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爆發過大革命,為何英國王室得到保留,而法國波旁王室被推翻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1-08-10T01:32:31.362343+00:00

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是近代世界歷史兩場影響深遠的歐洲革命運動。但這兩場革命給英國和法國帶來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在大革命爆發後,英國政治體制不斷變革,最終卻保留君主制。法國政治體制也不斷變革,但最終成為共和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是近代世界歷史兩場影響深遠的歐洲革命運動。但這兩場革命給英國和法國帶來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在大革命爆發後,英國政治體制不斷變革,最終卻保留君主制。法國政治體制也不斷變革,但最終成為共和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上圖_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第一,從革命的指導思想上看,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比英國更激進、更民主、更徹底。

英國革命並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其更像是一場資產階級的向本國君主階層的「奪權內戰」,還帶有點宗教色彩。議會軍隊大都信仰清教,王黨君主勢力大都信仰天主教。

這一點可以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上找到答案。1640年,英國下院的資產階級勢力要求限制王權,此舉被國王拒絕。議會和國王走向分裂。從1642年開始,英國議會組織軍隊和國王勢力展開內戰。經過7年內戰,英國議會軍隊戰勝國王軍隊,於1649年取得政權,建立英吉利共和國

這個英吉利共和國是英國歷史上的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制政權,但由於缺少類似於法國啟蒙運動思想的先進思想作為指導,英吉利共和國領導人克倫威爾認為:只要共和國成立,革命就萬事大吉了。克倫威爾上台後還搞起了獨裁,英吉利共和國名存實亡。等到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和光榮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和王室達成了妥協,英國君主制被保留下來。


上圖_ 讓-雅克·盧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

與英國資產革命缺少先進指導思想,甚至帶有點宗教色彩的特點形成鮮明對比,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就極其明確——啟蒙思想。

啟蒙思想的主力軍為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伏爾泰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教會,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提出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學說,這也是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普遍採用的政治體制。從當時的情況看,三權分立體制對反對西方封建專制具有極其鮮明的進步意義。而盧梭破天荒的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國,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主張。這種思想在封建統治者看來是「大逆不道」。

啟蒙思想的傳播讓法國國內的激進民主思想空前濃厚。由於有啟蒙思想作為指導,法國的資產階級根本不能容忍王室的倒行逆施。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全面爆發。此後,法國人民又進行了多次起義,不僅推翻了國王的統治,還沉重打擊了國內的封建復辟勢力。雅各賓派專政更是將法國國內推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革命政權的反動勢力鎮壓下去。


​上圖_ 法國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獄

到了後來,法國出現了短暫的封建王朝復辟。比如波旁王朝復辟等,但這樣的復辟也僅僅是法國國內舊王室勢力的垂死掙扎。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法國人民又在19世紀進行了多次起義和革命,最終於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後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徹底確立了法國的共和體制。

而英國沒有先進的啟蒙思想作為指導,其本國資產階級和封建王室達成妥協,確立君主立憲制度,英國革命也就終止了。


​上圖_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示意圖

第二,相比較英國王室,法國波旁王室的 「作死」表現讓君主政體逐漸失去人民的信任。

英國王室儘管反對資產階級奪權,並組織王黨軍隊和議會軍隊展開內戰。但英國王室並沒有做出出賣英國國家利益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在光榮革命時期,英國資產階級才能和王室達成妥協,敲定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政體。對於不干涉國家政治這個原則,英國王室倒還能欣然接受。因為早在1215年6月15日,英國金雀花王朝的約翰王就頒布了大憲章,承認英國市民階層對王權的限制。

在光榮革命後的英國王室看來,1640年的英國革命僅僅是資產階級用武力再次強迫王室接受《大憲章》,並非徹底推翻王室統治。既然英國歷史上早就有《大憲章》,王室按《大憲章》,同意君主立憲制制度即可。這對於英國資產階級和王室而言,都是雙贏。


​上圖_ 大英圖書館裡的《大憲章》

英國王室的表現還算「乾淨」,法國王室的表現可就有出賣國家的味道了。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後,法國王室並沒有被人民推翻。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派勢力和王室達成妥協,建立君主立憲體制,國王承認議會的最高合法權力。如果法國王室沒有自己作死,革命或許會到此為止。

但就在此時,法國王室卻在自己作死:法國王室一邊口口聲聲的承認議會,一邊和國外勾結起來,出賣本國利益。為了保住王位,路易十六的王后,奧地利皇帝的妹妹瑪麗·安托瓦內特將本國的軍事情報係數出賣給普魯士和奧地利,普魯士和奧地利軍隊在王黨叛軍的配合下進攻法國本土,法軍和普奧軍隊、叛軍在瓦爾密地區展開炮戰。

瑪麗·安托瓦內特出賣本國情報的信件又被革命組織發現了。這一下就直接引起了法國民眾的憤怒。在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看來,瑪麗王后的行為就是叛國,如果沒有瑪麗王后勾結普奧兩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不會進攻法國瓦爾密。既然王后成為「祖國的叛徒」,王室也就沒有保留的必要了。最終,法國革命當局於1793年10月15日判處瑪麗王后死刑,而罪名就是「叛國罪」。

瑪麗王后勾結國外,出賣祖國利益,國王很難脫得了干係。最終,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瑪麗被送上了斷頭台。這也算二人罪有應得。


​上圖_ 路易十六 (法蘭西波旁王朝復辟前的最後一位國王)

路易十六和王后被處死,法國王室也就被革命勢力「千夫所指」了。在法國革命者看來,推翻王室的鬥爭不僅僅是爭取民主自由的鬥爭,更是保衛祖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正義鬥爭。畢竟王室和國外勾結,出賣國家情報。法國王室早已不是法國國家和人民的代表人。換句話說,從瑪麗王后出賣國家情報的那天開始,路易十六和瑪麗王后就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後來,雖然法國出現了波旁王朝短暫的復辟,但這個復辟和「張勳復辟」一樣,僅僅是法國波旁王室的垂死掙扎而已。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但到了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波旁王朝再次被推翻。

更為重要的是,瑪麗王后的叛國行為讓法國君主制政體逐漸失去了民眾的信任。在法國大革命結束後成立的諸多王國和帝國中,除了支持大革命的拿破崙領導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歷史評價較高,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歷史評價都很差。最終,在普法戰爭結束後,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民眾又一次推翻,法國君主政體徹底進入歷史博物館。


​上圖_ 命喪斷頭台的路易十六夫妻

英法兩國在資產階級大革命後完全不同的走向表明了兩點歷史啟示:

第一,先進的指導思想是推動革命前進的火車頭。沒有啟蒙思想,法國大革命是很難徹底蕩滌法國國內的封建勢力和君主專制思想。

第二,背叛祖國的人沒有好下場。法國王后瑪麗出賣國家情報,勾結普奧軍隊進攻祖國,這種行為讓瑪麗和路易十六被處死,讓法國波旁王朝失去了民眾的支持,讓法國君主政體逐漸失去了民眾的支持。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法國大革命》 威廉•多伊爾著 譯林出版社

【2】《啟蒙運動》 羅伊•波特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