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南極——劉志超融化的南極攝影專題系列

今影像 發佈 2021-08-09T22:14:19.533216+00:00

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我參加了中國科協探險協會組織的南極行,歷時20餘天的攝影創作留下了南極圈、南極半島、南喬治亞島、福克蘭群島珍貴的記憶和四組專題攝影作業。《水墨南極》作為第一組的導言已刊發,現發出第二組《冰雪南極》供讀者分享。

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我參加了中國科協探險協會組織的南極行,歷時20餘天的攝影創作留下了南極圈、南極半島、南喬治亞島、福克蘭群島珍貴的記憶和四組專題攝影作業。《水墨南極》作為第一組的導言已刊發,現發出第二組《冰雪南極》供讀者分享。

冰雪是南極氣勢恢宏、奧秘幽深、魅力無窮的自然景觀。伴隨著亘古不變的狂風雪沙肆虐與洗禮,那裡的粗獷高原、跌宕群峰、崎嶇坡嶺、峻峭海岸被終年冰雪所裝扮、演繹出夢幻般的晶瑩天宮。如果沒有冰雪,南極就失去人類賴以生存的冰源寶庫,失去了南極的氣派與靈魂。正是天地冰雪的造化,南極絕妙的白色奇觀,為人類文明煥發出期待的心靈、渴望的眼界與求索的征程。

人們都喜歡冰雪,它是人類與自然不可或缺的水源積養;它是生物繁衍、生態演化、萬象更新的生命話題。這次南極之旅,我把冰雪同南極多維的生態系統有機融合,試圖構成環保命題去觀察與拍照。

南極總面積1400萬平方公里,大約為美國國土面積的1.5倍。南極是一片大陸,為浩瀚的南大洋所環繞(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而北極卻是一片汪洋大海,被眾多陸地所包圍。南極大陸是受南大洋的風暴、冰雪所侵襲而形成95%堅冰所覆蓋的荒野極地。南極的內陸地區遼闊浩大,超乎常規的想像。內陸主要分為兩個區域——海拔偏高的東南極冰蓋和海拔偏低的西南極冰蓋,統稱南極高原。其平均海拔高度約2300米,最高地方海拔可達4800米。堪稱地球上獨有的冰雪荒漠,儘管是銀裝素裹的世界,卻終年缺少降雨降雪,高原空氣濕度幾近於零,偶爾會有粉末的細籟雪花飄落,經過無數的千年萬載降雪累積,凝結厚厚的積壓冰層。尤其海拔偏高的冰蓋不宜融化,使南極擁有占全球72%的淡水儲量和90%的冰雪儲量。由於終年冰雪的沉積,冰厚度深層壓力的作用下,冰體從南極高原如同斷裂塌方受重力驅動緩緩地向低處、向周邊海岸滑動而形成冰流,並在動態的變化過程中,形成了體量大小不一的冰河或稱冰川,並從邊緣地區伸向大海,形成巨大的海上冰架。南極最著名的兩大冰架,一為羅斯海的羅斯冰架,面積約51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法國國土面積),二為威爾德海的龍尼冰架,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兩者都位於西南極。非凡的冰架隨時光的流逝裂變為更多冰山的主要發源地。

南極的冰雪以獨特的方式,延伸至混凝土般堅硬的冰峰雪壠、冰蓋、冰川、冰架、冰山、浮冰和海河湖泊的暖流。如果南極所有冰蓋一次性融化,可使地球海平面總體上升60-70米。地球上近海海拔低於60米的陸地將潮湧成一片澤國。當下儘管南極最高海拔的冰蓋大漠尚沒有短期大面積融化的跡象。但地球的「溫室效應」已經逼近南極,南極低海拔的區域,尤其是斜坡沿海的冰蓋年復一年正在悄然傾斜運動。有的沿海地區每年大約有多少公里寬的冰跌落到海中,形成漂浮的南大洋冰山。

據專家認為高于海平面5米以上的冰體可稱為冰山,它的水上部分是水下部分的1/6-1/5,可見水下暗冰是航海與探險的大敵。冰山可分為平台型和不規則型兩類。平台型冰山是冰架在海岸邊斷裂跌入海中的冰山,其冰山上端表面較為平坦,依據體量類似舞台、類似寬廣的操場。遠處眺望有的如同大型戰艦、威風凜凜,望而生畏。不規則型冰山海岸邊冰體崩裂散落入水中形態各異、體量不等的淡水冰,其數量遠超大體量的冰山。在夏日陽光照耀下,加上水浸風蝕和流動中緯度、溫度變化,分崩離析的冰山被海浪刻琢拍打成星羅棋布的冰雕玉器傑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南極海景多樣性,成為世界不可複製、不可替代並具有唯一性、原創性的藝術天堂。這些漂浮的冰體,有的如同玲瓏剔透的綠色翡翠;有的如同網狀洞穴、幽藍水晶的迷宮;有的如同樹木年輪紋理呈現出冰淇淋蛋糕般的誘人氣息......伴隨著精靈的啼鳴、大海的呼嘯和冰雪坍塌的撕裂聲,所有親臨者無不為大自然遙相輝映的交響樂而嘆為觀止,宛如神話般的仙境。這裡不同的光照、色溫、氣象條件下,折射出奪目的光澤、色彩、影調、造型、質感與品位,實乃千姿百態、競相爭艷、熠熠生輝,這對攝影人來說,是一生中難得的創作體驗和拍照良機。

遺憾的是世界上還沒有哪位獨立完成的探險家、科學家包括藝術家能完整地在四季中踏遍南極的東西南北中,甚至用鏡頭領略南極千古奇寒、萬里冰封的全貌。實踐所驗證,南極的冰雪告訴我們,南極的一切成果需要人類共同的合作。

人們通常按分明的四季來記錄光陰,其實南極沒有實際意義的春天和秋天。只有夏冬兩季之分。每年11月至翌年3月為夏季,4月至10月為冬季,寒冬冰雪幾乎封凍了整個進入南極內陸的航海線。只有夏季可以乘兩線即西線和東線航程穿越海岸登陸南極。冬季只有專業的科考隊破冰船才有可能艱難破冰前行。地球之底南端緯度90度是南極中心點,與其相對的是地球之頂北端北冰洋的北極點。冬夏兩季涉足南極高地絕大部分是科考人員,局外的遊人和探險者去南極冰蓋之巔的是極少數,而且旅行費用及其昂貴。我雖雄心勃勃,有前往攬勝的自信與勇氣,但經費讓我望而卻步。這對去南極的攝影人都是莫大的遺憾。因為只有貫穿於南極山脈、東西兩大區域冰蓋及海岸,才能真正揭開南極全景影像的天書。

我二十幾天南極海岸聚焦與思索,深深感悟到,南極不論是鬱鬱蔥蔥的陸地植被,還是川流不息的浮冰水系;不論是茫茫荒野的冰蓋高原,還是銀峰疊嶂的山脈;不論是大洋彼岸躍動的精靈,還是翱翔蒼穹的海鳥,都是緣於冰雪的陪伴而更加異彩紛呈,也正是由於冰雪的覆蓋讓南極蘊藏著千古礦藏、地下湖泊、火山、隕石、古老微生物、古化石以及天地間氣象萬物所留下的原始軌跡;蘊藏著人類渴望探尋生存發展的規律與科學之謎。誠然,攝影採風不可能解決南極具體的物象變化,但卻能在思考凝練生成影像內涵中與切身體驗感悟中,發聲諫言、提出問題,也許能找到焦點、難點和疑點話題,甚至是好的思路與建樹。

這次攝影之旅,圍繞冰雪題目,我想到的幾個問題:其一,南極大陸的冰蓋以及冰雪、淡水儲存量級的變化,對地球氣候、環境、生態、資源利用,有哪些重大意義與核心價值;其二,全球升溫與人類工業化(大氣溫室效應)對南極氣候、資源等會造成哪些不可恢復的實質性破壞,如何謀劃制定與實施科學而有效的應對機制和實施長期環境保護合作規劃;其三,西部南極半島地區和東部南極地區冰雪趨勢比較,科學價值開發、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比較研究意義的解讀;其四,南極冰蓋融化與地球環境變化對極地影響的預測研究等問題。

實踐證明,宣傳南極、研究南極、敬畏南極、捍衛南極都離不開影像的記錄。影像的呈現與轉換是認識萬物的解碼,是揭示大千世界生存、生機、生命多維空間的載體,影像將南極乃至整個地球村帶來警示與期待,南極冰雪將給人類帶來智慧與力量。

圖文作者劉志超:遼寧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遼寧省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遼寧省旅遊攝影協會名譽主席、中國高教學會攝影教育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藝術攝影學會理事、新華社中國圖片社特聘攝影師、遼寧《影像評論》創始人之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