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也過上智能生活

中國青年報 發佈 2021-08-09T22:17:05.270083+00:00

編者按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去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達到2.54億,占人口總數的18.1%,65歲以上達到1.76億,占總人口的12.6%。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生育高峰期即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口,悉數步入老年人行列。

編者按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去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達到2.54億,占人口總數的18.1%,65歲以上達到1.76億,占總人口的12.6%。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生育高峰期即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口,悉數步入老年人行列。換言之,老年人已經不是特殊群體,而是日益龐大的普遍群體,不應該因為缺少掌握智能化工具的技能,而被智能化社會拒之門外。

其實,教老年人和教小孩子非常類似。同樣容易忘記之前所學,需要反覆教反覆練;同樣會提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抽絲剝繭循循善誘;同樣身體機能有限,教給他們的技能應當是簡單易行的。不同的是,不論是家庭成員還是其他社會成員,往往對懵懂的孩子有著無窮的耐心,卻對渴望學習新技能,融入新生活的老年人缺乏耐心。

從家庭到社區,從社區到社會,都應當對嘗試智能生活的老年人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多一些具體方法,當然,在安全性上也要多一些保障。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王鑫 方大豐

12月13日下午2點,76歲的曹阿姨像往常一樣,準時到社區二樓會議室「上課」。和她一起參加學習的,還有十來名同一社區的「銀齡同學」。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中南院社區為期6次的「微信課堂」,迎來結課日。

早在2017年,長沙的這個社區就已探索引入社會組織,幫助曹阿姨這樣的老年人群體熟悉、掌握、運用智能技術,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視頻通話、發語音……這些我現在都會。」曹阿姨頗為得意地給記者演示。

獨居的曹阿姨,平時和子女聚少離多,主要靠微信聯繫。前不久,她76歲生日當天,子女們紛紛發來微信紅包。如今,她已能熟練使用收到的錢出門買菜,也會時不時發個紅包給晚輩。

「微信課堂」像聲樂課一樣受歡迎

在中南院社區二樓會議室,龍玲霜一邊大聲講課,一邊將要點仔細寫在小黑板上。「這一步怎麼操作?」「我怎麼加不了微信好友?」即使是「微信課堂」最後一節課,台下的「學生」依然有許多疑惑待解。

三四名身著紅馬甲的志願者,來回穿梭在十幾位老人中間,手把手指導具體的操作步驟。 「老人容易健忘,所以講新內容前,要把講過的內容先『捋』一遍。」龍玲霜是長沙銀髮族為老公益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銀髮族」)的工作人員,也是「微信課堂」的「常駐」老師。三年前,龍玲霜大學尚未畢業,就已擔任「銀髮族」的志願者,為包括中南院社區在內的社區老人上智慧型手機課。

「微信課堂」主要教老人使用微信。社區和「銀髮族」合作開設「微信課堂」,其實事出偶然。「我在社區當志願者時,總有老人拿著智能機請教怎麼用,後來和中南院社區合作時,雙方一拍即合就開了這門課。」

龍玲霜所說的「合作」,是指「中南院社區銀髮族俱樂部」,是一個利用惠民資金與專業社會組織協力打造的「三社聯動」示範項目。從2017年開始,中南院社區與「銀髮族」簽訂協議,面向社區的健康、高齡、失能失智老人,合作開辦社區樂齡學院,開設各類興趣課程。「微信課堂」是其中的「贈送項目」。

「一方面,微信已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高頻工具,老年群體也有使用需求;另一方面,我們社區比較特殊,確實也很有必要開設這門課。」中南院社區黨總支書記徐音說。中南院社區的「特殊」,在於這是一個嚴重老齡化的社區,在這個5000多人的「純單位」社區里,60歲以上的老人有近1400人,80歲以上高齡的更是超過500人,其中還不乏獨居老人,「老齡化程度超過上海,是長沙平均水平的3倍。」

徐音和龍玲霜都沒想到,「微信課堂」竟然和聲樂課、模特課、形體課等老年大學課程一樣受歡迎。

「我不要成為社會淘汰品」

「幾乎每節課都有二三十位老人來聽,雖然他們上了年紀,腿腳不好,眼睛也花了,但學習熱情卻一點不減。」龍玲霜告訴記者,來上課的老人大多在70歲到80歲之間,最大的有85歲。三年來,共計有100多名老人報名學習,如果加上偶爾來「蹭課」的,參加人數超過200人。

老人們對待這門課都很認真。龍玲霜記得,獨居老人張堯卿,生病住院期間不忘發來簡訊,請教「網絡連接不可用」怎麼辦;78歲的章阿姨,因為照顧老伴缺了兩次課,為此專門跑來向龍玲霜解釋;70歲的趙阿姨,今年的「微信課堂」更是一期沒有落下……

從如何語音聊天、視頻通話、發朋友圈、收付款,到怎樣預約挂號、出示健康碼,再到製作手機相冊、閱讀新聞資訊,「微信課堂」的授課內容並不止於微信,而是涵蓋了智慧型手機應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如何防範電信詐騙,每次講課提及,我們都會重點強調。」龍玲霜補充道。她教過的老人中不乏「優秀學生」。

82歲的袁泳賓,4年前就買了智慧型手機,但卻只會打電話發簡訊。上了「微信課堂」後,如今已能熟練用微信發語音、視頻通話、轉發新聞、調出健康碼,甚至還會製作動態相冊。「我不要成為社會淘汰品。」她的下一個目標是學會網購。62歲的丁創業,拍攝的照片甚至在某個手機攝影大賽上拿了一等獎。

「用我所學專業的術語來說,『微信課堂』應該算學習型成長小組。」畢業於長沙民政職業學院的龍玲霜,說起自己從事的行業頭頭是道,「老人在剛開始學習時,會感到壓力,產生焦慮,不懂的也不好意思問,甚至會擔心用壞手機或者過多花錢,並因此產生排斥心理。」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龍玲霜和同事總是拿出十二分的耐心,一遍又一遍地教。

賦能老年人,幫他們建立自信

龍玲霜發現,老人和小孩一樣,面對智能產品時,迫切的學習願望總能戰勝膽怯,「關鍵是要幫助他們建立自信」。龍玲霜的朋友圈,總會收到「銀齡同學」的點讚和熱情評論;路上偶遇,老人也總愛拉著她攀談許久。

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卻讓龍玲霜頗感暖心。「老年人作為弱勢群體,往往面臨孤獨、失能等問題,易誘發心理疾病。尤其是那些空巢老人,需要我們多一些關愛。」她覺得,養老需要扶老,扶老就像扶貧,關鍵要賦能。

根據長期的社區老人服務經驗,龍玲霜和同事將中南院社區的老人,分為了低齡活力老人(50到80歲)和半自理老人(80歲以上)兩大群體。對低齡活力老人,鼓勵他們參加社區樂齡學院,學習包括「微信課堂」在內的各類興趣課程;對80歲以上的半自理老人,尤其是獨居高齡老人,則開展自理能力評估,定期上門提供服務。

中南院社區是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的老舊住宅區,退休職工從單位「剝離」到社會,多為空巢老人。 「針對社區特殊情況,我們想了不少法子。」徐音說。這些法子包括:在社區發展中老年志願者,探索年輕長者結伴幫助年長老人的「近鄰互伴」模式;推行「社區自治」,激勵老人主動參與,老有所為,實現自我價值;倡導「隔代關愛」,利用「銀髮族」的學生志願者資源,開展公益活動,讓年輕人走到老人身邊,關注、關愛社區老人……

湖南省社會工作協會會長史鐵爾教授認為,「在智能技術和產品高速發展的今天,老年人到底該何去何從?這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課題。」他建議,智能化工具的操作要更便捷,讓老人一看就懂,一用就會,社會力量要動員更多青年人幫助老年人學習智能化工具。

原標題

長沙一老齡化社區開辦銀髮微信課堂三年,內容涵蓋智慧型手機應用的方方面面

【一起跨越「數字鴻溝」①】八旬老人也過上智能生活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