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騎兵為何能所向無敵,他們都用什麼武器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0-12-13T01:46:53+00:00

眾所周知,對於戰爭而言,兵器的先進與否非常重要,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能強大,但是兵器究竟有多重要呢?兵器決定了戰術形勢,而戰術形勢反過來決定了戰爭形態。也就是說,仗怎麼打,是使用何種兵器決定。前膛槍射程短準頭差,所有才有了排隊槍斃的奇觀。

眾所周知,對於戰爭而言,兵器的先進與否非常重要,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能強大,但是兵器究竟有多重要呢?

兵器決定了戰術形勢,而戰術形勢反過來決定了戰爭形態。也就是說,仗怎麼打,是使用何種兵器決定。

前膛槍射程短準頭差,所有才有了排隊槍斃的奇觀。現代槍械準頭好、殺傷距離遠,因此不強調隊形,而是分散尋找掩體。

那麼,縱橫天下不落的蒙古騎兵,他們又使用什麼兵器呢?

上圖_ 蒙古騎兵個人髮型和裝備


一、 元代騎兵的弓箭

善使弓矢幾乎是所有草原騎兵的共同特徵。這種原因的出現非常簡單,那就是生活方式與作戰方式的重合,拉弓射箭本就是牧民的日常生活,因此草原騎兵無需特別訓練,大都騎術精湛,準頭過人。

蒙古騎兵的弓箭又有什麼不同呢?

嘉定十四年,趙珙出使蒙古,當時南宋官員對出使北方一事非常抗拒,這位倒霉蛋趙珙回來後,寫了《蒙韃備錄》一書,記載自己在北方的所見所聞。

其中就有關於蒙古騎兵弓箭的記載「弓必一石以上,箭用沙柳為笴。手刀甚輕薄而彎。」

而且,同時代的義大利旅行家博朗嘉賓,也有對蒙古騎兵武器的記載,他說蒙古騎兵往往攜帶三張弓箭,其中最少有一把良弓,作戰時裝配三個箭囊。

上圖_ 蒙古騎兵的基本戰術


這與趙珙的記載有重合之處,基本可以確認蒙古騎兵大多使用一石以上的良弓。彭大雅的《黑韃事略》也有關於蒙軍騎兵弓箭的記載「有頑羊角弓,角面連靶一共三尺……有響箭,有蛇骨箭,有披針箭,刻木為括,落雕以翎。」

所謂頑羊角弓,據考證應該是一種複合弓,這也是蒙古騎兵多良弓的原因之一。

現代軍械不只有狙擊槍、衝鋒鎗的分類,子彈也有不同的分類,譬如防暴彈、穿甲彈、脫殼彈。

蒙軍也是如此,不止有良弓,還有響箭、蛇骨箭、披針箭等等。響箭是空頭的箭矢,射出後有尖銳的鳴音,其功能與現代信號彈類似。蛇骨箭則應該是一種箭頭大而寬,整體偏重的箭矢,用於較近距離射擊。披針箭則相反,箭頭小而尖,整體較為輕盈,用於遠距離射擊。

上圖_ 蒙古彎刀


二、 蒙古騎兵的長短武器

蒙古軍善使弓箭,也把弓箭視作看家本領,但這並不代表蒙古軍只擅長操弓引箭,貼身短打並非蒙古騎兵的弱項。

遠射只能造成殺傷,但想要在戰略上進行決戰,還是要依賴衝鋒作戰,而衝鋒作戰必然要離開遠射的舒適區,進行真刀真槍的拼殺。

蒙古人比草原上的前輩更懂這一點,因此他們的近戰戰術非常豐富,可供近戰的武器也很多。

譬如說刀,就有有環刀、彎刀兩種,蒙古軍刀「效回回樣」,形制上接近伊斯蘭彎刀,也就是波斯著名的圓月彎刀,由於刀有曲度,因此在衝鋒作戰中更容易連續劈砍,而且能夠相對自然的彈出,而不是被堅硬的鎧甲反震脫手。

「有環刀,效回回樣,輕便而犀利,靶小而褊,故運掉也易——《黑韃事略》」

馬刀也是草原騎兵的老夥計了,早在匈奴時代,草原上的騎兵就開始使用馬刀了,當然,蒙古騎兵的近戰武器遠不止馬刀一種,還有槍。

上圖_ 蒙古騎兵VS歐洲騎士


蒙古騎兵所有使用的槍至少應該有兩種,一種鋒利堅硬,藉助騎兵強大的衝擊力,可以穿刺硬甲。另一種則附帶一種倒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蒙古騎兵能將對手扯下馬來。

水滸傳中金槍將徐寧使用的鉤鐮槍顯然就是此類武器,由於施耐庵所處時代較為貼近元朝,因此其書中武器也受到了元軍武器的影響。

「有長、短槍,刃板如鑿,故著物不滑,可穿重札。——《黑韃事略》」

除了槍刀之外,在見於史冊的記載中,蒙古軍還有一些堪稱冷門的兵器。

蒙古軍使用的戰斧是一種短柄斧,它的作用很明確,就是在近距離難以使用弓箭的作戰中,使用斧子砍殺敵軍。

還有在各類小說演義中常見的重武器——骨朵,推測這種武器應該是為了應對甲,但在元朝建立後,這種破甲武器的實際用途大大縮水了。使用骨朵的往往是元朝的儀仗隊,「骨朵,朱漆棒首,貫以金塗銅錘——《元史·輿服·儀仗》。可見其更多的作為禮儀用具出現。

上圖_ 蒙古重騎兵


除此之外,蒙古軍還有一種獨門武器——套索。套索很簡單,看起來就是連接著圈套的繩子,有的套索會外掛一些金屬鉤。同樣,在《水滸傳》里也有它的身影,扈三娘的「捆仙繩」就是套索的一種。一般來說,成建制的使用套索是草原軍隊的獨門秘籍,曾經契丹與唐的黃獐之戰中,契丹將領李楷固就使用套索套中並俘虜了唐將張玄遇、麻節仁等等。

不只有用於進攻的武器,蒙古軍同樣也配備防禦所用的盾牌,甚至品類非常多。普通的盾牌用柳或者革編制而成,寬三十寸,長六十寸。

「有防牌以革編絛,否則以柳,闊三十寸,而長則倍於闊之半」

還有一種小型盾牌,戴在肩膀上,用於進攻時使用,叫做團牌。「有團牌,時前鋒臂之,下馬而射,專為破敵之用;」

還有鐵制的小盾牌,用來代替頭盔,衝鋒踏陣並不影響動作,「有鐵團牌,以代兜鍪,取其入陣轉旋之便」

還有一種大型的木盾牌,用來防禦火炮的攻擊,「有拐子木牌,為攻城避炮之具。」

在一些文獻中,會看到蒙古軍使用劍作戰的表述,不過,根據考證,蒙古軍應該並沒有使用長劍作戰的習慣,在馬上使用長劍並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斷。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蒙古軍的指揮官喜歡用劍來指揮軍隊。

上圖_ 蒙古騎兵整理裝備


三、 元代軍隊使用的火器

宋元之際,兵器方面最大的變化並不在於騎兵裝備的日益更新,比如小說中的鐵浮屠和拐子馬,也不在於宋軍以步制騎的精妙戰術,這些只是前人技術的延伸而已。

兵器方面最深遠的變化是——火器的投入戰場。火器最早的應用者是宋朝的守軍,他們僅僅是使用長管形能夠短時間噴射火焰的管式火藥武器。

在蒙古對金及對宋的兩場戰爭中,蒙古軍在這方面吃了大虧,因此,元朝建立後對於火器較為重視,組建了成建制的火器部隊。

在元末討伐各類農民起義軍的時候,元朝騎兵承平日久武備鬆弛,而不太需要訓練的火器部隊則表現亮眼。讓當時的義軍領袖朱元璋深感頭痛,這也是明朝建立後依舊非常重視火器的原因之一。

上圖_ 蒙古大軍攻城圖


現在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裡,就藏有元朝至順三年鑄造的銅火炮,凈重將近七公斤,長達三十五厘米,口徑則是十點五厘米。其上有銘文「綏邊討寇軍堤三百號馬山」。假如所謂的「三百號」是指火炮的編號的話,那就非常值得深思了。

元朝軍隊武器裝備的完善,不能證明元軍技戰術的精妙,但能夠看到的是——這是一隻始終學習的軍隊,能根據形勢選擇合適的武器裝備,這才是起初一窮二白的蒙古騎兵怎麼能夠走到天下不落的境地的原因。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故能成其高遠。


作者:未定君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元代的軍器生產》 胡曉鵬

【2】《拔都西征中蒙古騎兵野戰武器和戰術研究》 馬聘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