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精兵一戰被殲,西楚第一戰將何以如此不堪?龍且比韓信差在哪

我是趙帥鍋 發佈 2020-12-22T23:43:09+00:00

公元前203年,韓信趁酈食其說齊歸漢之際,突然對齊國發動大舉突襲。因為,酈食其在劉邦陣營中有著不可低估的地位,他親自到齊國簽訂友好條約,且本人都還在齊國都城內,所以齊國有理由相信劉邦絕不可能在這個時候進攻齊國,在這種背景下,田橫就暫時放鬆了對韓信的警惕。

公元前203年,韓信趁酈食其說齊歸漢之際,突然對齊國發動大舉突襲。

因為,酈食其在劉邦陣營中有著不可低估的地位,他親自到齊國簽訂友好條約,且本人都還在齊國都城內,所以齊國有理由相信劉邦絕不可能在這個時候進攻齊國,在這種背景下,田橫就暫時放鬆了對韓信的警惕。

可沒有想到,韓信卻利用這個空檔,直接率領軍隊殺了過來。由於韓信占據先手,所以一戰便擊敗了齊國的軍事主力,齊國很快就陷入全面瓦解的境地。

基於項羽的利益,如果讓韓信成功奪取齊國,那接下來韓信趁勢率軍南下,項羽的老巢就將無法倖免,所以他必須要救援齊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問題是,在西線的滎陽、成皋戰場上,由於成皋被劉邦給奪走,導致項羽本人根本無力抽身離開。

在這種背景下,項羽只好派自己的首席大將龍且前去阻擋韓信。

龍且的生平

由於史料的缺乏,龍且早期的經歷已經無從得知,但據《史記》記載,在項梁剛起義時,龍且就以司馬的身份追隨左右。要知道,「司馬」是古代掌管國家軍政和軍賦的官員,其地位僅次於三公,與六卿相當,其職能相當於隋唐以後的兵部尚書一職。

從某種意義上說,單就龍且的職務,就足以說明他在項羽集團中的重要地位,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龍且的確就是項羽帳下當之無愧的第一戰將!

在秦二世二年,秦領章邯將率軍攻打齊國,並在臨濟大敗齊國田詹;無奈之下,齊王只好求助楚國,項梁隨即帶龍且前去救援,兩人於東阿大破章邯的秦軍;後來,英布反叛項羽,

龍且又奉命討伐,面對勇冠三軍且實力強大的英布,龍且又一戰將其擊敗。

從這兩次戰爭就可以看出,龍且不僅是項氏叔侄最倚重的將領,而且他的軍事才能也非常厲害;從某種意義上說,在與韓信交戰之前,龍且也有著不敗的戰績!

因為類似的原因,在韓信擊敗齊國,項羽自身又抽不開身的情況下,項羽第一時間想到了龍且,他果斷把救援齊國這個光榮而重要的任務交給了龍且。

並且,項羽在自身戰事吃緊的背景下,還將自己麾下近一半的軍事力量(號稱20萬)都交給龍且帶走。從這層意義上說,項羽對龍且所寄的厚望,不可謂不大!

龍且的選擇

當龍且率軍來到齊國後,有人就給龍且獻了一條計謀:「漢軍遠征作戰,所向披靡,而齊,楚本土作戰兵易渙散,不如深溝高壘,以守為攻。招撫已淪陷城邑,使知齊王存,楚來救,這必定使漢軍得不到糧食,會不戰自敗。」

簡單點說,這條計謀的核心就是不與韓信的軍事主力正面交鋒,而是憑險據守,和韓信的慢慢耗,以打持久戰為主,然後通過後勤優勢把韓信的軍隊拖垮。

當然,除了這個方案之外,當時的龍且還有一個可供選擇的方案,恰好與上面那個方案相反,那就是正面與韓信的軍事主力交鋒,雙方一戰定勝負!

從後來發生的濰水之戰來看,龍且顯然選擇了第二種方案,那就是與韓信直接展開決戰;結果卻是龍且慘敗,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龍且本人也戰死沙場!

從這一結果來看,龍且的選擇自然是錯誤的;問題是,龍且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戰將,他明明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方案,為何還非要急著和韓信決戰呢?

龍且的困境

按照史書上的說法,龍且之所以不選擇和韓信打持久戰,主要是因為他輕視韓信且急求戰功。

對此,史書上特意記載了這樣一段內容:「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

這段話翻譯一下就是:以我(龍且)對韓信的了解,我想打敗他很容易;如果我選擇和韓信打持久戰,最後即便拖垮了韓信,那我有什麼戰功呢?現如今我明明可以一戰擊敗韓信,而且還可以趁機席捲齊國,為什麼不做呢?

客觀來說,龍且的這番話,雖然比較合理的解釋了他選擇和韓信速戰速決的原因,但我認為這更多只是表層原因。

因為,龍且作為一個被項羽倚重且久經沙場的戰將,從理論上來說,他不可能如此膚淺的做出如此重大的選擇;關鍵是,這場戰役還事關項羽集團的生死存亡,龍且更不可能在這種時候還把自己的戰功看得如此重要!

試想,如果龍且真就是這樣的水平,他應該不可能成為項羽帳下的第一戰將,更不可能一直被項羽叔侄視為左膀右臂!

要知道,項羽作為當時的第一實力派,其帳下可謂是藏龍臥虎,而在這亂世之中,這些人的實力和地位大都是靠實打實的戰績打出來的,龍且能排在第一位,必然有其過人之處!

所以,龍且選擇和韓信速戰速決,應該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在我看來,龍且急於和韓信決戰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原因,是龍且害怕齊國勢力趁機復活!

當時,龍且軍隊雖然是前來救援齊國,但本質上他和韓信軍隊一樣,都屬於是客軍,這也就意味著他在齊國也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根深蒂固的軍政勢力。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龍且選擇用持久戰來拖垮韓信,那他就必須藉助齊國的力量;否則,他也會和韓信一樣被後勤拖垮。問題是,龍且想要藉助齊國的力量,就必須幫助齊國復國,讓齊國原先的那些軍政勢力集團重新復活,這樣他們才能更好的幫助龍且拖垮韓信。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龍且選擇持久戰,就意味著齊國將因此復活,這樣雖然可以擊敗韓信,但卻並不意味著龍且的勝利。因為,齊國一旦復活,它的第一個念頭肯定是想辦法把龍且和他的楚軍趕出齊國,總而言之,齊國是齊國人的齊國,絕不是項羽和龍且的齊國。

在這種背景下,龍且相當於前腳剛把韓信的危機給解決,後腳又不得不面臨齊國的威脅;更可怕的是,如果復活之後的齊國,基於自己的利益反而和劉邦眉來眼去,那龍且豈不是幸苦一場,卻給齊國做了嫁衣裳。

第二個原因,是龍且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打持久戰。

龍且此番攻打韓信,一共率領了二十萬軍隊,雖然這只是號稱,其中難免會有誇大成分,但真實的數字,顯然應該不會少於十萬,這也就意味著項羽麾下近一半的兵力都被調走;在這種背景下,項羽在西線戰場(滎陽、成皋一線)的兵力自然會變得非常吃緊。

要知道,西線戰場是項羽集團的主戰場,在這裡項羽不僅要正面對抗劉邦的軍事主力,還要應付英布和彭越的持續騷擾;關鍵是,因為成皋的丟失,項羽已經開始處於不利地位。在這種局面之下,項羽還把一半的兵力交給龍且,這顯然會讓項羽的形勢更惡劣。

因此,龍且此番前去攻打韓信,必須速戰速決,因為項羽這邊實在耗不起。

如果龍且選擇打持久戰,雖然可能讓他取得勝利,但卻有可能讓項羽出現危機;而一旦項羽在主戰場失敗,那龍且即便取得第二戰場的勝利,也是於事無補!

第三個原因,是龍且對打敗韓信非常有信心!

當時的韓信,他真正崛起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就一年時間。在這一年裡,韓信雖然取得了很多勝利,但因為韓信故意釋放煙霧彈,以至於很多人總覺得,韓信之所以能取得的勝利,主要是因為他的對手犯下各種幼稚的錯誤。

比如,韓信背水一戰擊敗陳餘後,就故意推崇李左車,讓人們覺得韓信之所以取得這次勝利,主要就是因為韓信遇到了二傻子一樣的陳餘。

因為,能夠輕易打敗韓信的戰略方案就擺在陳餘的面前,結果陳餘卻死活不用。更關鍵是,陳餘在與韓信的作戰中,竟然傾巢而出去追擊漢軍,一點軍事常識都沒有,簡直像個二傻子,結果最後讓韓信給輕易奪了營寨。

從某種意義上,韓信的這種煙霧彈施放得非常成功。因為,後世的人在說到陳餘的失敗時,總是說,陳餘太傻了。至於龍且呢,顯然也被韓信的這種煙霧彈給迷惑了!

而且,韓信肯定還會通過各種假象,讓龍且的這種心理繼續放大,讓他覺得韓信以前之所以一再勝利,不過是因為走狗屎運,是因為他的對手犯下各種幼稚的錯誤!

龍且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戰將,他肯定認為自己不會犯這種幼稚的錯誤。既然如此,他自然認為擊敗韓信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他也就沒有必要特意選擇打持久戰!

龍且的結局

韓信自出山以來,幾乎所有的戰役,都是力求一戰摧毀對方的軍事主力。所以這次對戰龍且,韓信也是計劃如此!

在這種背景下,韓信在得知龍且想要速戰速決的心理後,便一步步引誘龍且決戰,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韓信還不斷讓龍且輕視自己的心理無限放大,於是龍且在缺乏了解附近地理的背景下,就下令全力追擊韓信的軍隊。

結果,韓信在夜裡,讓軍隊把維河上游用沙袋堵了起來,自己先率軍從維河涉水逃走,龍且率人剛剛渡過維河,那些沙袋就被韓信的士兵挖掉了。

於是,本來很和緩、很淺的河水,突然洶湧而下,龍且的軍隊當時就被截為兩部分,龍且只率領著一小半部隊過了河,後面的部分暫時都無法過來了。

在這種背景下,龍且親率的先頭部隊,當時就被韓信全殲了;至於後面的大部隊,因為群龍無首隻能各自作戰,結果被漢軍各個擊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