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物醫生「量身定治」數千件舊時光重獲生命

中國新聞網 發佈 2020-12-13T02:15:11+00:00

中新社蘭州12月13日電 題:甘肅文物醫生「量身定治」 數千件舊時光重獲生命作者 張婧長4米、寬2米的案台上,字畫平整鋪開,一旁的鑷子、尺子、放大鏡、針、排刷等數十樣工具也依次散布開來。

中新社蘭州12月13日電 題:甘肅文物醫生「量身定治」 數千件舊時光重獲生命

作者 張婧

長4米、寬2米的案台上,字畫平整鋪開,一旁的鑷子、尺子、放大鏡、針、排刷等數十樣工具也依次散布開來。58歲的趙莉扶了扶鼻樑上的老花鏡,繼續弓著背伏在案邊,「殘缺每修復一塊,原作距離『重獲生命』就走近一步」。

趙莉在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工作,稱自己是名「文物醫生」。她說:「待修復的每一件文物都有不同『病症』,要區別對待,再對症治療。」

趙莉第一次接觸文物修復,是上世紀70年代末,剛走出高中校園的她踏入故宮博物院,跟著師傅學習站姿、擦拭桌子、認識工具、熟悉修復工藝……40年過去了,她熟練掌握紙質和絹本文物修復技藝,並使得數千件殘缺歷史「起死回生」。

學習之初,趙莉跟著師傅僅是看他修復,就用了半年時間。清洗、揭裱、補畫、全色等36道工序,整套下來,最起碼得一年半載,就這樣,她在不斷嘗試和練習中,從最簡單的操作開始,逐漸增加難度,經她修復過的文物數目成倍增加,且每一件都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

談及修復過往,趙莉感慨頗深,其中最令她難忘的是2016年底赴印度索拉普爾市,修復毛澤東親筆為印度友人柯棣華大夫題寫的輓詞。這一輓詞原作寫於1942年12月29日,寬82厘米,高172厘米。

趙莉說,由於年代久遠,原作出現褶皺、破損、污漬等問題,不利於文物的長久保存,但那個時候,當地紙質文物修復技藝尚不成熟,這就意味著修復條件也不達標。

於是,趙莉將房間內能使用的工具幾乎都嘗試了一遍,終於搭建起略顯簡陋的台面,本想這樣就能開始工作,但由於氣候乾燥,命紙又極易破碎,增加室內濕度迫在眉睫,她便利用所有可盛水容器,就連洗臉盆、刷牙杯都不放過,接滿水成為一個個「加濕器」。

在諸多土辦法的助力下,趙莉很快就在10餘平方米的房間內,擁有了像模像樣的清洗池、案桌、拷貝台等。她說,修復水平的提升除了日常工作積累之外,還與在故宮博物院、日本德島大學和山梨株式會社學習深造有關。如今,趙莉即將面臨退休,培養年輕一代修復師便是她當下的重點工作之一。(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