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新書丨中國絲綢文人畫:從宋代到當代的緙絲藝術

上觀新聞 發佈 2021-08-09T21:57:10.417628+00:00

《中國絲綢文人畫:從宋代到當代的緙絲藝術》林玲(Linda) 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01 圖書簡介一本有關緙絲藝術的書。主要內容包括:東方瑰寶——鎖在深宮的緙絲畫(宋代—清代);中西方融合的20世紀——告別宮廷的緙絲畫;再中國化的當代藝術——當代緙絲藝術畫。

《中國絲綢文人畫

從宋代到當代的緙絲藝術》

林玲(Linda)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年11月出版

01 圖書簡介

一本有關緙絲藝術的書。主要內容包括:東方瑰寶——鎖在深宮的緙絲畫(宋代—清代);中西方融合的20世紀——告別宮廷的緙絲畫;再中國化的當代藝術——當代緙絲藝術畫。介紹了緙絲在中西方的歷史、緙絲藝術中西方融合的過程,以及緙絲在當代中國如何傳承和發揚的問題。並附錄緙絲相關術語和常用技法中英文對照、技法手繪圖、當代藝術家有關緙絲藝術的訪談、緙絲收藏入門等內容。既有藝術史的梳理,又不乏專業知識解說,很好地平衡了專業學者不熟悉緙絲技藝、緙絲匠人缺乏藝術史知識的矛盾。於緙絲(織繡藝術)從業人員而言,是一本實用的參考工具書;於緙絲收藏愛好者而言,也是一本面面俱到的入門首選書。值得一提的是,精裝封面貼布用的就是採用傳統緙絲技藝緙織的絲綢,讓讀者對緙絲藝術有直觀的感受。

《宋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復緙局部

(原作典藏於上海博物館)

《明宣宗觀射圖》局部

(典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緙絲《秘密》(畢卡索創作畫稿)

巴恩斯基金會 洛克菲勒基金會收藏

朱克柔緙絲《山茶》復緙

書中緙絲技藝手繪圖

02 作者簡介

(作者簽售現場)

林玲(Linda),早年留學荷蘭,休閒旅遊碩士,後在上海從事酒店藝術品顧問工作。2008年創辦御鳳絲綢藝術工作坊,致力於中國絲綢藝術的偉大復興。作為中國當代緙絲藝術項目的發起人,參與2017年成都當代藝術館《經緯——緙絲與當代藝術的對話》的策展工作。2018—2019年,促成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御鳳藝術工作坊的緙絲授權合作。所授權的《石渠寶笈錄台北故宮系列緙絲》,於2019年11月11日登陸上海工美藝術品交易市場。2018年起遊歷西歐等地,多次拜訪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作為中國代表,參與2023年世界緙絲藝術大展的策劃和聯絡工作。

03 作者訪談

interview

Q1

是從何時開始想寫一本關於緙絲題材的書?

大約是12年前,我開始接觸這個行業。留學回來之後我對中國的工藝美術就很感興趣,但這個行業的傳統都是傳子傳孫不傳外。直到2017年,我們舉辦了《經緯——緙絲與當代藝術的對話》展覽,展出了十年間我們和當代藝術大師合作創作的緙絲作品。在這次展覽中,還呈現了維也納和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許多作品。本來展覽結束後就應該出一本書,但因為2018—2019年我幾次訪問了維也納和台北故宮,和收藏緙絲藝術的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進行了多次溝通,2019年台北故宮授權給了我們一批古代作品的版權,自此打開了通往西方緙絲和古代緙絲藝術之門,讓我有了一個全新的視野看待緙絲藝術。

真正讓我靜下心來寫作,是因為今年的特殊情況,隔離在家,我就想趁此機會把書給寫了。我之前買了很多古籍善本,出國時德文、日文版的書也都買了。真正開始寫書之前,我花了2—3個月的時間,把這些書都讀了,很驚喜地發現緙絲的發展脈絡和當代藝術息息相關,於是我又買了許多當代藝術的書,按照藝術史的感覺寫出了這本書。

對我而言,書是最好的傳播方式,這本書400多頁,用了240多張博物館的圖片。值得一提的是附錄中的很多表格,有些是第一次出現。我在這本書中補充了緙絲專業名詞的中英文提法,並親手繪製了緙絲技法手繪稿。書中還有與中國當代一流藝術家就緙絲相關話題進行的訪談。我很感恩這些藝術家,他們是有情懷和格局的。在出書之前,我把訪談內容都發給這些藝術家了,請他們一一校對,他們也逐字逐句地校對,這讓我很感動。參與的藝術家有王廣義、張曉剛、丁乙等,這些藝術家足以代表當代的審美力量,由他們來講述緙絲,比我更有說服力。

Q2

緙絲何以能代表中國文化?

「寧靜而致遠」是中國的哲學精神,在外國人眼裡,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就是瓷器和絲綢,我在寫書過程中特別能體會到為什麼絲綢能代表中國文化。歐洲緙絲非常絢爛,但一厘米里只有十根線,是羊毛、絲綢、金線交織的;再來看中國緙絲,很素雅,宋代緙絲的顏色就十種左右,但是一厘米里有136根線,將近歐洲緙絲的15倍。同樣纖細的材質,在中國人手裡可以如此耐心地編織出來,而且具有如畫般的感覺,中國人性格中的寧靜致遠、吃苦耐勞,在這裡能完全體現出來。所以為什麼說絲綢能代表中國,而緙絲是中國絲綢之最,這是有道理的。

通過歐洲緙絲和中國緙絲的局部高清圖對比,可以明顯感受到其中的區別。20年前在歐洲讀書的時候,我的教授就和我說,中國的絲綢因為太過於精細,外國基本做不出來,沒有這個工藝和耐心。比如說緙絲的工藝是十字平面交織技法,對於交織時產生的裂縫,歐洲人的解決辦法就是拿針縫一縫,中國人卻用5—6種技法去解決,所以它當然能代表國粹。

Q3

選擇和一線當代藝術家進行緙絲創作時,有無標準或想法?

肯定是有想法和標準的,沒有標準這事也不會成。首先緙絲是一流的,那在藝術家的選擇上也得與之匹配。我們第一個找的合作藝術家就是丁乙。很多人和我說丁乙的東西和緙絲很像,表現力很強。當時我對丁乙並不熟悉,為了能和丁老師合作,我辦了個緙絲展,藉機邀請丁老師。沒想到他真的來了,看了很長時間。我去了他工作室拜訪後,就提出了合作意向,他當時就說他的作品不好織,但在我的堅持下,丁老師特別大方地給了我一份油畫小稿,我拿著裝有油畫稿的公文包就走了。兩個月以後樣品做好了,我去還稿子的時候,丁老師的助手們都鬆了一口氣,因為這份原稿已經價值不菲了,居然就被我這麼拎著走了。所以一流的藝術家,他的格局是讓人佩服的。之後我們就開始了長期的合作,丁老師也教會了我很多。包括遴選藝術家的想法,一是作品本身契合緙絲的氣質,二是藝術家在當代藝術圈是有一定影響力的。當然和他們接觸的過程也是充滿曲折的,我曾經約張曉剛老師見面,約了三年才見到,但第三年見面的時候我們只談了五分鐘,就把合作談成了。其實我想告訴很多年輕人,別急,凡事不要急功近利,最好的就是勻速前進,每天進步一點點,自然會水到渠成。

資料:上海文化出版社

編輯:張靜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