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號」沉船水下考古發掘|打撈「凝固800年的宋朝生活」

齊魯壹點 發佈 2021-08-09T22:12:44.727696+00:00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向陽在海底封存了800多年的「南海I號」,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在《國家寶藏》第二季中,南海I號」的「宋金項鍊」曾進行國展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齊魯晚報早在2009年就對「南海I號」的考古成果進行過報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向陽

在海底封存了800多年的「南海I號」,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在《國家寶藏》第二季中,南海I號」的「宋金項鍊」曾進行國展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齊魯晚報早在2009年就對「南海I號」的考古成果進行過報導。

「南海I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

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南海I號」保護髮掘項目考古工作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精品,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重要意義。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南海I號」項目領隊崔勇在接受採訪時說:

我們將「南海I號」看作一個巨大的「時間膠囊」,其最大價值不只在於滿載的瓷器、金銀器文物,更在於800年古沉船所封存的「凝固的宋朝生活」。

為了破解這個「時間膠囊」,考古隊借鑑了「聚落考古學」——一種綜合性的研究方法切入考古挖掘,挖掘的重點不僅僅是文物,更是要通過對一個相應範圍遺址的整體性系統發掘,破解古人吃穿住用、生老病死的綜合性信息,把古人的生活重新拼接起來。

宋代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航海技術,海員們不但懂得利用季風航海還能通過日月星辰,判斷天氣變化,甚至有些人可以通過觀測北極星的高度,來判斷航線所在的地理緯度。

而在當時能製造具有先進水平的海船則為大規模海外貿易提供了可能。

【白釉印花罐及內裝喇叭口瓶】

考古發掘顯示,沉船船體殘長22.95米,寬9.85米,船內艙室最深2.7米,設14道艙壁分隔成15艙,是目前所見艙數最多者。

從已發掘暴露的船體結構判斷,該沉船屬於我國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類型,是宋代造船史上不可多得的活標本。

通過「南海I號」,能夠讓我們一窺宋朝造船水平之高超。

據記載,宋代設多處專門用來建造航海用船的大型船廠,比唐船更大的海船出現了。

宋人也延續了唐朝的木蘭舟,宋人周去非撰《嶺外代答》中「木蘭舟」條記載,木蘭舟是一種當年遠航南海的遠洋貨輪,「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柂長數丈。」

這條船一次可以載幾百人,船上可儲存一年的糧食。

為了解決副食品供應,還在船上養豬釀酒,即所謂「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一說。

木蘭舟可載六七百人,它以結構堅固、抗風浪強與海員航海技術的嫻熟聞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上。

此船在波斯灣航行時,因船體巨大,貨物須換小船才能向西航至幼發拉底河口。

此外,指南針在宋代也開始廣泛應用於航海。

比如,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記述了燈芯法、指甲法、碗唇法、絲線法四种放置指南針的辦法,這大大提高了航海技術水平,這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指南針進行海上導航的。

1974年,在福建泉州灣後渚港出土一艘宋代海船,全長35米,排水量至少400噸,載重量200噸以上;

「南海I號」,排水量800多噸,載重400多噸,然而這還不能算大型船,只能算中型船。

北宋徽宗年間,宋廷因為要派遣使團訪問高麗之需,詔令船塢製造了兩艘巨艦,一艘命名為「鼎新利涉懷元康濟神舟」,一艘命名為「循流安逸通濟神舟」。

它的排水量在1000噸以上。

每艘船上僅水手就有180人,船艙分三層,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大船。

據學者估計,這兩艘神舟的載重量達兩萬斛(古代的容量單位),相當於現在的1100噸以上,有的大海船載重數萬石。

【「韓四郎」金葉子】

宋朝造船修船已經開始使用船塢,這比歐洲早了500年。

宋代工匠還能根據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製造出船的模型,並進而能依據畫出來的船圖,再進行施工。

歐洲在16世紀才出現簡單的船圖,落後於中國三四百年。

宋朝還繼承並發展了南朝祖沖之的車船製造工藝。

船體兩側裝有木葉輪,一輪叫做一車,人力踏動,船行如飛。

車船有2車、4車、5車、8車、9車以及23、24車等多種。

宋代的車船盛極一時,紹興二年(1132)王彥恢制的戰艦,旁設4輪,每輪8楫(槳片)。

木匠高宣也是造車船的名匠,曾創造大小車船10餘種,大型車船長20~30丈,吃水1丈左右,可容納700~800人;

中型車船一般承載200~300人。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於至元二十九年 (1292年)乘中國船回國後,在他的著作中記述:「當時海船之往來波斯灣、中國海間者,華船最大,多廣州、泉州所造。」

阿拉伯人伊本•拔圖塔於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年)來到中國, 在其著的《異域奇游勝覽》中說:「當時所有印度、中國間之交通,皆操於中國人之手。中國船舶共分三等,大者曰舟宗 ,中者曰艚,第三等曰喀舸姆。大船有三帆至十二帆,一隻可載千人,另有小艇三隻附屬之。」

可見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依然在世界上處於前列……

「南海I號」沉沒地處古代 「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古船和裝載的文物雖然沉睡在水底近千年,但是歲月並沒有消磨它們的光輝。

從「南海I號」出水文物的身上,顯示出宋代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已涉及到海外貿易體系當中,可以讓我們領略宋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