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例心臟外科手術,你一定想不到它是這樣的

健康界 發佈 2020-12-21T03:12:18+00:00

人類永遠都在突破與創造中前行,醫學的發展同樣如此。心臟是決定著我們生存的重要器官,然而,它卻是柳葉刀最後被攻克的人體部位。現如今,人類已經可以十分從容地靠手術來糾正畸形的心臟,3D列印心臟的技術也漸漸成為現實。

人類永遠都在突破與創造中前行,

醫學的發展同樣如此。


心臟是決定著我們生存的重要器官,然而,它卻是柳葉刀最後被攻克的人體部位。


現如今,人類已經可以十分從容地靠手術來糾正畸形的心臟,3D列印心臟的技術也漸漸成為現實。


出生在醫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你或許很難想像那樣一個時代:一旦心臟出現問題,人類的生存就只能聽天由命。


而這樣的事情,僅僅發生在70多年前。


「在心臟上動手術,是對外科藝術的褻瀆」


19世紀,外科學迎來了第一個黃金髮展時期,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柳葉刀已經深入人體的四肢、腹腔,甚至大腦,手術品種可謂是百花齊放。


在大量的手術實踐後,醫生提出了外科手術的兩個「金科玉律」:手術刀觸及的器官必須靜止、手術視野清晰無血。而在心臟上動刀子,恰恰是這兩個原則的悖論。


心臟與生俱來的跳動,可以說是我們生命的象徵,然而這在當時的外科醫生眼裡,卻是無法逾越的障礙。


心外科手術的發展停滯不前,人們對心臟的了解也所知甚少。而無法觸及的「禁區」,自然會讓人們心生敬畏。


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外科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之父"的奧地利醫生比爾羅特,就曾經下過這樣的"魔咒":


「在心臟上做手術,是對外科藝術的褻瀆。任何一個試圖進行心臟手術的人,都將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當然,這個「魔咒」後來被證實是錯誤的。


僅僅在其去世後不到三年,一位德國法蘭克福的外科醫生雷恩,便成功地為一位心臟外傷的病人進行了縫合。


1896年9月7日凌晨三點半,警察送來一名重患:一名22歲的小伙子被刺中心臟,面色蒼白,呼吸困難,脈搏不規則,衣服被血浸透,情況十分危急。


或許是顧慮到大師的訓誡,直到9月9日,病人已經十分虛弱,再不救就只有等死了,雷恩才決心冒險一搏。


雷恩記錄道,「我決定進行開胸手術,發現心包內持續有血流出。擴大心包傷口,清除了陳舊的血液和血塊,發現右心室上有一個1.5厘米的傷口……我決定縫合這個傷口。當縫合至第三針後,出血得到了控制,脈搏心率呼吸都得到了改善……這個手術無疑證明了心臟縫合修補的可靠性。」


在那個沒有心臟外科專業醫生的時代里,心臟受傷居然不死,這堪稱是一種奇蹟。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這位病人成為了當時報紙上的頭版人物之一。


在以後的十幾年中,雷恩共進行了124例心臟外科手術,手術成功率是40%,而在此之前,心臟受傷者的死亡率幾乎是100%。


1940年10月6日,我國的張超昧醫生成功救治了一位右心室刀刺傷的軍人,這是西醫傳入中國以來,首次有人做心臟手術。


這位在當年只有27歲的醫生,為我國的心外科開啟了嶄新的篇章。


張超昧妻子為其畫的油畫


不過在當時,雖然心臟遭受外患的人終於能看到零星的一點希望,可是面對一個先天性心臟畸形的孩子,醫生們還是束手無策。


藍色嬰兒終於得到拯救——

一個黑人木匠改變了心臟外科手術史


1944年,一個讓醫學界沸騰的消息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傳開了:知名外科醫生布萊洛克將要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心臟外科手術,拯救一個「藍嬰」的生命。


手術當天,很多外科醫生都激動地趕去現場圍觀,讓他們困惑不解的是:在手術的過程中,一個黑人小哥始終站在布萊洛克醫生的身旁。甚至,當布萊洛克遇到不確定的情況,還要向這位黑人小哥請教。


托馬斯在指導手術


改寫「藍嬰」命運的故事就要從這位黑人小哥說起。


這位黑人小哥叫托馬斯,他原本是一名木匠,可遇上經濟大蕭條,他失業了。


由於從小喜歡醫學,1930年2月,經朋友介紹,托馬斯成為了布萊洛克醫生的實驗室助手。


在那個種族隔離的年代,布萊洛克最初只能以清潔工的名義雇用他,但由於托馬斯天賦過人,進實驗室後不久,他就憑著自己過硬的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成為了布萊洛克無可替代的助手。


後來,他們二人一同來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這裡,他們二人有幸遇到了另一位醫學偉人塔西格。


1943年,塔西格向他們講述了讓她頭疼不已的「藍嬰症」,這是嬰兒期最常見的一種先天性心臟畸形,患兒皮膚常呈藍紫色。「藍嬰」們一旦患病,身體就會越來越虛弱直至死亡,在當時,死亡率是100%。


她目睹和傾聽了太多家長們產生的喪子之痛,她不想讓這樣的人間慘劇繼續下去了。她表示,自己研究了很久,認為這種病的癥結在於通往肺部的主動脈被堵塞了,唯一能解救患兒的辦法是通過外科手術,讓其肺部得到更多的血液。


布萊洛克和托馬斯沉思片刻,忽然想到他們的一個動物模型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為了驗證此前方法的有效性,在托馬斯接近兩年的實驗室工作里,有200隻狗參與了他的實驗。除了不斷試驗外,托馬斯和布萊洛克還設計了專門的外科手術器械。



1944年11月29日,這是一個在心臟外科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他們終於迎來了第一個可以實踐的病例。


當天早上,護士把一個極度虛弱的「藍嬰」送到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手術室。


基於托馬斯有過給狗做手術的豐富經驗,這一次,托馬斯不僅是布萊洛克的助手,更是他的指導者。


當手術結束後,嬰兒嘴唇的顏色由深藍色轉變為粉紅色,整個醫學界都被震驚了,這項手術後以布萊洛克、塔西格的名字被命名為B-T分流術


這一開創性的手術,成為醫學界主流認可的心外科手術的正式開端。在第一例「藍嬰」手術順利完成後,布萊洛克又為1000多名符合條件的嬰兒做了這項手術。



回顧我國對此技術的引進,1953年,石美鑫教授首次用B-T分流術給一位患者成功實施了心臟手術,與世界上第一例相隔僅九年。


38年後,石美鑫教授和這位患者再次相會,在當時做手術的醫院大門前留下了下面這張合影。



毫無疑問,B-T分流術的出現,讓很多心臟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了改善,但這畢竟是階段性的產物,能救治的群體是十分受限。外科醫生的手仍然只能停留在心臟之外,無法打開心臟,進入其內部進行確切的修復。


冒著99.9%職業前途被毀的風險

心外科「魔咒」在他們的冒險中終於徹底擺脫


即便有了B-T分流術,如何突破無血術野的手術原則,也依然讓外科醫生束手無策:只有充分的暴露、仔細的止血才可以給外科醫生必要的冷靜,使他們可以在手術台上清晰地思考,有序地操作。


如何避開血流的干擾,安全地打開心臟呢?對於這個問題,絕大多數的醫生自然是迴避的,然而,任何年代都不乏那些富有智慧和想像力並且勇於實踐的人,來自加拿大的外科醫生比奇洛就是其中之一。


或許是受加拿大常年冰天雪地的靈感刺激,比洛奇做了一系列動物的低溫麻醉實驗。他發現體溫下降,身體對血液氧氣的需求減少,血流變慢,心臟有可能出現短暫停跳。



在這個時間內,外科醫生就可以打開心臟做手術,然而時間最多只有六分鐘,他的方法很快就被應用到心臟手術上。


1952年9月2日,劉易斯和李拉海醫生利用低溫手段,在不足6分鐘的時間裡,成功地為一位患者實施了心臟實質缺損的縫合手術,這是世界上第一例心內直視下的手術


這項技術很快也被應用到了我國的心外科,僅四年後,傅培彬教授就利用此手段實施了動脈瘤手術。


整個20世紀50年代,這樣的手術進行了多例,很多患者因此得救。


然而,如何超越心臟手術的時間限制,依然是困擾著醫生們的難題。


這時候,李拉海冒出了一個瘋狂的想法:如果你有一個病人,你也可以有一位捐獻者,用捐獻者的血供應在病人體內循環,你就可以在心臟上面做手術。其間,患者的心臟將處於停跳狀態,李拉海將這一方法稱為活體交叉循環技術


李拉海


自然,運用活體的方式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但是也給絕望中的患者父母一絲曙光。


1954年,李拉海用活體交叉循環技術為先天心臟畸形的肖恩等45個心臟病患者進行了心臟手術,28個患者的生命得到了挽救。


多年之後,頭髮已花白的肖恩面對記者的採訪,無比幸福和驕傲地介紹著,「這是我的兒子和他的妻子,這是我的孫女和孫子,我基本上以健康的身體狀況做完了我這一生當中想做的事情。我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我擁有我想擁有的一切。」



即便李拉海的想法在如今看來也是那樣驚心動魄,但他冒著毀掉職業前途的風險做出的驚天之舉是值得的,不僅挽救了當時瀕臨絕境的心臟外科研究,更是讓那些處於死亡邊緣的患者重獲新生。


1958年,人工心肺機正式研製成功,並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同年6月,蘇洪熙醫生首次在我國成功應用人工心肺機,進行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修補室間隔缺損。


蘇洪熙教授在讀書


可以說,人工心肺機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千百萬的心臟重症患者因此受益。


直至此時,心外科的醫生們才徹底擺脫了比爾羅特的「魔咒」,從此步入光明之旅。


打破陰霾後,心臟手術的類型日漸豐富起來,後來又相繼出現了心臟瓣膜植入、心臟搭橋、心臟移植等多種手術,手術設備也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多的人保住了他們的「生命之源」。



如今,人們對心臟的了解越來越深入,醫生們已經可以從容地解決心臟出現的各種難題,即使和這個器官有關的疾病依然是人類的「頭號殺手」。


在《手術兩百年》這個紀錄片里,第五集「打開心臟」的尾聲中如此說道:


「這是一個異想天開者的世界,在和病魔鬥爭的過程中,醫生要與陳舊的觀念對抗,也要與匱乏的想像力作戰,在無數的障礙、挫折和失敗面前,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堅持。」


感謝那些帶領醫學逐步擺脫黑暗與蒙昧的堅持者們,謹以此文向那個時代偉大的人們致敬。


來源:健康界

作者:一號鹿


部分內容來自於:

《心外傳奇》,李清晨

《心臟外科——外科之花的艱難綻放》,李清晨

《手術兩百年》

《改寫人類外科歷史的黑人木匠》,同語軒

《中國心臟外科的歷史與現狀》,肖明第

《中國首例心臟外科手術「誕生」於成都》,雷位衛

《百年「醫刀」 記我國心臟外科學奠基人蘇鴻熙》,新華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