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江而上,醫路高歌!上醫重醫西遷精神主題展開幕,復旦上醫抗疫紀實新書首發

文匯網 發佈 2021-08-05T19:59:05.890291+00:00

「溯江而上醫路高歌」上醫重醫西遷精神主題展回顧西遷歷史(唐聞佳 拍攝)從黃浦江畔到嘉陵江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和重慶醫科大學有著同氣連枝、血濃於水的歷史淵源。2020年是上醫抗戰遷渝80周年、分遷籌建重醫65周年。

「溯江而上醫路高歌」上醫重醫西遷精神主題展回顧西遷歷史(唐聞佳 拍攝)

從黃浦江畔到嘉陵江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和重慶醫科大學有著同氣連枝、血濃於水的歷史淵源。2020年是上醫抗戰遷渝80周年、分遷籌建重醫65周年。為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活動,銘記兩度遷渝奮鬥史,傳承弘揚「西遷精神」,12月26日,「溯江而上醫路高歌」上醫重醫西遷精神主題展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開幕。復旦上醫抗疫紀實新書《白衣戰疫為人群》同日發布。

此次展覽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重慶醫科大學黨委共同主辦。展覽通過「抗戰存薪:烽火弦歌滬渝情緣」「西遷創校:高屋建瓴擘畫藍圖」「西遷人物譜:群賢畢至共興西部」「西遷精神:向西而歌向古而生」「今日上醫:傳承使命凝聚榮光」五個單元,以圖文、實物和多媒體等展示方式,集中呈現上醫前輩的西遷故事,重溫上醫人的家國情懷和「為人群服務」的使命擔當。

西遷後人代表、中山醫院副院長、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首任院長左景鑒之女,上海市原副市長左煥琛,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金力,重慶醫科大學校長黃愛龍等共同見證展覽開幕。「重慶醫科大學愛國榮校教育實踐基地」同日揭牌。

「作為上醫人和重醫人的後代,我為重醫、為上醫取得的成績而自豪!」左煥琛在致辭中表示,父輩們在國家百廢待興之際,放棄了上海的優越條件,義無反顧支援大西南,聽黨指揮跟黨走,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上醫和重醫要把西遷精神發揚光大,將西遷歷史在校史上永遠銘刻,將開拓者所鑄造的事業傳承下去,在醫教研各方面合作共贏,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做出更多貢獻,為「健康中國」在新的一百年征途上再創新的輝煌。

「西遷援建、攜手抗疫,不變的是復旦上醫與重醫的血脈深情,不變的是兩校辦學辦醫、救死扶傷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開幕式上,焦揚代表復旦大學向主題展開展和新書發布表示祝賀,向西遷老專家們和白衣戰士們致以敬意。焦揚說,舉行西遷精神主題展開展和《白衣戰疫為人群》新書發布儀式,就是要不斷挖掘上醫西遷和抗疫精神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

焦揚強調,要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傳承弘揚西遷精神,把老一輩上醫人赤誠報國的故事一代代講下去,引導兩校師生堅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奮鬥;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發展,共同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德才兼備、德醫雙馨的卓越醫學人才;進一步服務健康中國建設,共同為開展醫學核心技術攻關、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水平作出新貢獻。她希望,復旦和重醫繼續攜手奮進,醫路高歌,再創輝煌,在第二個百年的新征程上書寫新篇章。

袁正宏在致辭中說,「西遷精神」是上醫人、重醫人共同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對師生開展愛國榮校教育最生動、最富有說服力的教材。要結合「四史」學習,把「西遷精神」和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愛國榮校教育、國情國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各個環節。希望復旦上醫和重醫攜起手來進一步挖掘、保存和弘揚好西遷歷史,汲取更多精神力量;更要攜起手來加快醫學教育創新改革,努力培養有溫度的卓越醫學人才,為健康中國再立新功。

黃愛龍在致辭中也談到,西遷精神已成為復旦上醫和重醫共同的精神財富和不朽豐碑,並在時代發展中傳承延續,在薪火相傳中歷久彌新。要把傳承弘揚西遷精神,作為加強師生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和生動教材,引導師生把個人理想融入學校建設、國家發展,腳踏實地為祖國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讓西遷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新生命,為引領和助推兩校發展,為教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更大力量。

戰疫醫務人員代表,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總指揮、副院長馬昕回顧了帶領白衣戰士在武漢前線戰「疫」的崢嶸歲月,並分享了在前線與重醫同袍並肩作戰的奮鬥時光,他感謝編輯們記錄了這段珍貴歷史,並表示將繼續發揚偉大的抗疫精神,同時期待上醫與重醫在新時代續寫新的篇章。

學生代表、中山醫院內分泌科、重慶石柱隊博士生志願者馬帥在發言中說,西遷精神和抗疫精神激勵著她,自覺承擔「為人群服務、為強國奮鬥」的使命,將個人奮鬥融入國家需要和群眾期盼之中,為祖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和發展,貢獻青春之智慧和力量。

走進上醫重醫西遷精神主題展

烽火連綿,弦歌不絕,二次西遷堅持為國育才

抗戰遷渝、籌建重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歷史上的兩度西遷,是上醫人教育救國、教育報國和教育強國的光輝篇章。在迎接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追憶這段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銘記歷史,從西遷的人物和故事中汲取精神和力量,讓上醫的紅色基因在新時代新征程中代代相傳。

進入展區,拾階而上,上醫西遷人物代表姓名譜在樓梯旁的牆面上依次排開,當年一路西遷的不僅有剛畢業的學生,更有這些在各自領域已取得成就的專家、名師。步入展廳,一張張老照片、一份份珍貴歷史手稿、一本本經典著作,次第展開上醫西遷波瀾壯闊的歷史。

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在上海全面打響。在抗戰烽火中,為保存高等醫學教育的火種,上海醫學院作出安排:一部分人留守上海,而另一大部分師生從上海遷至昆明白龍潭,後又於1940年輾轉遷至重慶歌樂山,直至抗戰勝利後1946年才遷回上海。在重慶辦學的艱難歲月里,窮亦「兼善天下」,上醫以救死扶傷與培養棟樑的方式為民族的延續和復興貢獻力量。

抗戰時期,重慶是戰時的陪都,但大後方的條件同樣艱苦異常。現場展出的一系列珍貴的歷史照片記錄下了當時的情景。上醫師生們抵達重慶後,便選擇在離市區35公里的歌樂山重建校園。歌樂山上水、電、煤、衛全無,生活十分艱辛。以至於當時有句流行語:「一年級戴眼鏡,二年級備痰盂,三年級就咯血,四年級睡棺材。

戰時的歌樂山,雖然條件無比艱苦,但對於學生學業的標準和要求並未因此而有絲毫的放鬆,甚至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還實行了更嚴格的淘汰制度。在上醫嚴謹治學、勤奮進取的傳統學風影響下,抗戰時代雖然學習條件簡陋艱辛,同學們仍然認真刻苦學習,取得良好成績。

上醫的紅色火種,也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種下的。1939年,計蘇華、聶崇銘、王士良三人組成了上醫第一個學生黨支部,由計蘇華擔任黨支部書記。西遷時,上醫黨支部隨學生一起遷往大後方,密切聯繫群眾,與教師同學打成一片,將抗戰進行到底。

抗戰遷渝期間,雖然烽火連綿,但是學校始終弦歌不絕,堅持為國育才、為戰醫傷。在歌樂山建立起了集醫學教育、醫學臨床、公共衛生、護理、藥學等於一體的「大後方醫事中心」,這為建國初上醫能匯聚16位一級教授,22位二級教授,開啟華章鼎盛的發展階段奠定了堅實的辦學基礎和充足的人才儲備,書寫了上醫歷史上的光輝一頁。

1955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支持大西南的決定,在時任上醫書記、院長陳同生的建議下,周恩來總理親自確定把上海第一醫學院「全部內遷」改為「抽調部分力量建立重慶醫學院」,朱德副主席親筆題寫校名。顏福慶老院長領銜籌建,陳同生兼任重醫首任書記兼院長,黃家駟副院長親赴重慶確定校址,錢惪副院長帶頭響應號召,與左景鑒、石美森等400餘名上醫老前輩,毅然溯江而上,遠植巴山渝水,開啟了上醫二度西遷、開拓興學的歷史。1956年10月,重醫首屆開學典禮舉行,為大西南的醫學教育和衛生健康事業書寫了壯美篇章。

展覽展出了上醫向重醫發去的賀信、調撥物資清單、西遷人員情況調查表、工作小結、附屬醫院建院基地示意圖等珍貴史料,展現了上醫前輩西遷艱苦創業的光輝歷程。

建校初期,重醫開展教學、科研迫切需要的圖書、屍體、標本、教材、切片等物品,很多都是由上醫支援。凡上醫有兩套的圖書資料、教學科研儀器,都支援重醫一套。

照片和名單牆展示了建校初期西遷重醫的教授、副教授及院領導,西遷專家以及上醫西遷重醫教師全名單,以此向前輩致敬(唐聞佳 拍攝)

展覽現場,幾面照片牆和名單牆吸引眾人駐足。從1955年4月至1960年7月,上醫共調派400多名各類人才參加重醫及其附屬醫院建設,其中不僅有20餘位功成名就的著名專家教授,還有一大批已經在學界嶄露頭角的骨幹和風華正茂的青年才俊。他們不僅成為重醫的創校功臣,也成為西部醫學教育事業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開拓者。

每一位西遷人都是一座豐碑。展覽擷取展示了陳同生、錢惪、李宗明、陶煦、左景鑒、石美森等部分西遷開拓者的故事。時至今日,仍有數位耄耋之年的西遷人,耕耘在醫療衛生崗位上。

現場展出一批西遷老專家主編或參編的著作,統計羅列了老專家取得的一系列醫學科研成果(唐聞佳 拍攝)

在艱難歲月里,西遷前輩們艱苦創業,於貧瘠的土地上耕種出一批優秀的學術之「花」與科研之「果」。

國有號召,我有響應,西遷精神世代相傳

前輩們的西遷精神在今日得到傳承與弘揚。展覽現場還展示了當血吸蟲病橫行時、當A肝流行時、當非典來襲時、當洪水和地震肆虐時、當禽流感疫情暴發時、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時,每當有國家召喚,上醫人迎難而上、挺身而出的責任擔當。同時也以影像的方式呈現了當代上醫人援藏、援疆、援滇、援青,以及參與更多醫療扶貧工作的生動事跡。

截至目前,上醫對口援建的醫療機構達到53家,以近8年數據為例,累計派出醫務人員近500人次,建立特色專科12個,在當地開展新技術、新項目近400個。

上醫學子也主動擔當,積極投身國家健康事業發展。成立於1994年的復旦大學博士生醫療服務團,堅持每年在專家教授的帶領下前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為當地百姓送去健康。26年來,博醫團的足跡遍布13省19個貧困縣、29所醫院,累計行程近10萬公里,先後接診上萬人次,開展醫療培訓近500餘場,培訓基層醫護人員近千,為所到之地留下了「帶不走」的隊伍。

今年的新冠疫情期間,復旦大學各附屬醫院派出497名,以及中山廈門醫院14名共511名醫護人員奔赴武漢支援,上海的兩家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均為復旦大學附屬醫院,上萬白衣天使守護國門與城市。不論是馳援武漢前線還是堅守上海的復旦上醫人都向人民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展覽為復旦上醫師生「四史」學習再添一份生動教材,不少師生員工積極報名志願講解,以實際行動講好西遷故事,傳播西遷精神。

此次展覽將自本日開展持續到2021年5月10日。

為人群服務,為強國奮鬥

復旦上醫抗疫紀實《白衣戰疫為人群》首發

「人生意義何在乎?為人群服務!服務價值何在乎?為人群滅除病苦!……」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復旦上醫」)的院歌印在《白衣戰疫為人群》一書的封底。翻開這部三百餘頁的書籍,復旦上醫人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的堅毅身影躍然紙上,「團結、服務、犧牲」的復旦精神與「正誼明道」的上醫院訓浸潤在字裡行間。

復旦上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白衣戰疫為人群》一書由復旦大學出版社發行,圖文並茂地展示了復旦上醫在2020年上半年戰疫中湧現出來的鮮活人物和生動故事。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在這部作品的序言中寫道:「復旦人在醫療救治、科研攻關、咨政服務、科普宣傳等多條戰線全力奮戰,體現了『國家隊』的責任和擔當。學校全力收集保存復旦人抗擊疫情的重要文獻和實物資料,舉辦『待到山花爛漫時——戰疫中的復旦』特藏展覽,結集出版書籍,向英雄致敬、向先進學習。」

《白衣戰疫為人群》一書分為六個章節,直擊疫情發生以來的多個重要時間點。鄂、滬抗疫一線醫療隊的相關報導,構成「共築託命場」一章的主要內容。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華山醫院、第五人民醫院等援鄂醫療隊逆行出征,奔赴武漢支援;附屬兒科醫院、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浦東醫院堅守陣地,築牢上海抗疫「銅牆鐵壁」;11家附屬醫院開設發熱門診,構築第一道安全防線……戰疫故事蘊含的經驗與思考,對當下防疫乃至長遠公共衛生建設具有參考意義。

「火線映初心」章節以記錄新預備黨員心聲的稿件開篇,並選摘了前線醫療隊員的入黨申請書和抗疫日記。「只要組織需要,我都會沖在第一線。」「保證完成任務」「這是一場戰爭,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就是一個戰士。」復旦上醫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衝鋒在前、英勇奮戰,踐行著一句句擲地有聲的誓言。

除前線醫務工作者外,這部作品還聚焦深耕基礎研究、公衛預防、臨床診療等領域的復旦科研人員。「病新醫日進」章節的13篇文章,以自述形式記敘了科研工作者的經歷與感悟,展現了疫情爆發以來復旦大學在流行病學、病毒分離鑑定、臨床救治及藥物研發、疫苗、檢測診斷等方面取得的突破,以及在AI輔助診斷關鍵技術、消毒機器人等方面取得的實際成果。

戰疫期間,復旦上醫專家面向社會進行了數百餘次科普。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和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等所寫的7篇署名文章,以及部分醫院的科普案例,被收錄進《白衣戰疫為人群》第四章「科普為人群」中,上醫人積極傳播抗疫知識、破除疫情謠言、樹立戰疫信心的努力作為從中可見一斑。

第五章以「諸君皆有為」命名,講述了後方各條戰線攜手抗疫的故事,包括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產科醫院、眼耳鼻喉科醫院在戰疫中作出的貢獻,「90後」「00後」復旦上醫戰疫青年的事跡,以及復旦上醫公衛校友投入抗疫等。

「如果這一次不去,我這輩子都會良心不安。」「沒有人退縮過,就是沒有人!」《白衣戰疫為人群》的編輯團隊還對十餘位抗疫人物進行專訪,並在「院旗之飄揚」一章中以對話體形式呈現這些珍貴素材。

這部作品的附錄部分還刊有復旦上醫抗疫大事記,並輯錄每位在武漢新冠肺炎診治一線的醫務人員姓名與海報。全景式回顧和呈現,寄託著編輯團隊對每位白衣戰士最崇高的敬意。

作者:張欣馳 何葉 李斯嘉編輯:李晨琰責任編輯:唐聞佳

關鍵字: