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期有多重要?心理學家:有過以下經歷的孩子,長大自卑入骨

育兒秘籍 發佈 2021-08-05T20:50:06.056567+00:00

文|秘籍君「我40歲了,在別人眼裡,這本來是一個圓滑世故的年齡階段,但我做事說話依舊很自卑,與人相處時也一樣。」傾訴人是一名年過四十的中年男性,職場打拚二十年,在大多數人眼裡,這個年齡的人就算靠著習慣也該懂得如何社交了,可他卻做不到。「我渴望交流,又害怕交流。

文|秘籍君

「我40歲了,在別人眼裡,這本來是一個圓滑世故的年齡階段,但我做事說話依舊很自卑,與人相處時也一樣。」

傾訴人是一名年過四十的中年男性,職場打拚二十年,在大多數人眼裡,這個年齡的人就算靠著習慣也該懂得如何社交了,可他卻做不到。

「我渴望交流,又害怕交流。每遇見一個人,我都在擔心成為朋友後,對方會離我而去。我沒有自信能留下任何人。」

他是已婚身份,妻兒俱全,算是人生贏家。可他卻始終認為,若是哪天自己沒了收入,妻子一定會離他而去。他感激妻子對金錢物質的看重,「我身上有她要的,這太好了。」

年過四十,誰能想到他的思維如此天真呢?明明在外人眼中是郎才女貌的一對,卻因為男方自卑入骨而橫加隔閡。這些責任都怪傾訴人嗎?並不是,連傾訴人的妻子都明白他的不容易,一切還要從童年時代說起。孩子的性格形成於小時候,與父母脫不開干係。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不幸的人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傾訴人也是一樣,他所有的自卑源頭都與父母的教育有關,尤其有過以下經歷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自卑入骨。

今天,我們就來結合相關案例為大家提個醒,孩子天性敏感,很多傷害都在細節里,只有我們心中有數,才能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父母把孩子當成私有物

我們從小是聽著命令式語句長大的,那個年代沒有科學的系統教育,只有「父為子綱」的傳統家庭倫理觀,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話就是聖旨,每個人都經歷過或多或少的棍棒教育。那時候,大家都挨打,倒也沒有差別待遇,就無所謂了。

可現在時代不同了,大多數孩子都是嬌養長大,棍棒教育為大眾所唾棄。這時候,若是我們再把孩子當成個人所有物,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思想和獨立,那孩子就會在這種不平等關係之下否認自我。

心理學家認為,從孩子出生起,他就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但這種責任義務是法律賦予的,不代表大人可以由此要挾孩子的服從。若是孩子長期活在不平等的親子關係里,就容易形成扭曲的性格,也就是所謂的討好型人格。

或許在父母看來,孩子的服從是聽話懂事,但從長期發展來看,缺乏自我的孩子會抹殺掉自己的意見觀點,尤其在認同「父為子綱」後,孩子的行為便會向順從父母發展,這衍生出來的不僅僅是討好型人格,還有入骨的自卑,習慣了逆來順受的生活,就不具備獨立對抗風波的能力。

對孩子進行打壓式教育

「太驕傲了,就需要『叮咣』兩下,這樣才能清醒點。」

傾訴人說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忍不住眼泛淚光,從小到大,他幾乎沒有聽到過來自父母的肯定,無論考試成績多好,到了父母那裡總是打壓式教育,認為這樣能防止孩子驕傲。

可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成長是需要鼓勵的,家長每一次的打壓都如同一根針,刺痛孩子的自尊心,也扎破了孩子的自我肯定。

「既然我做什麼事都會被指責,那不如什麼都不做。」

傾訴人當時就抱著這個想法,成了自暴自棄的叛逆少年,與暴力發泄不同,傾訴人的叛逆是隱秘而柔軟了,主要體現在成績上。

別說孩子學習不是為家長學的,在孩子眼中,取得好成績就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鼓掌和獎勵,如果父母總是打壓孩子的成長,就別指望孩子將來充滿自信,畢竟連最親近的父母都不看好自己。

從小對孩子漠不關心

都說張愛玲是才女,但她在愛情上卻卑微到了骨子裡,這一切都要從她的成長環境說起。母親拋棄她遠渡重洋,父親與後媽則對她漠不關心,這導致張愛玲從小缺愛。後來遇上胡蘭成後,便一頭栽了進去,才華橫溢的才女成了為愛昏了頭的痴女,最後也沒落得好下場。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就屬於父母的冷落導致孩子學不會與世界正確相處的模式,等到孩子長大,有限的情感處理無法應對社交上的人情世故,失敗的感情帶來自尊上的羞恥感,自卑很難從心底消除。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發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