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鄭山明:情滿瀟湘無限意

紅網 發佈 2021-08-10T03:28:01.824183+00:00

圖片來源紅圖。情滿瀟湘無限意文/鄭山明在炎炎酷暑中,細讀田日曰的散文集《瀟水漣漪》,宛如清風拂面,暑氣頓消。雖是散文,主題卻很集中。主要描寫瀟水河沿岸作者家鄉的風物人情、滄桑世事,努力挖掘這方山水的歷史沿革、人物蹤跡和榮枯興替,彰顯其「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自然風光。

圖片來源紅圖。

情滿瀟湘無限意

文/鄭山明

在炎炎酷暑中,細讀田日曰的散文集《瀟水漣漪》,宛如清風拂面,暑氣頓消。

雖是散文,主題卻很集中。主要描寫瀟水河沿岸作者家鄉的風物人情、滄桑世事,努力挖掘這方山水的歷史沿革、人物蹤跡和榮枯興替,彰顯其「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自然風光。在字裡行間抒發作者濃濃的鄉愁情懷。

很多人都愛家鄉、寫家鄉,但大多停留在抽象或朦朧的狀態中,類似於一種樸素而遙遠的情愫,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田日曰則不然,他花很多的精力來了解家鄉的歷史,那些已經或正在消失的美好,那些家鄉獨有的精神和物質上的寶貴財富。所以,他筆下的桑梓故土,便有了歷史的厚重和生命的鮮活,作者濃重的家鄉情結才得以自然而然地沛然釋放。

田日曰本名何田昌,永州市道縣人,供職於雙牌縣。他把生長地道縣和工作地雙牌都視為家鄉,都傾注了大量筆墨去展現兩地的特色和魅力。這兩處地域彼此接壤,清深如許的瀟水縱貫而過。河水潤澤兩岸民生的同時,也孕育或吸引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名流。田昌君根據一些細微線索,以考據般的嚴謹態度,對他們鮮為人知的蹤跡乃至思想的嬗變做了認真的考究,既豐富了這些重要歷史人物的史料,又賦予自己家鄉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從秦朝時隱居淡岩的周貞實游過的「承平洞」,到柳宗元、黃庭堅、周敦頤、何紹基、徐霞客、王船山等在雙牌和道縣的行蹤,作者抽絲剝蠶般娓娓道來,證據翔實,思路清楚,令人信服。生動的文字、豐沛的情感,讓這些枯燥的考究富於詩意和感染力。

作者在記述那些與家鄉名勝相關的故事和傳說時,更是情深義重,感人至深。塔山婆婆茶、何仙姑的傳說、良村青荷、紅軍渡,一個個當地獨有的故事和傳說,承載著一代代人的夢想和價值觀。在市場經濟的觸角滲入社會每個角落、很多蘊含真善美的故事正在慢慢湮沒的時候,田昌君用手中之筆復活這些故事的生命,讓其重新煥發敦化民風、矯正時弊的人性光輝,彰顯其人文價值,其作用就不是單單從文學的角度能夠釐清的了。我們閱讀這些篇目時,會情不自禁喜歡上這方水土和生活在這裡的百姓,內心也會經受一次次靈魂的錘鍊和洗禮。

「鄉愁絮語」一輯雖然篇幅較短,情感分量卻不輕,且更具情趣,頗為感人。田昌君用蘸滿真情的筆,從地名、村名、菜名切題,將富於農耕文化的過往和淳樸真摯的親情,如拉家常般絮絮展開,一幅幅生動溫情的畫卷,引領讀者穿越到那已經遠逝的田園生活中,傾聽那糖榨屋低沉的迴響,品味那甜到心坎里的味道,讓奶奶親手做的酸鹹菜給簡單的生活增添韻味,結識那位像「鐵夾車」一樣勤勞樸實的老父親。是啊,對於一個熱愛鄉土的人來說,每一樣農具,每一種家釀的味道,都會和某個人、某件事緊緊相連,鄉愁就是寄托在這些外人看似平凡簡單甚至破舊的事物上。看得出,田昌君對老家諸多美好的遠逝,心裡裝滿了濃濃的留戀,對遠行的長輩保留著無法割捨的思戀。歲月流逝,很多東西都無法挽留,田昌君將這些美好的事物留存在了文字里,無論村名如何改變,行政村區劃如何變更,那些意蘊深厚的鄉村文化終將得到保存和傳承。

厚重溫情的過往並不是作者的全部。在這本集子裡,田昌君對當下的生活特別是家鄉獨特的自然風光給予了傾情讚頌。桐子坳的紫色和金黃色,新冠疫情期間田野里亮麗芳香的油菜花,西沖森林公園裡的青錢柳和伯樂樹,那泛著綠波一路向北的瀟水河,上梧江那些從老街遷居新屋的老手藝人安恬的生活,都讓讀者體驗到眼下的魅力,體現與時俱進的家鄉和鄉親的日子正在悄然發生令人欣慰的變化。

我在縣裡工作時便與田昌君相識了。他為人豪爽熱情,喜歡結交朋友,對個人的際遇和周邊的人事,都抱樂觀豁達的態度,總是用滿腔熱情去擁抱生活!

熱愛生活是這本散文集的魅力。作者眼中的生活,是系統的、完整的,包括它的過去和現在,包括它顯性的和隱性的東西。身心行走,解讀物語。那些很多人過目即忘的,那些被時間的浪花沖刷到旮旯處的,那些被物慾的霧霾遮蔽的,只要是符合良知良德的,都被作者發現、抒寫和讚美。曾經喧囂繁華的生活,經過時間的沉澱和作者思想之網的過濾,訴諸筆端已是平和、優雅、沖淡。細細品讀這一篇篇散文,感覺之敏銳、筆觸之細膩、描寫之生動,都體現出作者用心生活、用心閱世、用心寫作的特質,也讓閱讀這些文章成為一種愉悅,一種分享。

作者鄭山明,湖南科技學院原副校長,研究員,永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