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首席專家的電能供熱報告:電能供熱技術的發展及未來的前景

全國能源信息平台 發佈 2021-08-12T02:20:14.197764+00:00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11月1日,「電能供熱技術的發展及未來的前景」專家論壇在邯鄲舉行。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11月1日,「電能供熱技術的發展及未來的前景」專家論壇在邯鄲舉行。從哈爾濱來到邯鄲,中國電能供熱首席專家、中國建築節能協會電能供熱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斌教授為邯鄲傳經送寶,與邯鄲市建築、水利、建設和設計界人士分享了他27年來致力於電供暖系統的研究成果,並為冀南地區首個應用樣板點讚。

電能供熱,國家鼓勵、前景向好,張斌教授詳細解讀了電能供熱的前景。據了解,電能供熱是將清潔的電能轉換為熱能的一種優質、舒適、環保的採暖方式。二十世紀初,電能供熱在挪威、美國率先採用;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能供熱引入我國。如今,電供暖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集中供暖方式的有效補充。

在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禁止電能供暖到如今鼓勵電能供暖,不斷修訂和完善出台了與電供暖相關的標準。2016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明確提出,要按照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居民可承受的方針,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儘可能利用清潔能源,加快提高清潔供暖比重。2018年,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做好2018—2019年採暖季清潔供暖工作的通知》,要求紮實抓好清潔取暖實施方案落實,穩妥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堅持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以供定改,先立後破。

張斌教授說,他一輩子研究了一件事——電熱能。自1992年起至今,他和他的團隊對電供暖系統研究整整經歷了27年,見證了這個行業由弱變強、由小到大的全過程:他和他的團隊率先對國內外各種電供暖系統進行了大量系統性的應用研究與示範性設計;參與了國內第一個電供暖技術規程的起草與制訂;在國內建立了第一個電供暖系統實驗室;第一個將電供暖作為主供暖系統設計到實際工程中;主持並設計了國內第一個電供暖小區;在國內發表了第一篇關於電供暖系統的實驗研究學術論文;在全國選擇了第一個電供暖小區進行了2個採暖季的實驗及應用研究,並在吉林省及北京地區進行了累計長達25年的實驗研究;設計各類建築採用不同方式不同地域的電供暖系統3000餘項、近500餘萬平方米。

電能成為集中供暖的有效補充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的集中供暖模式也在發生些微的變化。近年來,電能供熱正在成為集中供暖的有效補充,正在逐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物質要求。

張斌教授向大家詳解當前住宅內電能供熱方式主要分類:

第一類,間接式供熱系統,是以電力為能源,通過低溫傳熱的新型供暖方式。

第二類,採用電鍋爐(直熱式和蓄熱式),將水加熱後通過管道輸送至散熱器,將熱量主要以對流方式傳遞給室內。

第三類,蓄熱式供熱系統,利用蓄熱磚或蓄熱材料儲存的熱量支持全天的供暖,同時利用峰谷電價差錯峰用電達到降低費用的電熱設備。

第四類,直熱式供熱系統,其熱量利用外表面材料輻射供暖或以對流傳熱原理髮出熱量,直接加熱室內空氣,室內升溫迅速。

談到運行方面,他說,電能供熱控制模式多樣、靈活,可巧妙運用峰谷平分時電價,使運行成本降低,運行效果更優,形成良性循環。目前,國家強制推行建築節能,各地執行力度不斷加大,隨之出台的建築節能65%、75%的標準,給電供暖行業帶來機遇。2015年開始,北京、山東、新疆、河北、天津等地全面執行75%建築節能標準,這為電能供熱提供了高效的運行場景。

但是,張斌教授也談到清潔取暖面臨的系列問題。如,缺少統籌規劃與管理,建築節能水平較低,技術支撐能力有待提升,商業模式創新不足等。破解這些難題需要運用市場「無形」的手和政府「有為」的手,運用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理念加以解決。

智能技術,讓行為節能成為自覺

張斌教授認為,多年來,我國城市形成了以區域鍋爐房和熱電廠為熱源的集中供暖方式,燃料主要為煤,燃煤所造成的粉塵和有害氣體排放嚴重污染了城市的空氣,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儘管它會因跑、冒、滴、漏等造成很多麻煩,使用壽命不能與建築物同壽,維修、更新的再投入很高,但是人們已經習慣了集中供暖方式。

目前,我國供暖改革正在逐步推進,集中供暖、按面積收費的供暖方式已經持續多年,隨著居民生活方式和福利制度的改革,供暖計費方式正在向著分戶計量、按熱量收費的時代邁進。

說到電熱供暖,他說,隨著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網際網路+」技術進入百姓生活,完全可以讓行為節能成為每個人的自覺。比如,一套居室如果暫不入住,可以關閉熱源或維持最低溫度;大面積的住宅多個居室可以按需要採取靈活的供暖方式;上班家庭可以按上班和在家起居的時間控制不同時段的供暖溫度;老幼婦孺可按照生理需要調節自己最佳取暖溫度;辦公樓、寫字樓亦可按辦公作息規律設定不同時段的供暖溫度,這就是常說的行為節能。

改變傳統供暖模式,尋求多元化的供暖新途徑將是未來城市供暖發展的方向。從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由於能源不可再生的稀缺性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電供暖技術由於供暖方式的人性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必將帶來供暖方式的進步。

為冀南地區首個應用樣板點讚

張斌教授的邯鄲之行,是因為一個正在建設的康養小鎮項目率先應用了電熱能而吸引了他,他欣然前往考察,稱讚邯鄲水投集團在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趟出了一條應用電熱能服務居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路子。

此次專家論壇的東道主,邯鄲水投集團在磁縣滏陽河畔設計建設了一個風景賽江南的如意湖,隨後又在如意湖畔規劃建設了一個磁安康養小鎮項目,並率先大面積應用了電能供熱技術。據悉,這在河北省南部地區尚屬首例。針對這一新技術的應用,張斌教授前來作課題調研。

據張斌教授介紹,電能供熱已經在我國各個區域和很多城市投入使用,北至黑龍江,南至長江流域,西至內蒙古、新疆,東至京津冀地區,大量建築項目在運用。他特彆強調,在建築節能達到75%的情況下,取暖效果差不了,運用成本高不了。

記者經實地採訪了解到,磁安康養小鎮緊鄰美麗的如意湖畔,目前,正在建設之中的是如意壹號項目,整個建築群按照75%的建築節能標準建設,除對牆體進行加厚外,還提升了門窗的密封性,整個建築的保溫隔熱性能更好。

正在安裝電暖系統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整個項目為電能供熱,採用了石墨烯地暖系統,其發熱原理是通過分子進行布朗運動對空間熱量傳遞,具有受熱均勻,換熱面積大,不乾燥、壽命長的特點。該供暖系統可不受供暖時間限制,隨時供暖,自主開關,從而避免秋冬和春寒引起的溫度不適,也可根據家庭成員的不同採暖需求單獨設定每個房間溫度,每個居室分區獨立控制,不使用轉低溫運行或關閉,從而降低運行成本。此外,該系統還實現了智能網聯,通過手機APP遠程開關、調節溫度。

「目前有部分房間已經開始電熱供暖,並安排了專業人士統計運行數據。」如意壹號項目負責人張瑞康表示,經過入冬以來的試運行,體驗者感覺該採暖系統安全舒適、便捷省心,期待看到整個冬季的運行數據,相信會有一個不錯的能耗表現。

張斌教授表示,項目竣工之時將再赴邯鄲,就節能效果和取暖效果作深入調研,豐富他的研究成果。

專家簡介:

張斌,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熱能工程系教授,高級工程師,兼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熱能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擔任中國建築節能協會電能供熱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電能替代產業發展促進聯盟專家委員、中國電能供熱首席專家。

我國電能供熱發展歷程:

1992年,建立了國內第一個電供暖實驗室;

1994—2005年,先後在東北三省電力部門設計安裝大小變電所近百個,主要採用電熱板和發熱電纜系統;

1998—1999年,位於保定的國內第一個電供暖(電熱膜)小區設計安裝並建成投入使用;

2000年初,引起媒體和社會關注的北京雙裕電熱膜供暖小區運行費過高及室溫不達標引起爭議;

2000—2003年,瀋陽建成國內第一個綜合布線並採用電熱膜及部分電散熱器供暖小區,也是當時國內最大的電供暖小區,約30萬平方米。

2008年,制定了電採暖散熱器的行業標準(JGT236-2008);

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推出上世紀90年代以前,全國經常性的拉閘限電,用電緊張,我國電力部有文件明確規定不得用電作為供暖能源,即不得用電採暖;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用電平均增容費3000元/kwh。按當時平均每戶電採暖用電負荷8kw(100m)計算,每平米增容費約240元,這也是制約電供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階梯電價,2012年7月1日開始實施。

2015年,國家發改委發文要求尚未出台居民用電峰谷電價的地區需在當年年底前出台政策,由居民用戶選擇執行。這對電採暖用戶來說,無疑是一項重大利好。

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聯合下發《關於印發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的通知》(簡稱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通知),規劃提出有效降低用戶取暖能耗;助推節約、高效、適合清潔電能源供暖發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環球表計,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台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