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秦帝國之裂變》到《大秦賦》,秦軍戰鬥力為何越來越強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1-08-12T02:49:58.170233+00:00

563年,按照古代20歲一代人計算,足有28代。這一時長,正是秦國從西陲諸侯到統一華夏所需的時間。《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和《大秦賦》等三部電視劇,對大秦擴張史進行了藝術性展現。

563年,按照古代20歲一代人計算,足有28代。這一時長,正是秦國從西陲諸侯到統一華夏所需的時間。

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和《大秦賦》等三部電視劇,對大秦擴張史進行了藝術性展現。觀眾在感受冷兵器戰爭的視覺衝擊之餘,不禁對秦軍類似於「滅霸響指」般的戰鬥力產生了好奇和疑問。


上圖_ 《大秦賦》劇照


《大秦帝國之裂變》首播於2009年,劇中商鞅以「霸道」說服秦孝公,開啟了秦國富國強兵之路。為了促使秦軍儘快形成較強的戰鬥力,商鞅推出了《軍爵律》,建立了二十級軍功爵。「能得爵(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普通士兵可以通過殺敵立功,進爵封地,而原有的秦國「宗室非有軍功論, 不得為屬籍」,即使是宗室貴族也要靠軍功保持自身地位,否則將面臨公族除名的處罰。

厚賞軍功的同時,商鞅對消極作戰或逃避戰爭的行為,進行了懲處。「其戰也, 五人來薄為伍, 一人羽而輕其四人, 能人得一首則復。」也就是說秦軍五人小隊中一人陣亡,其餘四人必須斬得一個敵首才能贖罪,否則將受到車裂的處罰。另外,「失法離令, 若死, 我死,鄉治之, 行間無所逃, 遷徙無所入。」秦國實施連坐法,避免逃兵的出現。《軍爵制》把政治待遇、經濟利益和個人榮譽緊密捆綁,戰爭成為秦國民眾生活的主旋律,秦國出現了「聞戰而相賀」的局面。


上圖_ 商鞅變法


秦國採用軍功爵制的效果是明顯的。據統計,從商鞅變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公元前246年),秦國同六國作戰67次,獲勝58次,互有勝負5次,敗北僅4次。《荀子》稱:「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有遇之者, 若以焦熬投石也。」齊技擊、魏武卒同為戰國精銳,秦銳士同樣能殲而滅之,足見其戰鬥力之強。

商鞅在《商君書》中認識到農業的重要性:「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這番話透露出商鞅將農業和軍隊作為變法的核心內容。他提出:「今王發明惠,諸侯之士來歸義者,今使復之三世,無知軍事。秦四竟之內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於律也。足以造作夫百萬。」

秦王積極貫徹執行,推出三代免徭役和十年免賦稅的優惠政策,吸引各國流民歸附。如此一來,既不耽誤征伐他國,又能保證軍糧供應。《大秦帝國之裂變》再現了秦國變法圖強的歷史篇章,商鞅給秦軍注入了英勇頑強的軍魂。


上圖_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趙氏,名駟,咸陽(今陝西咸陽市)人


大秦帝國之縱橫》的大咖自然是秦惠文王。他車裂商鞅後,依舊推廣變法新政,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採納大將司馬錯的建議,利用巴蜀互毆之際,派軍自金牛道入川伐蜀,先後在葭萌(今四川廣元)和武陽(今四川彭山東)戰勝蜀軍和巴軍,一舉奪得巴蜀之地。

《華陽國志·巴志》有雲:「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山林澤漁,園囿瓜果,四節代熟,靡不有焉。」用地大物博形容巴蜀,並不為過。秦國過戶巴蜀後,給秦軍積累了豐厚的戰爭資源。司馬錯在很短的時間內,組織「巴蜀眾十萬,大船百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

得到巴蜀後,秦軍實力不容小覷。《雲夢竹簡》記載:「櫟陽二萬石一積,咸陽十萬一積。」依靠巴蜀源源不斷的糧食供應,整個軍隊的後勤供應再無後顧之憂,秦軍戰鬥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蜀即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可見秦惠文王和司馬錯之間的君臣合作,促使秦國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影視紅人羋八子的老公秦惠文王,為秦軍解決了軍需供應的難題,秦軍戰鬥力再上新台階。


上圖_ 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葬中出土的秦簡


最新播出的《大秦賦》,呂不韋的表現十分搶眼。出身商人的呂不韋,屢屢被斥為「賤商」。《戰國策》和《史記》對他的描寫有著不小的出入。相較電視劇中的形象,歷史上的呂不韋是個地道的實幹派。

受軍功爵制的刺激,秦軍滋生出暴戾殘忍的副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從商鞅變法到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在112年內,秦軍先後實施了18次大規模屠殺。另據清人梁玉繩的統計,秦國統一六國過程中,「共計一百六十六萬八千人」遭到秦軍屠戮。

三國時期的學者何晏一針見血的指出:「天下見降秦之將頭顱似山, 歸秦之眾骸積成丘, 則後日之戰, 死當死耳, 何眾肯服, 何城肯下乎?」過分殺戮,激起了六國的恐慌和抵抗心理,不利於秦國的進一步拓展。


上圖_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


呂不韋扭轉了秦軍屠殺成性的不良風氣。他改弦更張,提倡「義兵」,強調:「克其國, 不及其民, 獨誅所誅而矣」,義兵的根本目的是「義兵至,則鄰國之民,歸之若流水,誅國之民,望之若父母… …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這表明義兵實際上擔負著征服和教化的雙重使命,與商鞅時期的秦軍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在呂不韋主政的13年間,僅在秦王政二年,發生「麃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除此以外沒有發生大規模屠殺。隨著秦滅六國成為大勢所趨,義兵策略間接提升了秦軍士氣,減少了秦國對外擴張的阻力,縮短了統一六國的時間。


上圖_ 鄭國渠


上圖_ 都江堰工程布置圖


此外,呂不韋在關中和巴蜀開鑿了鄭國渠和都江堰,前者鑿涇河為渠,灌溉「澤鹵之地四百餘頃, 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說明鄭國渠有效改善了關中平原土地的鹽鹼狀況,提高了當地的糧食產量。

都江堰在呂不韋生前開工,蜀郡太守李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這項工程完工之後,奠定了巴蜀地區「天府之國」的美名,也為秦軍與六國的最後決戰,增加了一塊重要的砝碼。《大秦賦》既是呂不韋「賤商」逆襲的紀念碑,又是秦軍做大做強的衝鋒號。


上圖_ 秦 戰車兵


縱觀整個電視劇系列,《大秦帝國之裂變》是前哨戰,改革家商鞅披荊斬棘,銳意進取。《大秦帝國之裂變》是拉鋸戰,大當家秦惠文王步步為營,縱橫捭闔,《大秦賦》是攻堅戰,政治家呂不韋奇貨可居,手段精明。這三人不但是秦朝首創封建的創造者,也是秦軍戰無不勝的奠基人。


作者:計白當黑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熊 梅 《軍功爵制與秦軍戰鬥精神的培育》

【2】楊 華 《商鞅變化與秦兵制》

【3】黃兆宏 《從雲夢竹簡看秦軍制》

【4】朱紹候 《秦相呂不韋功過簡論》

【5】張 軍 《試析戰國後期巴蜀經濟發展的原因》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