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天建成1座雲岡石窟?8個貨櫃里搬出來的文物展覽

新京報 發佈 2021-08-10T02:11:04.312556+00:00

△ 「行走」的雲岡石窟 出品:一拍視覺12月20日晚,深藍色的天空掛著一輪彎月,走進上海寶龍美術館5、6號展廳,一座8米多高的「石窟」赫然聳立在內,十幾名工作人員正緊張有序地拼裝它的後室。△ 為了避免高空作業,工作人員都是先安裝最上部的模塊,然後抬升搭建下面一層。

△ 「行走」的雲岡石窟 出品:一拍視覺

12月20日晚,深藍色的天空掛著一輪彎月,走進上海寶龍美術館5、6號展廳,一座8米多高的「石窟」赫然聳立在內,十幾名工作人員正緊張有序地拼裝它的後室。

△ 為了避免高空作業,工作人員都是先安裝最上部的模塊,然後抬升搭建下面一層。

△ 工作人員在安裝後室的第二層。

△ 工作人員在搭建後室第二層的最後一個模塊。

△ 後室第二層搭建完後抬升兩米,工作人員繼續搭建第三層。

△ 工作人員正準備搭建後室第三層。

它由舉世矚目的雲岡石窟12窟等比例3D列印而來,是全球首個可移動的3D列印複製洞窟。今天(25)日晚些時候,它將在「大美之頌 —— 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展上正式公開亮相。

△ 搭建完畢的後室第三層。

△ 著名的伎樂天造像。造像在演奏琵琶、篳篥、古琴、箜篌等各種中西式樂器,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宮廷交響樂團。

多年來,雲岡石窟研究院一直想要把雲岡文化「搬」出去,讓更多的人欣賞到石窟的壯美風采。然而,石窟與造像都是不可移動文物,雖然千呼萬喚,卻難以真正走出去。最近3年,雲岡石窟研究院與浙江大學聯合項目組陸續攻克了數據採集處理、結構設計、分塊列印上色等多項技術難關,邁出了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 工作人員在給前室模塊縫隙上色。他們的上方就是著名的高浮雕伎樂天。

崔國開是12窟複製窟的負責人,從2017年7月拿到相關數據開始,就全程跟著這個項目。他看著20台特別研製的3D印表機器每天不停歇地運轉了一年才得到1000多個模塊,然後又經過拼裝,組成110個大模塊,接著加龍骨、上黑色加固層、進行表面處理、噴砂、8個月手工上色、組裝調試......最後終於在今年年初於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內完成了12窟複製品的組裝與布展工作。

△ 每一個模塊都要用專業的綁帶固定好。

△ 12窟複製窟的負責人崔國開在測量抬升後的高度。他從2017年7月開始跟進該項目,熟知洞窟每一個細節。

△ 每個模塊都寫上了編號,以便於安裝。

△ 工作人員在查看模塊編號,確認是不是要安裝的部分。

△ 每個模塊安裝前都要檢查龍骨上的螺絲是否擰緊。

△ 一位工作人員扶著模塊,另一位在背後上螺絲。

△ 組裝完所有模塊大概需要兩千個螺絲。

12月14日晚上,崔國開跟著裝有110個模塊的8個貨櫃抵達上海,以每天至少14個小時的工作強度領導團隊進行拼裝。第12窟又名「音樂窟」,高9米,寬11米,縱深14米,一比一列印而來的複製品受當前展館頂高影響,「只能撤掉了最下面一層」。

△ 15日開始布展後,所有工作人員都在加班加點,基本每天得忙到夜裡十一二點才結束。

△ 工作人員在搭建鋼架。雲岡石窟研究院供圖

△ 工作人員開始搭建前室。雲岡石窟研究院供圖

△ 後室抬升前,還能看到前室背面的佛像。

△ 巨大的展廳內,一座「洞窟」從無到有。12月20日上午,前室已搭完,後室也搭了一半。

△ 後室基本搭建完成後,可以在石窟前方看到後室的佛像。

△ 12月23日下午,「洞窟」基本搭建完成,本次組裝共耗時9天。整個複製窟原本分為5層,有9米高。但因為展廳高度不夠,只能撤掉最下面一層。因此本次展出的石窟其實只有4層、8米多高。

△ 展廳地面還特意鋪設了地磚,提升觀眾參觀體驗。

12窟複製品創新使用「積木式」技術和製作方法,總重不到5噸。相比幾百噸的原窟,「這是行走的石窟,永不落幕的絲路音樂廳」,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說,「終於夢想成真了!」

△ 複製窟內的所有彩繪都是雲岡石窟的專家手工上色,耗時8個月。

△ 由於模塊巨大,目前還無法做到嚴絲合縫,但一些小的縫隙並不影響整體觀看效果。

△ 隨複製窟一起展出的還有雲岡石窟的120件珍品文物,它們會在石窟搭建完後再進行拆封布展。

據云岡石窟官微公布的2020-2026年規劃安排,12窟複製品結束上海的展覽後,還將前往深圳、北京、東京等城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行走」世界。

△ 12月15日早晨,裝有110個模塊的8個貨櫃運抵上海寶龍美術館。雲岡石窟研究院供圖

△ 上海寶龍美術館牆上已經掛上了巨大的展出海報。

註:本文圖片均拍攝於12月15日-12月23日間

相關閱讀:

1個月50萬張照片,千年雲岡里的90後「掃」窟人

攝影並文:新京報記者浦峰 編輯:陳婉婷

校對:盧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