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翻譯「刀具」來回跑三趟 他們向世界講述非遺故事

中國新聞網 發佈 2020-12-21T05:51:09+00:00

張禮駿帶領學生團隊在研究「非遺」調研任務 張踐 攝張禮駿帶領學生團隊在研究「非遺」調研任務 張踐 攝中新網上海12月21日電 (張踐)上海外國語大學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的老師和同學們利用自身「多語種」「跨專業」的優勢,從學校出發,足跡遍及上海,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形成了長達15萬字

張禮駿帶領學生團隊在研究「非遺」調研任務 張踐 攝

張禮駿帶領學生團隊在研究「非遺」調研任務 張踐 攝

中新網上海12月21日電 (張踐)上海外國語大學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的老師和同學們利用自身「多語種」「跨專業」的優勢,從學校出發,足跡遍及上海,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形成了長達15萬字的調研報告、9萬餘字的採訪稿和口述史、2部多語種非遺紀錄片、5種非遺合作文創產品,取得了8類21項階段性的成果,向世界講好上海非遺故事。

近日,記者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採訪時了解到,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負責人張禮駿是該校的西班牙語老師,在墨西哥留學期間,他接觸到了當地的瑪雅文化和阿茲特克文化,聽到還有人在說像瑪雅語這樣古老的語言,便被古文明所蘊含的生命力打動。回國後,他便萌生了深入挖掘中國非遺文化和藝術作品的想法。

張禮駿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 張踐 攝

2020年暑假期間,經過申報、篩選,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西方語系、國際金融貿易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的8名同學成為項目一期成員。張禮駿表示,在團隊成員的選擇上儘可能發揮多語種、跨專業的優勢,學習語言的同學對紀錄片進行翻譯,為非遺的海外傳播打開了窗口;國際金融貿易學院的同學能夠運用所學,為非遺做專業的市場分析;新聞傳播學院的同學則能提供技術方面的支持,拍攝、製作與非遺相關的紀錄片。

在第一期非遺項目里,團隊選擇了顧繡、海派剪紙、面人趙、徐行草編、嘉定竹刻這5項非遺進行調查研究,5項非遺分別對應了繡、剪、塑、編、刻5種傳統工藝。團隊在進行每個項目的走訪調研時,每一位非遺傳承人都讓他們收穫頗豐。

張禮駿在觀看學生「非遺」調研介紹 張踐 攝

張禮駿介紹,在走訪調研松江葉榭竹編時,傳承人手中的一把刀具如何翻譯,讓大家犯了難,為了這把刀具的名稱,調研的老師和同學前往當地來回跑了三趟。最後,通過查閱文獻,才最終確定正確的文字。同時張禮駿表示,希望未來能夠進一步拓寬非遺文化傳播渠道,讓非遺文化進一步得到外國朋友的認可。目前,上海外國語大學非遺記譯與傳播中心二期項目的團隊規模越來越大,加入的隊員也越來越多,將來他們不僅是助力非遺傳習傳播的「實幹家」,更是致力於講好非遺故事的「新生代」。(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