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居江南的南宋,怎麼會有五萬騎兵,戰馬從何而來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0-12-22T01:36:05+00:00

重裝騎兵擅長集群衝鋒,輕裝騎兵擅長機動作戰,這一兵種既能承擔戰略決戰的功能,又能承擔騷擾破襲的職能,堪稱是冷兵器時代的大殺器。一、關於馬政想要有騎兵,就得有戰馬,戰馬和普通馬的差別,完全可以用雲泥之別來形容。戰馬的品種和生養環境都有嚴苛的要求。

重裝騎兵擅長集群衝鋒,輕裝騎兵擅長機動作戰,這一兵種既能承擔戰略決戰的功能,又能承擔騷擾破襲的職能,堪稱是冷兵器時代的大殺器。

一、關於馬政

想要有騎兵,就得有戰馬,戰馬和普通馬的差別,完全可以用雲泥之別來形容。戰馬的品種和生養環境都有嚴苛的要求。


就拿品種來說,雲南也有滇馬,怎麼古代沒人拿滇馬來做騎兵,只是拿滇馬來運物資呢?

很簡單,成年公滇馬身高僅115厘米,而大宛馬則有140厘米,這兩者在衝擊力和速度兩方面有多大的差距,可想而知。

而大草原上成群結隊的野馬,有一個算一個,大都是良馬,再加上遊牧的漢子打小馬術精湛,射術也不差,下馬是牧民,上了馬就是騎兵。

另外一邊,沒有草原的農耕王朝,又是哪裡來的良馬呢?

答案是馬政


漢武帝在河西六郡設立了多達36所牧師苑,總計養馬將近30萬匹。而且熱衷於引進良馬,大宛馬就是這個時期引入內地的。唐朝更是稱得上可怕,僅高宗時期,養馬數就高達70萬匹,從周邊30多個國家引入良馬,培育而來的良馬被稱為「唐馬」,身材高大,氣勢驚人。

宋朝原本其實也並不缺馬,北宋真宗時期就有20萬匹。其養馬場多在開封附近,漢唐的養馬地則在山東、淮河、關中等地。

實際上對於中原王朝而言最好的養馬地應該是河套平原,其次則是山東、關中,再次則是內地。舉例來說,河南養馬監的兩千匹馬,能用做戰馬的僅兩百匹。

但請注意,即使是養馬條件較差的內地,偏安江南的南宋也並不占有。

那麼,南宋有騎兵嗎?


二、南宋騎兵

首先回答上面的問題,南宋有騎兵,雖然數量少得可憐。宋朝對外宣傳有22萬鐵騎,但實際上,考慮到吃空餉等等情況,學界對南宋騎兵數目的猜測是5~6萬。

不過,和正常人的猜測不同,南宋騎兵其實並不弱,單以戰果而言甚至還很強。只不過實際的戰鬥力還是要打個問號的,這種情況的出現其實非常簡單,由於騎兵非常重要,但南宋騎兵又太少了,因此,只要南宋統帥腦子正常,就會對騎兵的投入精打細算。恰好,南宋別的不說,正兒八經會打仗的良將還真不算少,這麼一來就導致了南宋騎兵戰例較少,但戰果卻還看得過去。

譬如金兵攻襄陽這一段:

「孟宗政、扈再興以百騎邀之,殺千餘人,金人遁去。——《宋史·列傳一百六十二·趙方傳》」

只不過,這麼一來問題又有了,沒地方養馬的南宋,又是哪裡來的戰馬呢?


三、南宋馬政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答案是——和人買的

南宋的建立並不是一個斷裂式的建立,而是略顯倉促的繼承轉移,因此,也繼承了北宋的馬政。北宋的馬政雖說搞得稀爛,甚至天天都有人吵著馬政太費錢了不要養馬了,但畢竟還是有馬政的。因此,養馬的專業技術最後還是被南宋繼承下來了。

等到南宋安頓下來,各項政務開始運作之後,馬政也自然的開始運作起來。

只不過,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南宋初期的馬政成果——「顆粒無收」。

當然,硬要說這幫人沒有養出馬來也不對,但實際情況是,確實有馬,但距離戰馬還是太遠了。

這些馬上了戰場光是聽到北方馬的嘶鳴都感到害怕,這種馬談什麼上戰場呢?宋朝本身還真不缺馬,雲南的滇馬有的是。但這種馬,你就是發給前線的岳飛等人,恐怕也只能拿來運運糧草了。

南宋缺馬,缺的是戰馬。


自己養馬養不出什麼名堂,宋朝只好通過茶馬互市向北方買馬,說是北方,具體是哪裡呢? 一般來說,是廣西、陝西、四川這三個地方。

「凡戰馬,悉仰秦、川、廣三邊焉。——《宋史·兵志·馬政》」。

從這些地方買馬,又能買到多少呢?

「秦、川買馬額歲萬一千九百有奇——《宋史·兵志·馬政》」

每年也不過是一萬一千九百匹馬而言,而且這一萬匹馬,也並非全部都是戰馬,大多都是羈縻馬,只能用於運輸。

實際上,北邊朝廷不管是遼、金還是元,都不可能允許宋人大規模的採購戰馬,這和今天買軍火一樣,不管是哪個國家,在這方面的管控都很嚴苛。因此,買來真正能上戰場和北馬對抗的馬很少。

很少,並不是沒有,在江西蜀口這個地方,金、元的控制力較差,因此能買到一些良馬,這些馬身材高大,耐力出色,被稱為「西馬」。


之後,南宋政府組織人手,將買來的馬集合運往江南,唐代之後,大規模的運送貨物叫做「綱」,智劫生辰綱的生辰綱,就是為了生日大規模運送的貨物,這些馬也因此被稱為「綱馬」。

綱馬如何分配,這種權利被南宋朝廷牢牢的把控著。一般的原則是西馬優先供給三司,江上諸軍則平均分配,三司就是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

天天打仗的邊軍沒有待在後方腹地的禁軍軍備精良,宋朝特色,不足為奇。


之前說,南方養不出好馬,一方面是沒有好的場所,但主要還是因為沒有好的馬種,滇馬等南方馬都身形矮小,就是養出來也打不了仗,那現在有了能打仗的西馬,花點錢大規模的養殖西馬,不就能自己解決戰馬的問題,不用仰人鼻息了?

理論上是這樣沒錯,這種養馬被叫做孳生,宋人當然也考慮過,南宋剛一建立就考慮過孳生馬監的事,投入重金修建,結果是「未見孳生之數」。

等到孝宗時期,南宋依然沒有放棄,只不過最終計劃還是全部破產了。因為,這些馬監不僅數年出產的馬匹寥寥無幾,而且還被輕蔑的稱為「騾子」——這些馬不只是難堪大用,甚至連披甲都費勁。

看來不止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馬也是如此,馬生北方為良馬,生南方為駑馬。

這麼一來,孳生馬的計劃就全部破產了,李心傳很是悲涼的在《朝野雜記》里寫道「有餘年才生三十駒而又不可用。故國之戰馬悉仰於川、秦、廣三邊馬!」


說回綱馬,綱馬不止數量少,運送過程還有嚴重的弊病,一來是運送本身困難,走陸路的話,一路上是崇山峻岭。走水路的話則是峽江湍急。

其次是花銷極大,「上耗國用,下困州縣。」。最後則是運馬的士兵紀律極差,「其害甚於寇賊。」

但就算綱馬弊端重重,南宋也只能咬著牙買馬,純粹以步兵對抗騎兵,其難度可想而知。


四、結語

其實宋朝君臣對於騎兵的認知非常清楚,紹興元年,有人以枯桔生穗為祥瑞,宋高宗不無嘲諷的回應「軍有十萬鐵騎,乃可謂瑞」。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並非是自甘墮落,實在是回天無力。

透過歷史紛亂的煙塵,眼見的是曾經輝煌,而非萬古長青,亦非海晏河清。


作者:未定君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宋朝周邊民族政策研究》 安國樓

【2】《南宋的茶馬貿易與西南少數民族》 陳泛舟

【3】《論宋代民間養馬制度》 杜建錄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