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歲生日前夜,小提琴家呂思清再次奏響《梁祝》

文匯網 發佈 2021-08-05T21:15:15.246227+00:00

蘇州民族管弦樂團供圖昨晚,在小提琴家呂思清迎來自己51歲生日的前夜,他用一首與自己的音樂生涯息息相伴的作品來慶祝——何占豪、陳鋼創作的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此次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演的版本,由藝術總監彭家鵬執棒蘇州民族管弦樂團,攜手呂思清共同完成。

蘇州民族管弦樂團供圖

昨晚,在小提琴家呂思清迎來自己51歲生日的前夜,他用一首與自己的音樂生涯息息相伴的作品來慶祝——何占豪、陳鋼創作的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此次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演的版本,由藝術總監彭家鵬執棒蘇州民族管弦樂團,攜手呂思清共同完成。

《梁祝》,是呂思清演奏得最多的曲子之一。「記得我第一次拿起《梁祝》的譜子,是1988年剛獲得義大利帕格尼尼大獎之後。其實譜子早在1978年,我父親就抄好了,那時他是借來作者何占豪、陳鋼老師的原譜抄的。」呂思清說,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寄託著父親對兒子最大的期望,而他本人在練習這首作品的過程中,也得到了何占豪、陳鋼兩位老師手把手的指點。

美傑音樂供圖

由呂思清演奏的《梁祝》版本,曾得到作曲者本人和無數聽眾的認可。如何把這首膾炙人口的樂曲演奏好?呂思清提到的關鍵詞是感染力。「不同的音樂家會通過不同方式呈現感染力,有人喜歡炫技,有人注重情感……我對自己的要求是聽不出技術的存在,而要用打動人心的演奏引領聽眾進入音樂的世界。」

呂思清說,音樂的魅力在於演奏者和聆聽者都可以對其有個性化的詮釋和理解,每個人對作品所生髮出的情感可以是不同的。「當然,最成功的演奏者可以讓在場所有聽眾共呼吸。」

《梁祝》讓越來越多西方音樂家開始關注中國,也讓中國的音樂走向世界。呂思清說,國外專家和聽眾聽到這首作品,都對音樂中體現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元素——比如滑音、戲曲旋律等非常好奇。

蘇州民族管弦樂團供圖

對於如何向外國受眾講述中國故事,呂思清也有自己的經驗。「以前,我會把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從頭到尾說給他們聽,這當然很好,不過還有一種更巧妙的說法——我會說這首作品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一說,外國聽眾就能恍然大悟。同時,我還會告訴他們,中國人對於愛情有著更美好的嚮往和升華,這也正是作品中的化蝶段落。」

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後,各種各樣的版本曾出不窮,不同的樂器呈現了不同的風格,不變的是這首作品所傳達出的經久不衰的美與韻味。這其中,就包括各種民樂版本的《梁祝》。比如此次登台東藝,與呂思清合作的是蘇州民族管弦樂團。

美傑音樂供圖

曾與多支民族管弦樂團合作的呂思清認為,西方管弦樂從整體上說擁有相對完整的結構層次,而中國的民族管弦樂團在某些聲部有所欠缺。「比如低音聲部需要加入西方樂器——大提琴、低音大提琴等。」因此,民族管弦樂可以和西方管弦樂進行更多互相交流和借鑑,從而激發出屬於民族音樂的更多創造力。

「民族樂器和西方樂器有很多不同之處,當民族管弦樂團改編西方管弦樂作品時,一定要根據民族樂器的特色進行改編,不能簡單照搬。」呂思清說。

作者:姜方

編輯:許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