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農業科學家,跟阿里巴巴一起做了另一件大事

羅超頻道 發佈 2020-12-22T19:29:20+00:00

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未來五年我國將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通過持續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建設智慧農業,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科技興農成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戰略,數字農業成為大方向。

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未來五年我國將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通過持續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建設智慧農業,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科技興農成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戰略,數字農業成為大方向。

一個新頻道,替農業院士們解憂

12月18日,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辦,到會的有30位農業院士和科學家,還有農業農村部和雲南省農業廳的政府官員、阿里巴巴數字農業團隊,農業科技與數字科技融合已是與會者的共識。

現代農業在落地層面最迫切的問題就是產銷脫節。在生產側,農業科學家們田間地頭搞研發,農民們臉朝黃土背朝天搞種植。在現代育種、無人機施肥、機器耕種收割、智能灌溉、有機化肥等等農業新技術賦能下,新品種不斷湧現,農產品越來越優質,但就是賣不出好價錢。

農民沒有增收,科學家沒有實效,優質卻不優價,「科技興農」走不通,用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院長劉艷的話說,「始終覺得差了一口氣!」

破解問題的關鍵是產銷打通,讓優質農產品賣出好價錢。在論壇上,科學家們與阿里的合作項目「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在手機淘寶首頁「土貨鮮食」正式上線,首批入駐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等13位科學家,帶來各自新技術示範基地培育的遼寧大米、雲南青提、四川紅原氂牛奶粉等新品。

消費者可以直接在專門頻道購買農業科學家用新技術培育的優質農產品,在行業尚屬首次,通過此舉,農業科學家與農民們耗費心血打造的好產品,有了品牌、技術與品質溢價,就可以賣出好價錢。

淘寶已是中國農產品上行第一平台,2019年阿里巴巴平台農產品交易額達到2000億元,繼續穩居各大電商平台之首。

淘寶、天貓、聚划算、盒馬、芭芭農場、1688與阿里國際站等平台均在持續貢獻交易額,淘寶有足夠大的用戶觸達能力,讓農業科學家基地的直選產品有銷路。同時,淘寶具有成就農產品品牌的能力,阿里正在系統性地打造100個價值超10億的農產品地域品牌,大機率會成為中國農產品品牌第一平台。

「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上線,是科學家們與阿里農業的第一個正式合作項目,論壇上的信息顯示,雙方的合作將越來越深入。除了產銷對接,院士專家們與阿里還將聯手探索數字農業創新,共同推動農產品產地、生產過程等多要素的數字化,為農戶和農業生產企業賦能。

實際上,此前院士科學家們與阿里農業就有多次互動,他們與阿里合作越來越深入,正是我國數字農業漸入佳境的一個佐證。

「一生只做一件事」,院士專家們有了新思路

說到農業科學家,人們往往會首先想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1964年以來,袁隆平五十多年如一日,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將畢生精力都獻給了水稻事業。

像袁隆平這樣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農業科學家還有很多,有的專家一輩子都在研究如何種出更好的柑橘,有的專家一輩子在研究如何科學養豬,還有的專家一輩子在跟馬鈴薯打交道……

多年來,這些院士專家們都在思考與解決一個核心問題:提高產量,比如種植專家致力於提高單位面積的畝產量,雜交水稻做到畝產一千(公)斤解決我國14人口吃飯問題和我國糧食安全問題。

數字農業的出現,讓農業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雖然農業科學家們依然「一生只做一件事」,但做事的思維卻變了,核心思路是從向土地要產量升級成向技術、品質與品牌要價值。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將農業科技與數字科技結合起來,通過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手段,實現農業現代化、自動化與品牌化,在同樣的土地上創造更多價值,這也是阿里「畝產一千美金」計劃的初心。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院士專家選擇與科技巨頭牽手,他們不只是關注農業科技,同時對數字科技寄予厚望,與擁有數字科技、願意躬身務農、具有落地能力且實踐經驗豐富的科技巨頭合作。

阿里巴巴,成了院士科學家們的首選平台。最先與阿里牽手的科學家,就是袁隆平院士。今年1月10日,阿里「畝產一千美金」院士助農合作計劃正式啟動,根據合作協議,袁隆平院士站負責種植技術的推廣,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負責搭建科技農場,打通產供銷體系,雙方的第一個落地項目就是要在中國分布廣泛的鹽鹼地上,推廣種植耐鹽鹼地水稻1億畝。

2月17日疫情最嚴重時,由「柑橘院士」鄧秀新和「花生院士」張新友領銜,30位中國農業產業領域的領軍專家加入到阿里巴巴「愛心助農計劃」,共同幫助因疫情受困的農民渡過難關,這些院士專家成為阿里「外腦」,給出建設性建議幫助農民們解決滯銷問題。這一次入駐「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的首批科學家,很多都曾參與「愛心助農計劃」。

復盤可以看到,一年下來,農業科學家和阿里巴巴的合作有了顯著進展:

  • 與阿里合作的農業科學家,從袁隆平院士一人到單個單個合作,再到一群人集體進駐;
  • 合作形式從疫情非常時期的愛心助農,變成開通直選頻道這樣的日常合作;
  • 合作內容從產銷互通,逐步升級成科技農場、生產過程數字化等數字農業全鏈路協作。

「袁隆平+阿里巴巴」模式正在被快速複製。

為何阿里成為農業科學家們的共同選擇?

在一眾具有數字化技術的科技巨頭中,院士專家們相中阿里巴巴,原因在於多方面:

首先,疫情加速農業數字化進程,讓院士科學家們感受到阿里數字基礎設施的實力。

參加「愛心助農計劃」的院士就看到阿里數字化體系對農產品的賦能實力。阿里打造了從採摘、包裝、運力到銷售的全鏈路數字供應鏈,直采原產地農產品直供全國。在海南,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與天貓、菜鳥協作,兩天內緊急重建本已癱瘓的供應鏈,三天賣出超500噸海南滯銷農產品,這讓首次接觸阿里體系的農業科學家看到了後者的數字化實力。

其次,袁隆平等科學家與阿里合作的成果,讓更多農業科學家們看到實效。

10月,全國10萬畝海水稻即將迎來豐收季,袁隆平院士與阿里的合作得到落地,海水稻熱銷,他親筆題字「荒灘變福田,豐收正當食」在網上刷屏。

在阿里平台,越來越多像「院士大米」這樣的高科技農產品,正在成為爆品,比如國家穀子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刁現民研發的沁州黃小米等大批科研農產品成為線上網紅品牌;再比如盒馬和阿里數字農業聯合陝西獼猴桃專家李曉陽共同為即食獼猴桃設立數字化標準,成功研發出國內首款即食獼猴桃,上市一月實現日銷量翻12倍,超過此前暢銷的進口品牌。

隨著成功案例的不斷增加,更多科學家們看到了實效,紛紛加入到阿里數字農業大軍,這就是典型的「頭雁效應」。

最後,阿里巴巴將數字農業當成系統工程來做,讓農業科學家們看到了決心、耐心和落地能力。

自2018年推出「畝產一千美金」計劃以來,阿里一直在實打實地系統推進數字農業落地。阿里數字助農的願景宏大, 要解決的不只是農產品產銷這一個環節的問題,而是要系統性地解決中國農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問題。

2019年阿里成立數字農業事業部,聚合經濟體超過20個涉農業務力量,構建數字農業基礎設施。依託「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這一核心抓手,20個涉農業務,從供應鏈、銷路、品牌、金融、農業科技等等維度來助力中國農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阿里農業做得很「重」。一方面,花大力氣做基礎設施,截至2020年11月,阿里全國5大阿里數字農業集運加工中心(產地倉)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阿里還建成了超過120個「盒馬村」,成為數字農業基地中的代表。另一方面,阿里數字農業團隊深入到田間地頭與農業科學家與農民兄弟們泡在一起,解決現代農業的具體問題。

阿里巴巴做農業也很有耐心,其與袁隆平院士的1億畝耐鹽鹼地水稻項目周期,就長達10年,這樣的合作周期在網際網路行業並不多見。因為阿里深知,農業跟第二第三產業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長周期,理解農業且具有耐心是做好農業的關鍵。

阿里做數字農業不是來分利或者玩票的,而是真心實意要用數字化技術幫助中國農業實現轉型升級。正是這樣的決心、耐心與能力,讓農業科學家們願意通過牽手阿里巴巴,來探索農業科技與數位技術的結合,最終實現幫助農民增收的目標——這一點正是數字農業的初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