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的自救:你是自己最好的藥

有夢想的唐糖 發佈 2021-08-10T02:23:02.571511+00:00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名非常「專業」的書《焦慮症的自救:從神經系統角度出發治癒焦慮症》,這本書的作者是現代焦慮症治療的先驅克萊爾•威克斯,這同時也是她的經典代表作《焦慮症的自救》系列的第一部。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名非常「專業」的書《焦慮症的自救:從神經系統角度出發治癒焦慮症》,這本書的作者是現代焦慮症治療的先驅克萊爾•威克斯,這同時也是她的經典代表作《焦慮症的自救》系列的第一部。這本問世於1962年的經典書籍,一經出版便引起轟動,從出版至今4次改版,被譯成數十種文字,被患者公認為是一本對焦慮症的治療切實有效的自助書籍,至今仍在焦慮症患者社群被廣為推薦。


它的名字很專業,以至於一些非心理專業的人都不敢接它(寫書評),但是當我看完這本書,發現其實作者寫的非常通俗易懂,並不似人們想像的那樣晦澀難懂。接下來,我將就我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同時也是作者強調最多的兩個部分做一下解釋。


01 戰勝恐懼的關鍵詞:放棄對「神經性疲勞」的恐懼


焦慮症是諸多神經症當中的比較常見的一種,它是指長時間處於焦慮狀態而產生的一種病症。在實際生活中,焦慮症患者不僅焦慮重重,而且內心常常感到恐懼——尤其是對患病所產生的神經性症狀感到恐懼。


神經性症狀是源於「神經性疲勞」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而神經性疲勞,又包括以下四種:

  • 肌肉疲勞
  • 情感疲勞
  • 心理疲勞
  • 精神疲勞


正如作者克萊爾•威克斯所說:僅僅認識到疲勞是導致神經症的一大原因,就已經能讓很多神經症患者大舒一口氣了。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說,就是很多人的神經症實際上是「嚇」出來的,臨床工作表明:絕大多數焦慮症患者對於自己的神經症症狀十分擔心,並且對神經緊張所引起的怪異表現十分恐懼。


所以,治療包括焦慮症在內的神經症的最關鍵的一點在於:讓患者放下對各種症狀本身的恐懼。這讓我想起在上精神分析課的時候,老師講到「防禦機制「,他說:很多人的防禦難以覺察,是因為他們身上不止有一層防禦,而是像裹紗布一樣,一層又一層。心理包裹了太多層紗布(防禦),以至於根本就無法再看到最裡層是什麼東西


對於神經性疲勞症狀的恐懼亦是如此。原本這些症狀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失眠、疲憊、心悸等,但是更難處理的是對於這些症狀的恐懼心理——而這些,才是引發焦慮症的核心所在。


一般來說,焦慮症分為兩種


  • 第一種是,原本起初的壓力已經消失,不會進一步演變為焦慮症。可是患者開始對壓力產生的症狀感到恐懼,進而又對自己所處的狀態感到害怕,並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 第二種是,患者更關注自己還未治癒的疾病以及患病的原因——除非他們得到根本性的治癒和解決,否則他們無法放鬆下來。


所以,作者提出:「保持平和的心態對於患者的康復十分重要」。


這句話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已經懂得了這個道理,但就是很難做到。他們控制不住的憂心忡忡、焦慮恐懼,隨著這本書的深入,我越來越解開一個困擾我自己很久的難題:在做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為什麼有的人就是難以有實質性的進展?


對於諮詢師來說,這既是一種常態,也是非常打擊自己自戀的現象。除了提升自己的技術,不斷尋找更多有效的方式以外,其實還有最簡單,但也最容易被諮詢師自身忽視的問題:對於一些永遠無法放下恐懼的人來說,基本上對他們的治癒就是很難。或者也可以這樣直白的理解:即使一個諮詢師的技術再高明,面對「油鹽不進」(防禦太重)的人,ta也束手無策。所以,治癒是一個機率性的話題


說回焦慮症,在這本書的前半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講述什麼叫神經性疲勞,她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斷的重申一個觀點:跳出」自我關注「的泥潭,只有放下(至少是嘗試放下)恐懼,你才有治療的可能——這是治癒的基本前提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治療時會使用各種方法幫助患者。但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卻是患者本人而非治療師——所以在心理諮詢中,「助人自助」是最核心的原則。沒有「自助」的勇氣與衝動,不可能獲得心理狀態的健康。從這個角度說,所有的美好體驗,都是生活獎勵給「真正的勇士」的。只有真正的勇敢者,才配獲得。


02 治療原則:面對、接受、飄然、等待


作者根據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提出了一整套簡單易行的康復計劃,她首創了「面對、接受、飄然、等待」的基本治療原則。


可以說,這四個詞是治療神經症的核心要義。


1、 面對


作者整本書都在講述「康復是通過自身內在的因素達到的」,這一點至關重要。而面對這個環節,依然是延續這個最核心的原則:患者需要勇敢的面對自己所恐懼的東西。


我非常喜歡一句話:裂縫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所有的「缺陷」本身,孕育著機會。這非常「中國」,我們的老話中早就有「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樣的句子。用心理學的原理來解釋,就是著名的ABC原理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


簡單說就是「你怎麼看」比「發生了什麼」要重要的多。所以,面對焦慮症的恐懼,如果放下對恐懼的恐懼,也許你會真正明白:有恐懼的地方,就有康復的機會


面對恐懼當然有法可依。心理學上常用的「脫敏療法」就很有意義,比如一個焦慮症患者,因為一出門就恐慌,所以不敢離開家門半步。而在醫師的鼓勵下(最主要的是他自己有想要改變自我的願望),他嘗試著邁出家門。而在銀行辦理業務時,熟悉的恐懼感再次襲來。


面對這種恐懼感,如果按照以前的舊模式,他會選擇馬上逃離,回到家裡。而他克服了自己的這種衝動,儘量平靜的呆在原地,任由恐懼侵襲。當通過不斷的練習,他逐漸克服了這種恐懼。


我有一個朋友,也有輕微的社交障礙,我也鼓勵她用這種方法脫敏。在我的鼓勵下,她從床上爬了起來,走到了菜市場,在那裡她體驗到了和前文中的男子一樣的痛苦感受,但是她還是堅持著買完了菜——當她把這件事告訴我時,我鼓勵她記住這種感覺,作為下一次嘗試的勇氣。


我們用簡單地克制,永遠無法真正接近問題,只有通過合理的「置換」才行。「面對」這個步驟的核心在於「和真實連結」,只有真實,才能打敗恐懼的幻象


2、接受


在一次心理督導時,教授給了我們一個名詞「讓思維在空中飄蕩」,當時我大受啟發,有醍醐灌頂之感。而在這本書里,我又一次看到了這種描述。


所謂「接受」,就是放手、任其自流,就像風中的楊柳一樣隨風飄蕩


其實不管是治療神經症,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這一點都非常有意義而且有效。


前段時間我去游泳時,就充分體驗到了這種感受。其實我不屬於特別會游的,我的游泳水平一半來自於小時候的游泳班,一半來自於自學。所以在游泳過程中我無法放鬆,遊刃有餘。但是那次,我意識到了自己渾身都「繃著勁」的狀態,於是嘗試放下對深水區的恐懼,想像自己變成一條魚,順應水流自然漂浮在水面之上。


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正向體驗,它幾乎讓我愛上了游泳。


在焦慮症中,恐懼會引起腎上腺素的飆升,繼而分泌更多的激素,大量的激素又會引發強度更大的恐懼——這是一種惡性循環。而「接受」的核心要義,就是我們常說的「正念」練習不去評判,不去對抗,任由自己呆在那裡


當能這樣做時,就等於切斷了這個惡性循環的鏈條。不過在這一點中,區分「接受」和「忍耐」非常重要。



3、飄然


飄然的核心在於「置身事外」。飄然的訓練核心當然還是放鬆,但是這种放松又不同於一般性的放鬆,而是在放鬆的同時有所作為。它要求患者:坦然面對、身心放鬆,然後飄然而出疾病的牢籠


飄然並不是指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什麼都不做,可以這樣說,患者練習讓自己的身體飄動起來,遠離疲勞,並不需要專門的去尋找一種康復的辦法,而是像自己脫離了自己的身體,成為一個旁觀者,看著自己的身體從迷宮裡面找出一條出路一樣


其實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人的身體在受了皮肉之傷之後,即使沒有專門的治療也會自我修復,其實神經症也是一樣,如果我們肯給神經一個機會,而不是扒開傷口探個究竟,神經也會自動修復


不過作者也承認,雖然他經常鼓勵患者儘量讓自己飄然起來,但是飄然對於患者來說還是很難做到的。這時候就需要諮詢師的幫助了,出色的治療師會幫助患者找到一個飄然的狀態。


4、等待


不管是在後台的私信留言,還是在日常的諮詢過程工作中,我遇到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是:你估計多長時間能好?或者多長時間能見到效果?


事實上,追求確定感是很多心理疾病患者的共同要求,因為確定意味著安全,只有確定了,有了明確的答案或者保證,他們的心裡才會踏實。但是恰恰正是這種過度的追求確定感,使他們在治療時缺少耐心,而這對於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是非常不利的。


在最後一個階段「等待」中,作者也詳細的闡述了等待對於治療的意義。其實在整個焦慮症的過治療過程當中,作者都一直強調,「當人們想起緊張時的症狀的時候,身體會做出相同的反應,而這只是一種自然的現象」,理解這一點非常困難,就如同要理解「挫折本身並不是起到阻礙作用,恰恰相反,它更應該被認為是康復道路上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樣困難。


對於一般人而言,挫折就是一種障礙,所以他們通常會認為是挫折在影響自己,讓他們從內心當中接納挫折是康復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這種認知的轉變非常困難。


但是作者也強調,必須有足夠的時間來幫助患者形成一層保護膜,在身體發生正常反應的時候起到鎮定與保護的作用,慢慢的患者就會適應正常的生活,把那些身體反應看作是正常現象。


寫在最後


威克斯是一名醫生,雖然她在患者中影響極大、備受擁戴,但在主流心理治療領域,她的理論和方法卻由於過於超前而在很長時間裡被嗤之以鼻。直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認知行為療法的積極發展,她的理論和方法的價值才被廣大醫生和治療師正視和承認,逐漸被吸納進現代心理治療中。


其實從她自身的角度來說,她的最後「成功」也離不開漫長的等待


很多心理疾病都是因為來訪者自身的恐懼,畏縮和防禦導致了康復姍姍來遲。當然這並不是患者自己的錯,但是心理醫生有必要幫助他們走出這個智庫,而他們自己,也更應該從自己身上挖掘能量,走出困境。


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藥


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或者自身也有一些焦慮或強迫的特質,那麼我也推薦你看一看這本非常專業,帶有非常易讀的書,也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動力學取向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平台的簽約作者,同時也是一名致力於心理學知識傳播的終生成長者。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歡迎點讚,評論,打賞,各種互動。

如果你有什麼心理困惑,歡迎在後台私信我。


#健康守護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