而起步並聞名的公司,竟然會停產轎車

但這又是時代和市場背景下的必然結果,不是福特不選擇轎車,而是轎車消費者沒有選擇福特。美國轎車市場並不萎靡,豐田、大眾、現代的轎車依然賣得如火如荼,失去銷量的不是這個細分市場,而是車型老化、創新不新的福特本身。

這就是福特根本上的造血危機。

一邊廂,其在燃油車市場逐漸式微;另一邊廂,又趕上了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的革命。在傳統產業遭遇失利的福特已經無法抽出太多精力和資金,投入到這場汽車產業百年來的最深一次技術革命。

今年3月,福特汽車的股價跌至3.96美元(市值250億美元),這是福特自2010年走出金融危機後的股價最低點,不到最高值的四分之一。

由於疫情影響,福特在今年面臨的供應鏈和生產危機更甚,所以從第三季度起,美國本土的裁員措施就一直在繼續。9月8日,福特曾向美國的部分員工發送遣散費等相關細節,目標是到2020年底至少裁員1400人。

12月,據稱福特又開啟了新的裁員計劃,但福特發言人表示,「這次調整是福特繼續改進人事安排和生產線效率的一部分」,同時其拒絕透露有多少人將被辭退,以及哪些部門將受到影響。

12月4日,在摩根史坦利的一份分析報告中,其判斷福特此次「重組規模將比通用汽車更大……根據福特的計劃支出,這可能意味著最多關閉20家工廠和裁減5萬名員工。我們預計,福特的重組計劃將在全球裁員2.5萬人。」

兩面夾擊的沉重壓力下,福特可謂正在遭遇百年一遇的危機。

因此,或許對於福特來說,相比自己花大價錢組建團隊從0研發,找合作夥伴才是事半功倍的更好辦法。畢竟相比大規模裁員、砍掉虧損的轎車業務,轉型電動成功與否才更是決定福特未來的關鍵。更何況其合作夥伴大眾汽車,還是目前全球排名第一的汽車巨頭。

福特並不是唯一一個處於危機中的傳統車企,大眾、豐田、寶馬等車企即便已經或正在推出純電平台,但沉重的成本壓力和轉型困局仍讓其如履薄冰。與福特有著相似處境的本田,同樣選擇在北美與通用結成戰略聯盟,共同研發電子架構、輔助駕駛、車聯網、VTX等技術,共享整車平台。

福特也並不是第一次遭遇危機,最近一次的2008年金融危機,入不敷出,就逼的福特被迫大規模變賣子品牌、子公司,斷掉了「左膀右臂」。然而福特每次都能另闢蹊徑、轉危為安,包括2008年,福特是美國汽車企業里唯一一個沒有破產的品牌。

這一次,隨著節流和開源兩大舉措並行,2020年的福特汽車已經有了向好的態勢。財報顯示,福特汽車第三季度在歐洲和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均有所上升,北美市場占有率也維持在6%,與去年持平。

尤其在福特體系里最重要的中國市場,第三季度銷量達到16.4萬輛,同比增長25.4%,環比增長3.6%;同時,已經連續三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

種種跡象都表明,這家百年老店正以有條不紊的速度重新回到主賽道。

與大眾共享MEB平台雖屬無奈之舉,卻也不乏實現「借道超車」的可能。

美國投行Evercore ISI分析師Chris McNally表示,「時間最終將驗證這次合作是1+1=3的成功,還是對全球管理/工程時間和資源的消耗。」但無論如何,這已經是「腹背受敵」的福特,能選擇的最好方式。

2020還有17天就結束了,你還沒有2021見聞歷?那麼趕緊將這本會「賺錢」的日曆收入囊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