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4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發佈 2020-12-12T22:35:03+00:00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

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浙江考古發現的年度PK,最終結果並不硬性設置「幾大」,以每年考古發現成果和學術價值的重要性來評判。今年入圍的項目一共有18個。究竟發現了什麼,又有哪些歷史空白被填補了?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將分6期,亮出18位候選者的秘密武器,也為大家劃個重點。

10

餘姚城區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發掘

發掘單位: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

項目負責人:許超

匯報人:許超

遺址地處餘姚市梨洲街道花園新村,北臨明清時期的餘姚南城巽水門。2020年7月上旬至11月底,在經過了前期勘探並報請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後,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對該遺址進行了200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發掘工作嚴格遵守《田野考古工作規程》(2009版)的技術要求,並積極開展遺址微環境、動植物遺存、木材種屬等多學科研究。

發掘表明,遺址原始地貌北高南低,北側為受潮汐活動影響而形成的黃沙土高地,南側為寬廣的水域。上世紀80年代的花園新村建設對六朝及晚期地層造成了嚴重破壞。發掘工作主要清理出兩漢時期的臨河護岸和木構設施多組。

1號、2號護岸(自西向東)

護岸皆由木樁構築,木樁下端削尖,大多自開口層位下打入生土0.8米左右。1號護岸由南北兩組木樁構成,全長約12米。木樁內側(近岸端)置橫木或橫向疊置竹竿,竹竿內側再以縱向的竹子加固。推測1號護岸的兩組木樁之上可能搭建有木板形成棧道,木樁內側橫置的橫木或竹竿起著擋土的功用。2號護岸東西長28.1米,中部還見有伸向南側水域中的兩排木樁,推測為供舟船停靠的棧橋式碼頭。

發掘工作共出土各類遺物300餘件。陶器以泥質黑、灰陶器為主,主要器型有罐、盆、缽等生活類器皿。青瓷器集中出土於擾土層,可辨器型有六朝時期的盞、碗等。銅器有兩漢時期各類銅錢、銅削、銅環等。木器有盆、梳篦、簡牘及建築材料。此外還出土有大量的磚、瓦類建築構件。草鞋、繩索等編織物以及骨器也有零星出土。

草鞋

簡牘類文書是本次考古發掘的一項重大收穫,出土了封檢、木觚及雙面墨書的木板各一件。木觚出土於河道堆積中,全長46厘米,朱漆,正面六棱五行,上有墨書,初步釋讀可知文書內容與民間宗教活動相關。

封檢

木觚

木板墨書紅外照

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具有鮮明的瀕水特徵,是浙江地區漢代基層聚落考古的重大收穫,對於全面認識本地區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遺址出土的木觚文書,是研究東漢早中期東南地區民間信仰、早期道教傳播的重要材料,也是餘姚作為「文獻名邦」的實證。遺址瀕臨明清時期的餘姚南城,與東漢晚期以來的餘姚縣城隔江相望,可以說是餘姚南北雙城的雛形,對研究餘姚古代城市發展也具有重要價值。

11

餘杭李家塘遺址考古發掘

發掘單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楊金東

匯報人:楊金東

李家塘遺址位於杭州市餘杭區倉前街道李家塘村,為配合杭州西站樞紐J-R21-13地塊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執字(2019)第(909)號、考執字(2020)第(431)號},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考古發掘,共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取得重要收穫。

遺址的堆積主體為④層及④層下遺蹟。④層下發現有房址、灰坑、池、窯、墓葬、灰溝、井、缸等大量遺蹟現象,還發現一處古河道G11,其內遺物最多。

古河道G11

古河道G11整體形狀近似「L」形,寬約430-450厘米、深約100-140厘米,上寬狹窄截面近似梯形,兩側發現16根護岸木樁。推測為G11應為古河道,用於運輸。

本次發掘揭露出12處房址以及大量零散的柱洞,幾乎遍布整個發掘區域。房址中的柱洞的形狀不同,有圓有方。口徑、深度不一,大多口徑約15厘米-70厘米,深度約10厘米-70厘米,柱洞內土色為灰黑色,土質疏鬆,包含物有炭粒、燒土顆粒等,出土有陶片、瓷片、瓦片等,柱洞分布密集,推測這些建築基址均為干欄式建築基址殘跡。根據出土的蓮花紋瓦當和規格為長36.5、寬28.5厘米的板瓦等遺物判斷這些建築的規模應該均較大。

F12

④層出土遺物主要有瓷器、板瓦、瓦當、石器、青銅殘件、銅錢等,其中瓷器占絕大多數,窯口有德清窯、越窯、洪州窯、越州窯、長沙窯等,主要的器形有碗、盤、罐、壺、盞、水盂、缽、高足盤、燈、器蓋、研磨器等,這組遺物的時代為東晉南朝至隋唐時期。

發掘結果表明李家塘遺址是一處結構較為明確的聚落遺址,密集的房址和大量不同窯口遺物的出土表明該聚落具有一定規模,可能是當時的集鎮。

餘杭李家塘遺址是杭州市內正式發掘的為數不多的東晉南朝至隋唐時期的聚落遺址,該遺址的發現為深入研究浙江東晉南朝至隋唐時期的聚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全景-東南向西北

餘杭李家塘遺址出土瓷器為研究各大南方窯口3-9世紀的窯業面貌及瓷器貿易情況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餘杭李家塘遺址的發掘為探討東晉南朝至唐代杭州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通過豐富多樣的遺物和大量建築等生活遺蹟可以管窺這一時期杭州的發展進程。

12

臨安衣錦城遺址考古發掘

發掘單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杭州市臨安區文物保護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王征宇

匯報人:王征宇

五代吳越國衣錦城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錦城街道,城址平面總體呈不規則形,面積約0.47平方公里。據文獻記載,唐昭宗龍紀元年(889),錢鏐始築營壘於臨安茅山(今太廟山);大順元年(890),敕額「安眾營」;光化二年(899),敕升安眾營為衣錦營;天復元年(901),升衣錦營為衣錦城;天佑四年(907),升衣錦城為衣錦軍。吳越國納土歸宋後的太平興國四年(979),改衣錦軍為順化軍,次年廢,並恢復臨安縣名。

2019~2020年,在原城南小學區塊,發掘揭示衣錦城南城牆、南城門及城內建築遺蹟等。南城牆為近東西向,揭露長149米,由城牆和城牆基礎兩部分組成。城牆底部寬8.23米,殘高0~0.75米,南壁殘存長方磚錯縫疊砌包邊。

南城牆北側城內建築遺蹟(上為北)

南城牆北側城內建築遺蹟-門址(上為北)

城牆基礎底部寬25.70米,南側用鵝卵石、北側用青磚包邊,中間全部用沙、石、土夯築。城門位於東西向南城牆的中部,城樓台基南北寬17.40米,東西殘長10.5米。城樓北側尚可見通城門的道路殘跡,3條道路緊鄰,寬4.57~5.9米不等。除南城牆、城門及道路外,還在北側發現有院落、水井、排水溝等遺蹟。院落布局嚴整,並規劃有完善的排水系統。

南城牆北側城內建築遺蹟-水井(上為南)

而且,通過近年來的考古調查及勘探,基本明確了該城址城牆、城門、護城河及城內道路等框架性遺存和部分重要建置的分布情況。

大型排水溝遺蹟(南城牆遺址,左為北)

越窯青瓷執壺(衣錦城南城牆遺址出土)

越窯青瓷碗(衣錦城南城牆遺址出土)

鴟吻(衣錦城南城牆遺址出土)

蓮花紋瓦當(衣錦城南城牆遺址出土)

衣錦城是五代吳越國一座極為重要的城市,是「一軍十三州」中衣錦軍軍治所在,也是吳越國王錢鏐的葬地。考古工作表明,衣錦城是晚唐五代時期錢鏐新建的第一座城,揭示的一門三道、整齊有序的院落格局、完善的排水系統等既是吳越國王城規劃體系的再現,也是我國古代南方山水城市規劃的重要例證,一系列建築遺蹟及其構築材料的發現,是對久負盛名的吳越國營造技藝的一次集中反映,而且從城到陵的變革使之成為我國古代城市與陵墓發展史上「城-陵」體系的一個特例,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vol.1——

1.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新石器

2.餘姚施岙遺址考古發掘-新石器

3.海寧達澤廟遺址考古發掘-新石器

vol.2——

4.寧波鎮海九龍湖應家遺址考古發掘-商周

5.寧波江北慈城東門村遺址考古發掘-商周

6.餘杭跳頭遺址考古發掘-商周

vol.3——

7.衢州孟姜村墓葬考古發掘-商周

8.寧波北侖新碶四顧山遺址考古發掘-東周

9.安吉五福土墩墓考古發掘-秦漢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