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冬筍壩遺址發現28座墓葬,現已清理出土4座船棺葬

新京報 發佈 2021-08-10T02:34:22.806933+00:00

新京報訊(記者 吳淋姝)12月25日,新京報記者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近日考古團隊在重慶冬筍壩遺址發現了28座墓葬。截至目前,已清理出土船棺葬4座、長方形土坑墓11座、方形土坑墓1座、磚室墓1座,時代涵蓋了戰國晚期、秦、西漢早期、新莽時期等幾個階段。

新京報訊(記者 吳淋姝)12月25日,新京報記者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近日考古團隊在重慶冬筍壩遺址發現了28座墓葬。截至目前,已清理出土船棺葬4座、長方形土坑墓11座、方形土坑墓1座、磚室墓1座,時代涵蓋了戰國晚期、秦、西漢早期、新莽時期等幾個階段。

冬筍壩遺址發掘區(局部)。受訪者供圖

冬筍壩遺址是我國最早確認的巴文化遺址

公開資料顯示,船棺葬是分布於我國南方地區的一種古老葬俗,基本特徵是將死者遺體放進形狀似船的棺材中,再行安葬。

12月25日,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一相關負責人向新京報記者介紹,冬筍壩遺址是我國最早確認的巴文化遺址,「特別是其出土的以船棺葬為代表的一批戰國至西漢墓葬,對探索川渝地區巴文化特徵與演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上述負責人提到,此次船棺葬的發現是自1957年以來重慶地區首次集中出土。上一次對冬筍壩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由當時的前西南博物院(現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單位開展考古、研究工作。

而本次考古發掘工作始於今年9月上旬,由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和九龍坡區文物管理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九龍坡區的冬筍壩遺址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

考古團隊先通過收集整理歷史文獻資料,研判歷史航片、衛星影像,開展考古調查、勘探、試掘等工作,確認了罐頭食品總廠運輸隊職工宿舍區域(巴人船棺遺址建設控制地帶,現為罐頭食品總廠職工危舊房排危改造安置項目所在地)分布有大量古墓葬,系冬筍壩遺址墓葬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遺址內的部分隨葬品。受訪者供圖

此次發掘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

在本次發掘區內,共發現墓葬28座,磚窯1座,主體遺存為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的巴文化墓葬。截至目前,已清理出土船棺葬4座、長方形土坑墓11座、方形土坑墓1座、磚室墓1座,時代涵蓋了戰國晚期、秦、西漢早期、新莽時期等幾個階段。

出土銅器(含銅劍、銅矛、銅鉞、銅鍪、銅釜、銅甑、銅削、錢幣)、陶器(含陶罐、陶釜、陶豆、陶甑、陶缽等)、琉璃器、鐵器(含鐵鍤、鐵劍)等各類文物200餘件(套)。

「船棺屬於易腐類棺槨,清理出土具有一定難度。具體的木材(種類)目前還不清楚,才剛採樣,還未做具體檢測。」

遺址內出土的銅劍。受訪者供圖

上述負責人補充道,此次考古發掘清理的墓葬體現出分布密集(墓地使用頻率高、墓地資源緊張)、排列有序(墓地有著嚴密規劃,不同墓組之間有著特定關係)、類型豐富(涵蓋了戰國晚期至漢代主要的墓葬類型)、延續發展(從戰國晚期經秦、西漢直到新莽時期連續發展,系統反映了晚期巴文化及其逐步融入漢文化的全過程)的特點,是近十年來重慶地區巴文化遺存最為重要的發現。

校對 王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