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里最真實的古人洞房花燭夜,乍看寫新娘嬌羞,深思則另有隱喻

島主歷史觀 發佈 2021-08-12T00:54:28.497724+00:00

文/藍夢島主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在先結婚後戀愛的古代,洞房花燭夜會是怎樣的場景?《唐詩三百首》里收錄了這樣一首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在先結婚後戀愛的古代,洞房花燭夜會是怎樣的場景?《唐詩三百首》里收錄了這樣一首詩: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是一首通俗易懂又生動有趣的唐詩,刻畫的正是洞房花燭夜後新娘的表現和心理,其中的「舅姑」指公婆,「入時無」即是否時髦,全詩大意是:


洞房裡,昨夜的紅燭一夜沒熄,等到天一亮,新娘就要到堂前拜見公婆了。她精心打扮完之後,低聲柔語問丈夫說:我描畫的眉毛,顏色深淺是否合宜?


從字面意思上看,這首詩描寫的無疑就是新娘拜見公婆前的複雜心情,她不知道自己的裝扮能否討得公婆歡心,所以擔心地問丈夫她的眉毛是否是當下流行的款式。很明顯,她是想得到丈夫的建議和指點,以便在公婆面前表現完美。


原來,古人的洞房花燭夜,我們以為的扭捏嬌羞根本是不存在的,新娘真正擔心的是如何在公婆面前扮演一個合格、得體的兒媳婦。這也是符合古代真實情況的。

但奇怪的是,這首詩的標題卻是《近試上張籍水部》,乍看上去,好像是文不對題,八竿子打不著,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若要弄清這個問題,就要了解唐朝的科舉制度。


雖然說科舉制度誕生於隋朝,但直到宋朝,才真正規範化。唐朝時期,科舉的錄取標準仍是比較隨意的,考試試卷分為「考卷」和「行卷」,「考卷」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考官命題考生答題,根據回答情況打分排名,而「行卷」就比較靈活化了,考生平時寫得比較好的詩詞歌賦都可以入「行卷」,也就是說,「行卷」類似於考生自薦,內容只需是原創,但無需是臨場發揮。


由於唐朝有這種特殊的「行卷」制度,所以考生們通常都會把自己平時的得意之作呈給當世大儒或有地位之人,以求得到讚許或舉薦,這有利於提高「行卷」成績,所以在當時非常盛行,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王維遞「行卷」給玉真公主,最後在玉真公主的舉薦下斬獲了當年的狀元。

這首《近試上張籍水部》,正是唐代詩人朱慶餘在進士考試前夕遞給水部郎中張籍的「行卷」,遂得其題。張籍在當時與韓愈齊名,「恨不相逢未嫁時」就是他的名句。另外,張籍尤以擅長詩文並樂於提攜後輩而聞名,所以給他遞「行卷」的後生晚輩不在少數,朱慶餘便是其中之一。雖然平日的「行卷」已經得到了張籍的讚賞,但臨近考試,朱慶餘還是擔心自己的作品不符合考官要求,所以寫下此詩,再次求證。


詩中,朱慶餘以新娘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考官,用新娘見公婆前的緊張擔心暗喻自己考試前的惴惴不安,表面看是新娘問新郎怎麼才能討公婆歡心,實際上則是朱慶餘問張籍怎麼才能得到主考官的認可。


該詩選材新穎,視角獨特,既有腦洞,又有文采,兼具想像力和創作力,其中的「入時無」三字更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將作者對自己能否順利踏入仕途的擔憂描繪得淋漓盡致。

那麼,張籍又是如何回復朱慶餘的呢?


張籍的回答,也是一首相同風格的唐詩,題曰《酬朱慶餘》,其詩曰: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大意是:越國美女西施剛剛打扮完,又對著鏡子反覆自照。她明明知道自己長得很漂亮,卻因過分愛美,還要反覆自我思量。儘管有許多別的姑娘身穿齊地華服,但並不值得一提,都不及越地采菱姑娘的一曲歌價值萬金。

在這首《酬朱慶餘》,張籍用「越女」比喻朱慶餘(朱慶餘是越州人),用「齊紈」比喻其他人的平庸作品,用「菱歌」比喻朱慶餘的優秀作品,表達了他對朱慶餘才華的認可,暗示他不必為考試擔心,結果必定是高中。


最終,朱慶餘果然在當年科舉中金榜題名,由此走上了仕途。


(本文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