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劉家界「酒粑節」,探尋城步瑤族的前世今生

紅網 發佈 2021-08-10T03:02:31.995930+00:00

走進劉家界「酒粑節」。紅網時刻12月25日訊(通訊員 肖丁勤)在城步,人們對瑤族的認知可能止於僅知瑤族吃老鼠肉和蝗蟲,對這一風俗的背後淵源卻知之甚少。作為只有2000多人的城步瑤族,他們到底有著怎樣迥異與其他民族的風情風俗呢。

走進劉家界「酒粑節」。

紅網時刻12月25日訊(通訊員 肖丁勤)在城步,人們對瑤族的認知可能止於僅知瑤族吃老鼠肉和蝗蟲,對這一風俗的背後淵源卻知之甚少。作為只有2000多人的城步瑤族,他們到底有著怎樣迥異與其他民族的風情風俗呢。

12月23日,城步第六屆瑤族酒粑節在汀坪鄉桂花村劉家界舉行。這一天,當地瑤族同胞家家戶戶唱山歌、打糍粑、吃酒粑、祭茅神、慶豐年,洋溢喜慶豐收氣氛,歡慶一年一度的瑤年大節。讓我們走進劉家界「酒粑節」,探尋神秘瑤族的前世今生。

「酒粑節比過春節還隆重,哪怕離家再遠,家裡的兄弟姐妹也會團聚在一起。」每逢這一天,外出打工的子女都會千里迢迢趕回來與家人團聚,已出嫁的女兒也會攜夫帶子回來過節。客人到了瑤家,先要喝四碗油茶,再吃上當地特色糍粑,然後才是雞鴨魚肉上桌。瑤族糍粑,稱「酒粑」,需拌上蔥花薑末紅豆湯。在城步其他地區,糍粑僅是米飯以外的輔食,而瑤家糍粑卻被賦予一種深沉意義,是瑤族待客的最高禮儀。

瑤族「恐怖食物」老鼠肉。

「一星期可捕千隻山鼠」,吃老鼠肉是瑤族獨特習俗

「吃老鼠肉和蝗蟲」是瑤族獨特的飲食習慣,也是餐桌上第一道菜餚。這兩道菜常被外來客人視為「恐怖食物」,挑戰著食客的膽量,

瑤族群眾卻吃得津津有味。村民蒲正祿從小喜歡吃鼠,對鼠類鼠性十分熟悉,「山鼠都是黃背白腹,在山中吃栗子等堅果長大,一般在一斤以上,尾巴與身體等長。而家鼠的腹背顏色通常是灰色的」。

當地村民都知道,蝗蟲和老鼠是農作物的天敵,把天敵吃掉象徵著來年多一分收成。在過去饑荒年代的酒粑節,村民必吃山老鼠、蝗蟲。現在雖然沒有蝗災了,但吃蝗蟲和老鼠肉的習俗卻被保留了下來。餐桌上,綠色的蝗蟲經洗凈後被油炸成金黃色,散發出誘人的清香。老鼠是山老鼠,村民在山裡用套夾捕的,用油炸得香噴噴。

當地瑤族捕鼠方式十分奇特,從不用鼠夾,而是設一個「老鼠墮」的機關。「老鼠墮」就是根據老鼠的活動軌跡,在其活動線路上挖一深坑,再用樹鉤鉤住石板,坑內放幾個桐子作誘餌,老鼠就會源源不斷地墜入坑中。年輕時候的林睦楚就是一個捕鼠高手,秋收之後一個星期內就可捕一千餘只山鼠。當地瑤族吃山鼠也很特別,將鼠腸掏出後再用木棍穿進去,用鉻鐵將鼠毛弄乾凈。捕鼠一般在秋收後進行,這個時候山中毒蛇已接近冬眠,去捕鼠才不會被蛇咬傷,兩個捕鼠能手在半個月內就可將一個山頭的老鼠捕盡。

舞獅表演。

敬狗愛狗,酒粑節凝聚著苦難悲壯的瑤族歷史

「酒粑節相當於瑤族春節,新中國成立前的城步瑤族是不過春節的。」熱鬧豐盛的酒粑節背後,凝聚著瑤族悲壯憂傷的歷史。當地族老蒲文林介紹,「漢人居平地,瑤人居高山」,由於歷史上統治者長期的民族歧視與民族壓迫,全國各地瑤族都被迫遷住在高山峻岭中,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

蒲文林說,城步瑤族也不例外,新中國成立前由於缺衣少食,瑤人生活極為艱苦,一年中有多半時間以紅薯包穀填飽肚子。漢人過春節殺豬宰羊,瑤人卻沒有過年習俗。條件稍好的瑤族家庭會殺一隻雞或放些肉在稀飯中熬煮,讓全家人嘗些肉味,其餘瑤人只能熬些白米粥就算是過年了。時至今日,城步很多瑤人過年仍有先吃粥的習慣,以示不忘祖先歷史。

瑤族歷史上有「瑤漢不通婚」習俗,桂花村瑤寨的瑤漢通婚還是始於80年前的蒲保林的公公那輩,此後漢族過年習俗開始引入瑤寨。但瑤族的風俗習慣一直傳承至今,當地60歲以上的瑤族老人仍習慣用瑤語交流,比如,呷肉稱「狼衰」,呷飯稱「狼恩」,呷茶稱「嵩子」,狗稱「打糧」。瑤族和苗族一樣,有語言沒文字,但部分瑤民經常用一些奇怪文字記錄,這也許就是傳說中的瑤族「女書」。

城步瑤族均屬「過山瑤」,舊社會常被漢人稱為「狗頭瑤」。在城步這一說法有兩種來源,其一是瑤族祖先是一隻靈異之狗「盤瓠」,白天是一條威猛之犬,夜晚則變成一個英武男人,曾襄助皇上立下戰功。子孫在盤瓠死後為其塑像,以永世悼念,並禁止一切侮辱家犬等不良行為。其二是瑤人歷史上以刀耕火種為生,沒有水稻只種包穀。一隻神狗在地主家的曬穀坪上打了幾滾,狗尾上沾了幾粒谷種,從此為瑤族帶來了水稻種子。瑤人先祖為感念狗的恩德,自此敬狗愛狗。這也是瑤族禁吃狗肉等歷史傳說的因由。在現代,城步不少瑤族家庭逢年過節先盛出肉和飯敬狗後,然後才可上席動筷。一些當家男人還要蹲在桌下吃飯,以表對祖先敬意。

特色的文藝匯演。

賀郎又嫁女,山歌汀坪傳新曲

當天的酒粑節慶典儀式上,舉行了極具汀坪民族特色的文藝匯演,無不讓人耳目一新,如同走進大美山水的戶外天堂,走進山歌動地的歌舞海洋,走進神秘新奇的民俗世界。

「五更金雞叫沉沉,姑娘女兒要出門,快快梳妝辭父母,辭別父母上轎行」,一曲嫁女歌唱得人心傷感,肝腸寸斷。眾所周知,《嫁女歌》與《賀郎歌》並稱為汀坪山歌姊妹篇。《嫁女歌》旋律優美,淒婉動人,拖腔委婉,表達了新娘對父母眷念之情;《賀郎歌》音調高昂歡快,纏綿抒情,洋溢著祝福喜慶氛圍。沉浸在原生態的山歌中,讓我們再一次受到汀坪民族文化的濃烈薰陶。

「天轉五更雞已啼,邊溪四地過汀坪,來到上岩下落馬,一齊同伴進衙門……」團心寨村《慶鼓堂》又稱當地苗族豐收節,記述該村陽姓祖先自明末清初由江西過城步,一路輾轉由城步清溪車田至丹口桃林,再定居在汀坪團心寨300多年的流離顛沛歷史。該村一年一小慶,三年一大慶,每年二月卯月卯日許願,十月亥月亥日還願。一姓一故事,一村一歷史。值得注意的是,城步白毛坪鄉卡田也有《慶鼓堂》,然而兩地慶鼓堂雖內容和形式迥異,卻許願還願時間是一致的,也都是表達對祖先的追思和懷念。

《過山飄》是汀坪鄉楊梅坳村的獨有山歌唱調,顧名思義,歌聲可從這山飄至那山。古田村嗩吶流傳汀坪300多年,當地李姓據說是唐太宗李世民後裔,後因故貶為庶民,由江西流落至城步汀坪古田村。古田嗩吶傳承人李茂峰說,「古田嗩吶吹奏方法需掌握自然換氣法,上界下坡吹奏時才能氣息平穩,無須停頓換氣。」

汀坪文化厚重生輝,民族風情豐富多彩。縣苗學會副會長吳進學介紹,「汀坪鄉不僅有酒粑節,還有油茶節、荷花節,此外還有橫水村舞獅、大水村挖土歌等。獅舞助陣,雄壯威武,可上六層桌台,堪稱一絕;「勞動號子」挖土歌,粗獷悠遠。汀坪同時也是城步山歌起源地,山歌唱調種類繁多,在明年油茶節上,這些汀坪本土山歌唱調屆時將會驚艷亮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