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土成器,與美共振,陶藝家董全斌新撰《一人飲》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0-12-14T05:02:45+00:00

「回答美是什麼,讓我們自己作為個體與世界相連。」這句話董全斌的新著《一人飲》的核心所在。「我其實就是在不斷地做器物,不斷地燒制,不斷地去使用器物的過程中,逐步對美這個概念有了些許認識。這本書里所有的內容都在描述這種狀態,這種狀態也是一直在進行中的。

「回答美是什麼,讓我們自己作為個體與世界相連。」這句話董全斌的新著《一人飲》的核心所在。「我其實就是在不斷地做器物,不斷地燒制,不斷地去使用器物的過程中,逐步對美這個概念有了些許認識。這本書里所有的內容都在描述這種狀態,這種狀態也是一直在進行中的。」

12月12日,「在起點處——董全斌《一人飲》新書分享會」在單向空間·大悅城店舉辦。本次新書分享活動特別邀請到為《一人飲》做序言推薦的作家、書法家楊葵,以及作家、媒體人王愷與董全斌一起精彩對談。

新書分享會現場

美是變化,也是共通

《一人飲》是一本「片言隻語」之書,所記錄的思想十分零碎,但又是活生生的。談到寫《一人飲》的初衷,董全斌說,並不是試圖給讀者帶去知識,而是希望引發思考。

在分享會上,董全斌首先從哲學思考的層面闡釋了自己對美的理解:「到底什麼是美?它不是一個模糊不定的概念,我們必須在使用過程中探究它的邊界,找到這個為什麼會美。比如說黃金分割點或者對稱,你不得不去注意它,你不得不去喜歡它,不得不與之產生一種反應、反射,一種關係。美就是在這種反射中誕生的。」

嘉賓楊葵指出,古今中外關於美的哲學著作有很多,大部分可以分為唯物和唯心兩類,他認為應該超越這種二元論來思考美,美其實是變化的。「飲茶也好,做瓷器也好,在這個過程當中都是在感受時間的流變,從和泥開始,慢慢地,我是在不斷地使一個美促進一種美,不斷地校正美,根據我心情也好,根據我要表達的目標也好,不斷地在校正,而整個流變的過程形成了美。到最後它固定在器物上,我自己認為那種美就已經稍微起了點變化。你所看到的是看一個杯子,當它陳列在故宮博物院櫃檯里的時候,你凝神去看,同樣有時間在流變,你心裡產生不斷新的投射,這些東西它構成了美。」

而「美是變化」這一點,與董全斌在《一人飲》這本書中所表達的不謀而合。

董全斌作品

董全斌則是從喝茶的過程來感受美的變化。「泡茶首先有一個標準,要好喝,不能苦澀。從最簡單的一個點出發,周邊卻有很多變量會左右你。比如你所用的水是什麼,所用的壺是什麼,用的杯子是什麼,泡茶的杯子是什麼,種種變量決定茶好不好喝。投茶的克數是多少,泡茶的手法、方式是什麼,我在泡茶的過程中更多在體會變量之間的關係和構成,來幫助我找到一種穩定性的東西。美不是主觀,它是一種通達的東西,你跟我共有的那個交織的部分。」

王愷則從一個觀察者和使用者的視角,談論他對美的理解。大概十多年前,中國人重新發現了飲茶這件事,不能說過去不喝茶,過去只是簡單喝茶,沒有納入審美的領域。

為什麼我們突然被一種飲茶之美所占據了?「我們最先看到有很多很機械的美,我們在不斷地拋棄它們。比如我們鋪一塊長布,放一個紫砂壺,放一個杯子,可能叫飲茶,但是我們發現已經不美了,太機械化了。」

董全斌作品

王愷認為,董全斌正是這種機械化審美的反面。作為一個製作者,董全斌在審美系統中不斷努力,在回溯歷史的同時,也撲向未來。「任何一個創造者都是不斷在歷史和未來之中勾連。」在他眼中,董全斌的作品不是在復刻傳統,而是非常接近當下。「過去我們的審美判斷是一個完美的陶瓷是美的。董老師說可以加鐵鏽,甚至用鐵加入更多的斑點和紋路。對於我這個旁觀者來說,我覺得他是在不斷地打破系統,呈現自我。」

通過一個杯子,與世界連接在一起

分享會的主題是「在起點處」,在董全斌看來,回到起點,就是面對自然,看自己如何與整個世界相連。

「我們看一個杯子的形狀、姿態、把手、容積,其實是在看它如何跟這個世界連接。比如說太大了拿不起來,那麼它一定連接著人;燙與不燙,好喝與難喝恰恰是連接茶與水的搭配;而水又是從這個山上流淌下來的,雨水多的時候沖刷泥水多,礦物質多,固體TPS值比較高,溶解性總固體非常高,你拿這些水泡茶的話就會苦澀……於是你通過一個小小的杯子,發現它跟整個世界連接在一起。」

董全斌作品

從討論一個杯子美不美開始,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物好看與否,我們逐漸將自己從日常中抽離出來,重新審視周圍的環境,在獨立思考的狀態中,發現自己與世界是以怎樣的一種方式連接在一起。

楊葵從漢字演化的歷程,談其對活動主題的認識。「古時候人造字所看到就是這些東西,而這些東西是世界最根本的東西:石頭、水、土、羊、牛,非常好玩,這也是回到起點。」

董全斌作品

「一個5塊錢杯子和50塊、500塊、5000塊乃至50000塊的茶杯本質的區別是什麼呢?」王愷拋出這樣一個困擾自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也是要回到起點,思考器物的價值,以及我們在為什麼買單。

他認為,器物的價值絕對不僅僅是用途賦予的,而更多的是創作者的思想所賦予的。「董全斌是我在景德鎮看到最好的幾個人之一,我會覺得個體的這種精氣神凝聚到器物中。當你購買這個器物的時候,或者當你使用這個器物的時候,甚至不僅僅跟自然對話,也跟他在對話,跟這個人在對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