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行業活動緣何吸引全球頂級智庫?

職場 發佈 2020-12-14T02:25:06+00:00

2020年進入倒計時,如果要評選職場人的年度熱詞,「打工人」、「職場內卷化」、「35歲職業危機」等概念榜上有名應該沒什麼懸念。「內卷化」,這一經濟學名詞蔓延職場,轉身成為大眾的基本常識,這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在經濟停滯的環境下,每個個體都難獨善其身和看到希望。

2020年進入倒計時,如果要評選職場人的年度熱詞,「打工人」、「職場內卷化」、「35歲職業危機」等概念榜上有名應該沒什麼懸念。

「內卷化」,這一經濟學名詞蔓延職場,轉身成為大眾的基本常識,這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在經濟停滯的環境下,每個個體都難獨善其身和看到希望。從本質來講,內卷源於經濟停滯帶來的同質化無序競爭,不管是宏觀經濟、具體產業或者勞動力個體,自身所處價值鏈層次不夠高,擁有的「不可替代性」太弱,就會在內卷中首當其衝遭遇淘汰威脅。

「產業升級」、「技術革命」、「內循環」、「技能紅利」等關鍵詞也在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熱詞,這些概念指向一個新的發展邏輯——只有提升人力資本質量才能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擺脫被動狀態。

11月27日,主題為「內生力量,重塑新生」的 2020中國年度最佳僱主頒獎盛典暨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在無錫舉行,活動看似一場普通的行業峰會,卻獲得了無錫市委書記黃欽出席致辭,還吸引到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里克•馬斯金、著名經濟學家任澤平、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以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等全球頂級智庫出席並演講,儼然一場全球經濟論壇的規格。

與此同時,活動中碰撞出的觀點和頒獎盛況也陸續登上各大媒體核心位置,活動同期,央視新聞還攜手活動主辦方智聯招聘共同發起「職達春天——大學生就業幫扶行動」,幫助職場新生力量更好的實現自身價值。

一場行業峰會緣何斬獲了頂級經濟學家的青睞和眾多媒體的關注?與會嘉賓王小魯的一番話很好的解釋了這一現象:「人力資本的重新配置在源頭上對經濟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下一步,中國的經濟需要靠自主創新來推動增長,需要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匹配。」

數字化平台為就業市場增韌,

保障人力資本流動性

原本就在轉型中承壓的宏觀經濟,在今年的疫情衝擊下遭遇重創觸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2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8萬人;失業率有所上升,2月份失業率達到6.2%。

2020年4月,中央在原來「六穩」的基礎上,提出「六保」的新任務。「六保」的第一條就是保居民就業。

疫情給就業市場帶來的最大挑戰就是人員的流動停滯,智聯招聘一組調研數據顯示,疫情導致53.7%的企業出現了用工短缺,關鍵崗位人員存在缺口等現象,同時51.5%的企業卻在通過裁員或降薪節省人力成本,這種冷熱不均的結構性矛盾在疫情下走向了極端,疏通人力資本流通渠道,改善堰塞湖現象是疫情下就業任務的當務之急。

疫情期間人社部提出,大力推廣網上招聘,實現就業服務「不打烊」,各級政府紛紛也發出指示,要利用大數據手段精準助力疫情防控和復產復工,為經濟增韌。

機會與求職者在平台上以數據的形式快速流動,語音、視頻等工具成為求職中面試溝通的新載體,根據智聯招聘平台的記錄,疫情後招聘和求職大數據每一周都在環比增長,視頻面試需求周均環比增長123%。

智聯招聘作為對接「機會」和勞動者的數據橋樑,憑藉自身的大數據實力及功能完善的求職產品包,在疫情期間協助政府實現全天候在線就業服務支持。先後參與了團中央千校萬崗線上就業服務季,教育部24365校園招聘服務活動等目。活動期間,智聯招聘累計組織線上招聘活動350場,線上專區累計集結了超過200萬職位,求職者簡歷投遞數超過500萬人次。

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中國殘聯共同舉辦的「2020年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專項服務活動中,智聯招聘在十餘省開展超過67場線上招聘會,覆蓋過億藍領勞動力,專場企業數量14389,專場發布職位76172個。

外部衝擊下,擁有數字化基因的人力資源服務平台在經濟增韌中發揮了重要價值,實現了人力資本的快速疏導和再分配,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失業壓力,並促進就業市場和宏觀經濟的快速復甦。

經合組織最新報告預測,中國將是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全年經濟增長預計為1.8%,2021年經濟增長預計將達到8%。

人力資本正在成為比石油還珍貴的稀缺資源

王小魯在活動上指出,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中,想要通過加大投資的舊模式換取經濟增長很容易走向誤區。數字經濟對過去的生產方式提出挑戰,我們對人力資本的需求正在從「量」轉向「質」,如果忽視這一需求變化,可能會導致我們未來經濟增長喪失動力。

簡單粗暴的解釋就是,沒有高質量人才就沒有經濟增長。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產業升級動力不斷提升,各地政府都掌握了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義,即搶奪高質量的人力資本是實現經濟躍升的短期目標。城市間「搶人大戰」在近年來愈演愈烈,不僅沒有因為疫情降溫,還引發了以一線、新一線城市為代表的更激烈的城市角逐。

秉持「人才至上」發展理念的城市,正在努力打造「城市僱主品牌」,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放大自身優勢,以期吸引優質人力資本的流入。在2020年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選中,東莞、杭州、南京、青島、深圳、蘇州、無錫、武漢等城市榮登「最佳促進就業城市」榜單;北京、成都、廣州、寧波、青島、蘇州、無錫等地則獲得了「年度最佳引才城市」稱號。獎項揭曉後,斬獲了榮譽的城市當即進行了積極宣傳,文章見諸各大官方媒體頭版,成為城市引才的有力背書。

憑藉僱主品牌建設贏取收益的企業更是深諳此道,數據顯示,2020年百強僱主的整體營收同比增長了13%,高出未獲獎企業9個百分點。實際的經濟收益讓更多企業蠢蠢欲動,今年的評選活動吸引了58658家企業的報名,再創歷史新高。企業愈發明白:唯有算好人力資本的經濟帳,才能在新的環境下更上一層樓。

最佳僱主評選這一戰場,也順勢成為了各個城市和企業使出渾身解數展示自身魅力,博取人才關注的一個頂流舞台,智聯招聘主辦的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選活動之所以如此被社會關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連續16年的深耕,且活動背靠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聯合國婦女署、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哈佛商業評論等多個權威組織和機構,擁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和大眾認可度。與其他獎項不同的是,這對獲獎者來說不僅是一個榮譽,更是對實力和潛力的一次測試,據了解,在2005年活動舉辦初期評選出的阿里巴巴、甲骨文、星巴克等最佳僱主企業,已經通過十幾年的發展從早期玩家發展為行業巨頭,在人力資本的紅利中一路高歌。

16年來,活動積累了紮實的學術成就,不僅坐擁由頂級經濟學家、管理專家、企業高管組成的智庫,持續輸出最前沿的洞察和實戰一線的心得,還連年發布《僱傭關係趨勢報告》、《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選報告》以及《中國年度最佳僱主白皮書》等學術成果,持續洞察僱傭關係趨勢變化並提出破解之道。

促匹配,提質量,

人力資本市場正在擁抱風口

2019年,國家發改委發文,宣布人力資本服務業正式加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這標誌著傳統人力資源服務業向新時代的人力資本服務業順利轉型升級,加快資產變資源,資源變資本的速度,拓展人力資本服務業發展的空間,讓人才的活力競相迸發。

人力資本的價值在經濟發展中戰略地位的不斷提升,正在將人力資本服務業推向風口。擁有大數據、平台化積累的企業將占據產業價值鏈上游的核心地位。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指出,人力資本創新是攻克當前經濟中結構性矛盾的制勝武器,也是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人力資本與石油和煤炭等天然資源不同,它不僅可再生,還沒有開採上限。只要肯創新,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力資本創新包括提升人力資本的匹配效率、重構運營方式及價值提升等方面。

當前市場中的參與者們剛剛邁出第一步,想要實現人力資本創新,從業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階段,賽道中的玩家都在紛紛布局大數據、智能算法,比拼人崗匹配的準確度。眾所周知,龐大的用戶數據和行為數據是供智能化程序深度學習的原料,精準匹配的實力本質上是用戶規模的較量,擁有原始積累的智聯招聘憑藉2.01億職場人用戶,和513萬家企業級用戶的陣營,在算法這個發動機上也具備更強大的功率。

但精準匹配僅僅解決了人力資本的配置效率問題,只是讓人和崗位實現快速對接,但他們握手之後的環節還存在很多空白之地,比如面試後HR的評價如何?求職者是否獲得了offer,是否成功到崗?工作表現和個人體驗如何?個體人力資本的價值是否得到了充分體現?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光靠精準匹配依然遠遠不夠。

在2020創新驅動人力資本服務產業發展研討會上,就有專家提出,人力資本價值的精準評估已經提上日程,未來要像金融產品一樣在二級市場流通。這並不是天方夜譚,目前橫亘在企業與員工之間的一大分歧點就是薪酬水平,一旦人力資本可以實現像金融產品一樣的定價模式,企業再難通過壓低員工工資來獲取更多盈利,員工也能更精準的判斷自己的價值坐標。人力資本服務企業已經開始在這方面進行試水,甚至於諮詢公司也紛紛開展人才測評服務,智聯招聘早在幾年前就推出了「4D看人」測評產品,還在今年疫情期間推出「AI易面」,目標是用人工智慧技術幫助企業評估人才價值。隨著這些數據的沉澱和測評工具中科技含量的提升,未來人力資本的可量化估值指日可待。

即便匹配和估值達到頂級水平,也還是無法指向產業升級的目標。上到全球各國,下到企業個人,無一不捲入一場前所未有的實力競爭當中,在還未享受到技能紅利時,技能焦慮先將世人淹沒。近年來,技能提升寫進國策,教育培訓產業資本密集,都反映了現階段勞動力市場的技能短板。

在生存和發展的倒逼之下,企業立足產業,不斷刷新人力資本價值標準,從學歷、技能等硬實力到性格、素質等軟實力,都成了競爭上崗的敲門磚;另一方面,在市場中因技能落後、脫節而失去競爭力的求職者也在馬不停蹄的快速學習以期東山再起。

對於人力資本服務企業來說,在技能培訓市場中,他們比教培企業更具獨到優勢,從HR發布的海量招聘信息中,這些企業可以精準挖掘市場需求中的熱門技能,並根據求職者簡歷進行對比分析得出技能缺口,通過自主研發課程或外部資源整合開展定向培訓。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僱傭關係趨勢報告》曾指出,未來職場將成為以技能為交易核心的「平台+個人」,模式,這就讓企業對「技能」的追逐更「功利」,也讓職場人更在意自身硬實力的打磨。市場中不乏產業巨頭、人才認證機構向人力資本服務企業拋出人才培養合作的橄欖枝,今年疫情期間,由政府牽頭,多個企業入駐的「網際網路+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就是一個鮮活的案例。智聯招聘早年就開始布局培訓生態,下設人才發展中心,分層次開發「自選課」、「內訓課」和「公開課」,滿足不同需求的企業及職場人。

看向未來,人力資本服務領域還有很多功課要做,技能提升、靈活用工、數字化管理解決方案等市場需求層出不窮,也為從業企業提出了更多服務要求,從人崗匹配到技能提升,從人才估值到價值變現,這一跨界了招聘服務、企業管理、人才培養三個市場的領域,市場規模何止預測中的2萬億?

據2020年最新的全球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市值排行榜,光是美國的安德普翰一家企業市值就已經突破5千億人民幣,日本的瑞可利公司市值也已突破4千億,更不消說同樣被低估的企業級服務公司中也是動輒市值千億,資本扎堆的教培行業更不乏千億市值的上市公司,未來幾年,人力資本服務領域這一集大成者又怎會缺少千億巨頭的崛起?成敗之間考驗的則是玩家們的敏銳嗅覺和格局。

正如著名經濟學家任澤平所說,中國的就業市場正在由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對於人力資本服務產業來講,人才的紅利也正是產業進擊的紅利。

商業視角

*以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華爾街見聞觀點,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