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彈專家2》:劉德華《無間道》後的又一演技高峰,演活了一個被輿論製造的「神」要如何做回一個人?

文匯網 發佈 2021-08-09T22:33:10.068354+00:00

酣暢淋漓。很久沒看過如此豐富緊湊又不失美感的電影了。年末的電影市場,終於「炸」響。上映一天已破億,評分突破9.4分的成績,是《拆彈2》英雄敘事一次令人嘆服的「摸高」。

酣暢淋漓。

很久沒看過如此豐富緊湊又不失美感的電影了。

年末的電影市場,終於「炸」響。上映一天已破億,評分突破9.4分的成績,是《拆彈2》英雄敘事一次令人嘆服的「摸高」。而無論是內容議題上對主角塑造上的突破,還是劉德華演技上的突破,都似乎在隱隱約約地訴說著一個被輿論製造出的神,怎麼做回一個人的故事野心。

一 , 電影語言

全片以宏大的背景展開敘事,結合倒敘和插敘手法,從主角性情的轉變揭示複雜的人性變化,劉德華、劉青雲和謝君豪等炸裂的演技讓人拍案叫絕,對人物心理刻畫相當細膩。

它借用多變的故事外殼,將人往現實的矛盾中拋,不足120分鐘裡,上演了一出人在善惡面前的選擇與掙扎。長久的壓抑如結尾核爆般的釋放,每一幀感受到痛感和快感,酣暢的感覺難以語言形容。

本片的成功之處,在於警匪對抗不像第一部那樣過於臉譜化,敘事與人物刻畫更加豐滿。

不得不說,邱導的功力長進,不愧為近年來港式警匪片的新興導演。

二 , 整體觀感

緊張的炸彈事件,寥寥數筆勾勒出外部環境,快速的鏡頭移步切換烘托出人群的焦灼恐慌,警匪雙方的刺激角力,拆彈過程不落俗套,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覺。

印象最深的,是董卓文(劉青雲 飾)穿著厚厚的防爆服,拆除面前一枚即將爆炸的C-4炸彈,身邊是血泊里掙扎的戰友,身後是挑釁冷血的狙擊手,子彈射在防爆服和戰友的四肢上,場景融入悲憤與燃燒、專注與冷靜,加上背景音樂,使觀眾體驗感同身受,那種感覺比自己身上中彈更具有痛感。

潘乘風(劉德華 飾)和龐玲(倪妮 飾)兩人的愛情戲頗為驚艷,潘的穩重與爆發,龐的克制與隱忍,情話雖舊卻足夠感人。

斷腿之後,潘乘風和龐玲打趣:「我少了一條腿,我還有一雙手,我左手可以拆彈,右手可以牽你手。」

他那麼頑強,像岩縫中的草,壓不爛擊不碎;又那麼脆弱柔軟,當所有人對他失去信任,也曾放棄正義。

三 , 情節解析

本片最佳的看點,是潘的掙扎與救贖。當意外發生後,他所堅持的事情成為別人的顧忌,他竭盡力氣調整狀態適應生活,卻發現身邊包括最愛的人不再信任與支持他,那種近乎幻滅的落差之下,一個人自我懷疑與否定會摧毀最堅強的信念——即使潘的生活中以前充滿希望與鬥志。

他吶喊,他怒吼。他不是瘋,他是痛。

申請復職而不得的那五年里,潘乘風血液中的正義之花在慢慢凋零,遂被連根拔起,在原處生出一株憤怒與邪惡的野草。

從博士在教育公署的獨狼式恐襲,到酒會爆炸造成數十人死傷,他是策劃者也是指揮者,是宋江也是晁蓋。

最後,在青馬大橋的中心,在列車碰撞的交匯點,在核爆中心,潘乘風被正義喚醒,獻出生命,完成了自我救贖。

秀的導演在刻畫每個群體時,總能別出心裁,邱禮濤顯然滿足這樣的特點。

「復生會」(爆炸案的策劃組織)成員熱血沸騰的口號,滿腔「正義」的理論說辭。其中有幾個有趣的鏡頭:馬世軍與潘乘風初次會面選在尼泊爾,兩人在轉動的經幡下雙手合十,面向遠方的珠穆朗瑪朝聖,從高空俯身向雪山縱身一躍,這種融入宗教意味的電影語言,讓人不由聯想到上個世紀港片一系列扛鼎之作。

這是模仿,亦是致敬。

大多數人應該打死也想不到。

2020院線華語片最後一炸,會來自「半死不活」的香港電影。

《拆彈2》當然是一件香港電影手藝人合力用心完成的工藝品,它更是這群人突破刻板的「試驗品」。

事實上,現實中真正意義上把劉德華放在反派位置上的電影,就三部。

它們分別是:杜琪峰/韋家輝的《全職殺手》;爾冬升的《門徒》;劉偉強/麥兆輝的《無間道》。

邱禮濤想更進一步。

他要逼出一個撕裂、焦躁、混沌的反派。

拆彈專家潘乘風(劉德華 飾)在一次行動中,失去左腿,終身殘疾。

雖然康復後裝上義肢,也通過各項嚴格體測。

但他依然失去衝鋒一線的機會。

從此性情大變,離群索居。

五年後,潘乘風意外在一場大型爆炸案中被捕,警方卻發現他失去記憶。

裝的?

電影所有懸念,全部壓在潘乘風身上。《拆彈專家2》不僅寫出了他的真實身份,更要著意寫出他的選擇。

電影出現過各種互相矛盾的煙霧彈:同僚眼中,他是從炸彈客手下救小女孩的拆彈英雄;重案組眼中,他是身背十八條人命的持槍通緝嫌犯。高層眼中,他又是身負秘密任務,執行反恐計劃的臥底。

但問他自己,他卻說——

「我不記得了」。

這些一起構成了劇本在劉德華角色上設計出的最大看點:當你的身份和記憶,已經關乎幾百萬人生死的時候。「你是誰」重要。還是說,你可以是誰,你必須是誰,更重要?

《拆彈2》作為續作,絕非簡單的製作和大場面爆破上的升級。

商業片導演邱禮濤終在這一部中露出他思想尖銳的一面。

這一切的完成是通過劉德華塑造的潘乘風而一步一步達成的。

通觀全片,劉德華實際上在電影中塑造了三個角色,儘管他們是同一個人。

其中,兩個是殘疾人。

警隊里的他陽光熱忱,為救人命都不要,是個典型的英雄。

受傷後的他,得知再也回不到一線,偏激、悲觀,敏感多疑,甚至不惜和身邊所有人發生矛盾,最終離群索居。

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劉德華演技清晰的內在層次。

不甘心和暴怒,到失去希望時,臉上的冷漠,

此時的他,復仇是唯一選擇。

失憶後,他又換了另外一個面孔。

情緒波動打,發起火來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而此時的爆發與之前的爆發又是截然不同的。

這是《無間道》後,劉德華作為一個演員,抵達的又一個新高度。

我們有理由相信,《拆彈2》完全可以成為他演員生涯中的一個代表作。這看似是一個天王巨星回到的本初,但這種回去,並不是回到原點,而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因此,《拆彈2》是近幾年我們能看到最具突破性的港片之一。

它的突破在於——用偏向暗黑的視角,重新梳理著我們在正義光環下所默認的秩序與規則。

甚至有人開始將《拆彈2》與電影《小丑》比較。區別是前者是明喻,而後者是隱喻。

後者講述了一個被社會逼瘋的人,如何在被擠壓扭曲的世界裡,陰差陽錯地被封神;而前者講述了,一個被輿論製造出來的「神」,要如何做回一個人。

儘管《拆彈2》囿於商業與尺度的考慮,無法做到像《小丑》般尖銳。但依然令人動容。

四 , 寫在最後

記得戴錦華教授說過,電影歸根到底是一種奇觀文化,在規則就座且黑暗壓抑的空間裡,從投影機打出的光流射到面前的巨幅熒幕,世間的一切故事都在這裡上演,悲喜愛恨,社會思考,不一而足。

這部電影可以從多個維度透視:啟發年輕人思考社會問題(如今年香港的暴亂事件),感受人性在選擇面前的痛苦與掙扎,體驗正義的火種忽明忽暗閃爍的微芒,面對生命的自毀與救贖......

五:彩蛋

影片催淚的情節之一,是結尾上演潘乘風(此時已經殉職)與龐玲初次相見時的情景:

那是香港警局的一次年會,眾人舉杯歡慶,氣氛熱烈洋溢。

潘乘風端著紅酒杯,紳士般走到龐玲身邊,一轉身紅酒灑在龐玲那齊整的警服上。而龐玲神情侷促,低頭道歉。此時潘乘風露出笑容:

「沒關係,我是故意的,想你記得我。」

「我連你名字都不知道,怎麼記得你?」

「我叫潘乘風,拆彈專家。」

全片終。

綜合自網易娛樂、騰訊娛樂、江南渭北三千里、Sir電影

編輯:陳熙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