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疫情令中國人直面心理問題

環球網 發佈 2021-08-12T01:02:32.149096+00:00

來源:環球時報《紐約時報》12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社會)對心理健康長期避而不談,但疫情已改變這種狀況中國抗擊新冠病毒的戰鬥基本結束,但武漢醫生張曉春(音)卻陷入抑鬱,她對自己甚至在父親病危後仍堅守崗位的決定感到痛苦,還擔心常被單獨留在家中的年幼女兒。

來源:環球時報

《紐約時報》12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社會)對心理健康長期避而不談,但疫情已改變這種狀況中國抗擊新冠病毒的戰鬥基本結束,但武漢醫生張曉春(音)卻陷入抑鬱,她對自己甚至在父親病危後仍堅守崗位的決定感到痛苦,還擔心常被單獨留在家中的年幼女兒。但她並未把這些感受藏在心裡,而是諮詢治療專家。不過,就在幾年前,對這種事秘而不宣還是中國人的普遍做法。

新冠疫情已迫使中國民眾直面心理健康問題,由於資源匱乏和普遍的社會污名化,這是個長期遭到忽視的話題。即使到了今天,相關歧視依然存在。

但疫情暴發後,這種狀況越來越需要改變。上海某大學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在中國疫情高峰期,全國1/3以上的人曾經歷抑鬱、焦慮、失眠或應激反應等。一位北京專家告誡說,有關影響可能持續一二十年。對此,中國官員已迅速動員起來提供幫助。地方政府開通熱線電話,有關心理協會推出App並舉辦網上研討會,學校篩查學生失眠和抑鬱症狀,一些大學還設立新的心理諮詢中心。

但這個國家也面臨不小的挑戰,14億人口嚴重缺乏(心理)治療師。世衛組織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每10萬中國人中僅有不到9名心理健康專業人士。人們希望這場疫病能推動中國圍繞心理健康的對話出現長期轉變。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政府高層下令改善治療的結果。

武漢的心理諮詢師杜洺君在談到今年有很多人尋求心理治療時說:「由於這次疫情,人們更勇於尋求幫助。越來越多人開始接納(心理治療),這是一種新現象。」

早在武漢封城時,杜和她在省心理諮詢師協會的同事就在政府支持下開通24小時熱線,並在報紙上登廣告、在微信上發帖,向這座突然被恐慌震顫的城市伸出援手。他們很快被(求助電話)淹沒,熱線最忙時每天要接聽二三百個電話。隨著(疫情)狀況逐漸改善,電話逐漸減少。

在全中國範圍,隨著教育部發出積極應對「疫後綜合徵」的警告,各地學校都擴大了心理健康諮詢並鼓勵學生花點時間放鬆身心。儘管此類服務開展多有波折,但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均表示這有助於破除對心理健康的成見。上海心理學家梁玲燕(音)說:「疫情後,人們遠比以前更關注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這將是一種長期轉變。」(作者Vivian Wang等,丁玎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